search

色香味俱全的江西飲食文化

色香味俱全的江西飲食文化

  中國的飲食講究以味道為主,經過上千年的演變,組成了如今的中國飲食文化,同時由於地域,民族等影響形成了各地方特色飲食文化。江西由於在古代處於重要的南北通道上,會聚四方特點,在歷史的積澱中發展出如今的贛菜,長存於江西文化之中。

  江西位於長江中下流交接處的南岸,負江帶湖,翠峰環立,沃野千里,風光綺麗。江西氣候溫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具有亞熱帶溼潤氣候的特點,加上江西河湖眾多,適宜種植水稻和發展水產業,故江西一向也被譽為美麗富繞的魚米之鄉。

  一、贛菜的沿革與特徵

  江西在秦漢時期,魚米之鄉的特色已趨明顯,據東晉時人雷次宗雲:江西“地方千里,水路四通……嘉蔬精稻,擅味於八方。”雷次宗:《豫章記》。江西飲食文化就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又取八方精華,從而形成了今日有獨特風味的贛菜。

  江西傳統飲食,據羅金先生研究,具有“兩概括,一綜合”的特點,詳見羅金先生:《江西古代飲食特點》,《江西文化》,所謂兩概括,即吳楚飲食文化的概括,南北飲食文化的概括;一綜合,即俗家飲食與佛道宗教文化的綜合。

  江西屬吳頭楚尾,部分地區又屬越,所以江西人的飲食習慣具有吳、楚、越的特點。嗜辣成性,不亞於湖南、四川。贛西地域,連炒盤小白菜都要下大量辣椒粉,故此,人們常以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來概括江西嗜辣習慣。佐以甜味,這原為吳菜風味,但贛撫平原也喜在菜餚中放糖,如紅燒肉、糖醋魚之類,這都屬吳菜風味。

  吃生吃鮮,這又為越菜風味,如贛南、贛東的魚生、魚丸、魚泡、燙鮮蝦、活鯉魚等。贛東屬吳越之“越”,贛南屬百越之“越”,所以江西的越菜風味既含浙江風味,又含廣東風味。由此可見,江西飲食文化兼有蜀、湘、鄂、皖、浙、粵風味,在多種風味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江西由於地處南北主要通道之上,交通運輸業十分發達,南來北往者絡繹不絕。客商們為江西帶來了全國各地的飲食製作,並融進到江西的飲食文化之中,使江西古代飲食具有南北飲食的概括性。

  江西古代飲食,具有俗家飲食與佛道等宗教飲食綜合的特點。江西以道教為中心,自張道陵於江西創符派道教後,丹爐派道教亦於江西境內傳開,葛玄祖孫先後在江西開爐煉丹。受道教影響,江西飲食很注意養身之道,藥膳成了江西飲食的一大特色,既芳香可口,又有防病養身之功效。

  二、贛菜的構成與菜式

  (一)構成

  贛菜是由南昌、鄱陽湖區和贛南地區菜構成。這三地菜餚的共同特色是:味濃、油重、主料突出、注意保持原汁原味。在品味上側重鹹、香、辣;在質地上講究酥爛、脆、嫩;在烹調上以燒、燜、蒸、燉、炒見稱。炒菜重油,保持鮮嫩。燜制的菜,酥爛,味香而濃。

  這三地菜餚的不同之處是:南昌菜吸取了本省和外地的一些地方風味的長處,善於變化,花色品種較多,講究配色造型;鄱陽湖區的菜則以烹製魚、蝦、蟹水產品見長,選料注重活生時鮮,味道清鮮;贛南菜製作精細,注重刀工火候,汁濃芡稠,對鮮魚的烹製有獨到之處。

  (二)菜式

  贛菜的菜式具有較廣泛的適應性,既有各種筵席菜,也有適應家庭便宴和民眾聚餐的菜餚。江西筵席菜餚有以魚為主的魚席,也有以鹹鮮兼辣的地方風味菜餚,並配以時令蔬菜、水果,組合新穎,品種繁多。

  家庭宴會菜式,習慣用全雞、全鴨、全魚製作的菜,此外,號稱四星望月的粉蒸魚就是一道著名的家宴菜。

  大眾化菜式亦稱家常菜,這種菜式取料方便,製作簡單,一般家庭隨時都可製作,餐館中也有家常菜的供應,常見的家常菜有:米粉肉、家鄉肉、黃瓜拌肚尖、糖醋鯽魚、炒三冬等。

色香味俱全的濟寧飲食文化

  濟寧地方小吃種類繁多,色香味俱全,特色鮮明。特別是孔府菜、孔府糕點和微山湖全魚宴等地方飲食,是不可不嘗的美味佳餚。本期濟寧文化為大家介紹色香味俱全的濟寧飲食,保你一飽眼福並想飛去嚐嚐鮮。

  孔府菜就是孔府在兩千多年的金衣玉食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公府菜。孔府菜用料廣泛,烹調技術全面,講求色、香、味、形、器俱佳,有喜宴、壽宴、家宴之分。滿漢全席是清代晚期發展起來的宴席,使用特製餐具,全席上菜196套,是最高規格的孔府宴席。

  孔府糕點是融合南北風味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風味糕點。品類豐盛,造型精巧,工藝講究,既可大快朵頤,又是饋贈佳品。

  四鼻鯉魚為微山湖特產,嘴上部多長出兩根短鬚,酷像四個鼻孔,因而得名。肉質細膩,味道鮮美,是酒席盛筵上的必備佳餚。

  麻鴨臥雪是微山湖最負盛名的佳餚之一。將麻鴨經籠蒸、油炸,並佐以黃醬、辣椒油、胡椒粉,放在一個鋪墊有蒸熟蛋清的盤裡,即成。“麻鴨臥雪”,俗稱香酥鴨,外皮呈淺咖啡色,肉淺紅透白,外焦內嫩,味美清口。

  筒子魚是微山湖傳統名吃之一。用去頭刮鱗鯽魚,片下魚片,水氽後,捲成曲筒狀烹之,因菜餚的形狀得名。筒子魚無刺無皮,肉質嫩美,百吃不膩。

  漂湯魚丸是微山湖傳統名吃之一。一般的魚丸子都沉入湯內,而微山島的魚丸子在湯中全部漂浮著,故名漂湯魚丸。一鮮、二嫩、三軟、四漂。

  八寶圓魚是以微山湖甲魚為原料改制創新的名菜。該菜具有形體完好、魚汁紅亮、肉嫩餡香、滋味濃郁等特點,有滋陰壯陽防癌益神之功效。

  油爆鯽魚卷,將鮮活鯽魚斬頭去鱗,剖成兩片,剔刺,從裡面打上花刀,再把魚片截成3公分寬、6公分長的塊狀,掛上蛋清糊,下熱油鍋,待魚皮收縮,自然成卷時,立即撈出。潑上由白胡椒面、蔥薑蒜末、黃瓜片、黑木耳勾成的汁芡即成。此菜外焦裡嫩,幹香鮮美。

  乾貝熘黃菜,屬清真菜。先將蛋黃打散,加入溼澱粉、紹酒、涼牛肉(雞肉)湯攪勻。再將蒸好的乾貝撈出控淨水分。鍋放火上,加入植物油,燒後將蛋黃慢慢下鍋,不斷攪動,熟時先盛部分於盤內,再放乾貝攪拌均勻,淋上雞油盛在上面即可。此菜色澤金黃,味鮮濃香。

  幹崩蝦仁,濟寧傳統風味菜。製作時,先將小蝦淘洗乾淨,控淨水分,擠出蝦仁,蛋清糊抓勻,再將南薺丁、海參、水發蠶豆放開水一燙。勻放火上加油燒至五成熱,下小蝦仁,至外焦時出勺控油。內留油少許,用味精、精鹽、牛肉(雞肉)湯對成的汁調味,倒入蝦仁、配料顛翻均勻,出鍋即成。此菜色澤潔白,脆嫩淡爽,清香鮮美。

中國的飲食講究:必須“色香味”俱全

  中華美食舉世聞名,是我國人民引以為傲的中國名片。我國的飲食文化,形式豐富多樣,但一個共同的講究,就是要講求“色、香、味”俱全。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飲食中都有什麼講究?!。

  中國飲食文化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門類之一,也是長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一種文化。中國人在飲食方面講究“色香味俱全”,“色”就是要好看,“香與味”是強調好聞好吃,合起來就是又要好看又要好吃,眼福口福都要享受。

  中國菜餚的“色”,是指菜餚的造型創作和色彩配合,中國菜是用食品天然色彩調色的,即利用蔬菜、肉食、水產品等食物本身具有的天然色彩進行調色。蔬菜的色彩很多,如紅的有蕃茄、胡蘿蔔、紅辣椒;黃的有冬筍、黃花菜、老薑;綠的有菠菜、韭菜、蒜苗;青的有青蔥、青椒、青筍(即葛筍);白的有白菜、白蘿蔔;黑的有黑芝麻、黑木耳等等。

  菜餚顏色的配合非常重要,配色雖然不會直接影響菜的口味和香氣,但會影響人的食慾。一個菜,應有主色與副色。一般副料色只起點綴襯托作用,以突出主料,如“芙蓉雞片”是以白色雞片為主料,配料用綠色的菜心、紅色的火腿之類加以點綴襯托,就顯得鮮豔而和諧。

  菜餚的色彩,有暖色與冷色之分。紅黃色稱為暖色,藍青色稱為冷色,綠與紫色,稱為中性色。在烹調中可透過調味品的作用增加菜餚的色彩。如金黃色和紅色的菜餚,多用醬油、麵醬、豆瓣醬等醬色調味品,在烹製上多用烤、燒、炸的方法,這是因為暖色可使人興奮,刺激食慾,還可以增加宴席的熱烈氣氛。

  蔬菜以青綠色為多,這種冷色菜餚只要點綴其他色彩,就還是好看的。特別在宴席配菜上,必須紅、黃、青、白的菜都有,才能顯示出豐富多彩。一個菜如果色彩單一,那就顯得單調、乏味,如果是“萬綠叢中一點紅”那就別有情趣了。例如,貴州苗族在過“吃姊妹飯”節時,主食是染成彩色的米飯,飯食和過節人的心情一樣熱烈喜慶。

  說過中國菜的“色”,來說一說中國菜的“香”。在中國,連普通一百姓都知道要講究色、香、味俱佳皆美。在動口吃菜之前,一般人的習慣總是先觀色,再聞香,繼而品味問名,眼睛、鼻子、嘴巴都得到了美的享受之後,心理精神上還要鑑賞菜名。耳朵也不能閒著,還得聽菜的聲音,有時候還聽絲竹管絃之妙音。五官都得到了享受,才有美的愉悅和舒服,那才叫十全十美。

  千萬不要認為中國的美食家只是靠舌頭來覽賞美食的。中國的美食家講究全方位的綜合分析,中國的老百姓也把全面享受美食作為一種追求的境界。聞香美。這裡的“香”,是聞香,指餚撰散發出來的刺激食慾的氣味。所謂不見其形,先聞其香,“聞其臭(香)者,十步以外,無不不頤逐逐然”。

  很早以來,“聞”就成了中國古代餚撰美的一個重要的審鑑標準了。聞香同時也是古代鑑別美質、預測美味的重要審美環節和判斷烹調技藝的感觀檢測手段。袁枚的一首《品味》詩很能兌明這個道理:“平生品味似評詩,別有酸鹹世不知。第一要看香色好,明珠仙露上盤時。”

  中國飲食講究“味”,可是由來已久。中國人很早就對餚撰味美有了很高的審鑑和獨到的領悟。2000多年前的著名政治家晏嬰就曾講過:“和如羹焉。水火酶釀鹽梅,以烹魚肉,悼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洩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烹飪藝術首先是一種味覺藝術。味,是烹飪藝術的核心。菜餚是供人食用的,是透過舌的味覺而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味不美,即使形態、色調再美也算不得是佳餚,算不得精妙的藝術品。

  任何一品餚撰都會給人一定的口感,即它的理化屬性給進食者的口腔觸覺。從飲食審美的角度來認識這種口腔觸覺一食物口感,稱之為“適口性”,簡稱之“適”。今天,我們可以細微和具體地區分出酥、脆、松、硬、軟、嫩、韌、爛、糯、柔、滑、爽、潤、綿、沙、疲以及冷、涼、溫、熱、燙等不同的口感。

  以上這些不同的適口性,給人以不同的美感,因而有“美味”之說,美味的產生,取決於原料先天之質和烹,調處理兩個因素,從烹調角度說,就是取決於“火候”的利用和掌握。

  結束語:“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不僅僅說的是食物是人生存的根本,也體現了飲食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極重要地位。“色、香、味”俱全,是我國飲食的講究,也體現了我國人民對美食的極致追求。


色香味俱全的武漢小吃文化

  武漢城地處江漢平原,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這裡物產富饒。在以“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眼裡,這裡就是天然的材料庫,是不容放過的。一道道極具當地特色的小吃隨著歷史傳承下來,成為小吃文化大全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武漢的小吃很多,著名的小吃有老通城的三鮮豆皮、四季美的湯包、蔡林記的熱乾麵、順香居的燒梅、福慶和的牛 ...

洛陽民間欲籌建飲食文化博物館

     “飲食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展現一二。”昨日,記者來到洛陽市澗西區青島路,這裡,一家民營博物館正在籌備中,博物館負責人王天喜告訴記者。在不大的場地中,陳列著唐元明清等不同時期的餐桌、椅子、餐盤、食盒、水壺等展品,展示老祖宗吃飯使用的“傢伙”。   A   將“伊尹 ...

“清明節”裡不可忽略的飲食文化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很多地方在完成 ...

侗族神奇的飲食文化

  侗族是分佈於貴州、湖南、廣西三省毗鄰地區的南方少數民族,其中以貴州省人口最多,古代文獻中稱“駱越”、“僚”、“侗蠻”。他們主要從事山壩農業,兼營林業和漁獵,手工業發達。出產“香禾糯”(有“糯中之王”之稱)、“稻花鯉”、油茶、杉樹,善於編織侗錦,“鼓樓”和“風雨橋”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築藝術,是侗寨的標誌性建築 ...

海外看民俗:日本保護民族飲食文化從娃娃抓起

  8月20日,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名譽教授石毛直道在一次國際食學論壇上表示,日本應該為正在消失的“媽媽的味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將傳統飲食文化繼承和延續下去。石毛直道指出,家庭作為教授和推廣傳統飲食知識的角色正在減弱,應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加深人們對傳統飲食文化的認知。石毛直道介紹,日本的食育作為 ...

中國春節飲食文化

  2010-7-21 15:10: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1 2 3 下一頁 (一)春節食俗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年貨,舉凡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江南風俗,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 ...

中秋節的飲食文化

  http://www.tech-food.com 2005-8-9 10:06: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月餅:提起中秋節的應節食品,大家一定立刻想起月餅。其實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要遲至明朝才盛行。而在此之前的中秋食品,仍以應節的瓜果為主。至於月餅的起源,再民間有一項流傳甚傳說:在元朝末年,漢人想起來反抗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