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秋節的飲食文化

中秋節的飲食文化

  http://www.tech-food.com 2005-8-9 10:06: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月餅:提起中秋節的應節食品,大家一定立刻想起月餅。其實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要遲至明朝才盛行。而在此之前的中秋食品,仍以應節的瓜果為主。至於月餅的起源,再民間有一項流傳甚傳說:在元朝末年,漢人想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於無從傳遞訊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一條計策。 說是今年要有冬瘟,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 回到家中,咬開月餅,發覺裡面藏張條子,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 於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這個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留下來。

  月餅種類的特色,因地而異。蘇式月餅多是酥皮,油多糖重,鬆脆香酥。廣式月餅重糖輕油,皮薄餡美,不易破碎。京式月餅素油素餡,且多為硬皮。而潮式月餅以糖冬瓜為餡,食之鬆脆滋潤。另有一種產於東北的套月月餅,專供饋贈之用。最大的底盤直徑約三十三公分,由下而上逐一縮小,一套月餅像個寶塔。而且每個月餅上都有不同的花樣,組成一套嫦娥奔月的連環畫。

  根據清代高拱乾的《臺灣府志》記載,月餅還是以前臺灣學子用來占卜自己未來功名成就的道具呢!清代以八月十五為秋闈,即鄉試第三場考試的日子。所以月餅也取了一些和科舉功名相對應的名字。含狀元、榜眼、探花餅各一,會元餅四,進士餅八,舉人餅十六,秀才餅三十二。參加占卜的學子輪流以六個骰子擲入碗中,各視其點數之多少,來預測其功名的高低。“博月餅”就是為了取狀元奪魁的的好彩頭。

  螃蟹:秋天也是盛產螃蟹的季節,是很多喜愛海鮮的饕客嚐鮮的好時機。螃蟹性冷,吃螃蟹最好趁熱吃,並多沾些姜酒類食品,以去其寒。

  芋頭:在臺灣,也流行在中秋節吃芋頭。有俗語說:“吃米粉芋,有好頭路”。取芋、路的諧音來祈求祖先保佑自己找到好的工作。

  水鴨公:高雄縣飼養水鴨的風氣很盛,中秋節前後正是水鴨公初長最嫩的時候。因此美濃地區的客家人往往於中秋節宰食水鴨公加菜,成為當地中秋的特色。

  菜餅:宜蘭地區在中秋節除了吃月餅外,還吃一種菜餅。菜餅以麵粉為材料,中間抹上黑糖烘培而成,味道香脆爽口。

  其他:應節的水果,如臺灣的麻豆文旦柚和枇杷等等。

  中秋節的宗教習俗

  祭月:月光紙與兔兒爺。我們說過中秋節的起源,是來自古代帝王在八月十五祭月的習俗。在民間,後來也漸漸有了這種風氣。在明清時代,祭月的供品中,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必須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一種叫“月光紙”的東西,上面繪有月光照耀菩薩,下面繪有月亮宮殿,有一兔人站立在那裡搗藥。祭月後即將月光紙焚燒。

  清朝流傳一句話:“男不拜月”。所以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家中的主婦忙著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沒事幹。中秋節前幾天,街市上都會賣一種專供兒童祭月用的“兔兒爺”。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以泥土塑造成兔首人身,坐著的姿勢如人狀。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成兒童中秋節的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批戰袍的、也有扮成商販,或是剃頭師父、縫鞋、賣餛飩茶湯的等各種造型。

  祭拜土地公:臺灣農民有在中秋節,祭拜土地公的習俗,感謝土地公保佑其豐富的秋收。除了祭祀土地公,農民還得在田間插設“土地公柺杖”。土地公柺杖是以竹子夾上土地公金,插在田間。另外在臺灣南部,也有於中秋節祭拜樹王公的習慣。

  祭拜太陰星君、太陰娘娘:太陰星君和太陰娘娘都是中國的月亮之神,其地位有如西洋神話的黛安娜。既然中秋祭月,自然少不了祭拜月神了。以苗栗頭份的太陽宮為例,每年中秋為太陰娘娘祝壽的活動包括奏表祭拜,唸經祝壽,舉行月光晚會,頌血盆經等等。

  和女性有關的臺灣中秋民俗:

  祈求長壽:臺灣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少女在中秋夜晚睡,則可使她的母親長壽。

  祈求嫁得如意郎君: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繪遇到一個如意郎君。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 ;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項習俗。

  祈求孩子: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中秋節晚上,到人家菜園裡偷摘一顆瓜抱回家去,據說這樣明年就可生個胖娃娃。

  聽香:連橫的《臺灣通史》記載,中秋夜深時,婦女先在家中的神像前燒香,表達所欲問卜的事項,請示過出門的方向後,便持香出門。以路上所聽到的談話或歌唱,就地擲杯問神,直到得到神明認可的答案為止。

  其它的中秋習俗

  烤肉:近來臺灣的中秋節流行烤肉活動,原本在秋高氣爽的戶外烤肉並欣賞皎潔之明月是件美事,但公德心不彰的情況下,為中秋夜製造許多破壞環境的垃圾。我們在享樂之際,也別忘了要還給大地乾淨的面貌!

  秋節送禮:在臺灣,大家也流行在中秋節互相贈送禮品。每到農曆八月初,各商店紛紛推出各式禮盒禮卷,以中秋送禮的名義招來顧客。各公司機關的首長,也都在中秋節犒賞員工,或是致贈禮品,或是加發獎金。

  語元宵互為因果的天氣:據說中秋節的天氣和來年元宵節的天氣互為因果。俗語道:“八月十五雲遮月,來歲元宵雨打燈”。又道:“雨打上元燈,雲罩中秋月”。

中秋節節日飲食文化有哪些

  1、吃月餅。吃月餅“中秋佳節吃月餅”,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風俗。每當風清月朗、桂香沁人之際,家家嘗月餅、賞月亮,喜慶團圓,別有風味。

  2、吃鴨子。吃鴨子我國雲南的仫佬族鄉親都要在八月十五這天買餅子,殺鴨子,歡度這個傳統節日。

  3、吃田螺。至於中秋食田螺,則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誌》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

  4、吃芋頭。吃芋頭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大有鍾馗驅鬼的氣概,可敬。

  5、飲桂花酒。飲桂花酒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一種美的享受。

洛陽民間欲籌建飲食文化博物館

  

  “飲食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展現一二。”昨日,記者來到洛陽市澗西區青島路,這裡,一家民營博物館正在籌備中,博物館負責人王天喜告訴記者。在不大的場地中,陳列著唐元明清等不同時期的餐桌、椅子、餐盤、食盒、水壺等展品,展示老祖宗吃飯使用的“傢伙”。

  A

  將“伊尹文化”發揚光大

  “伊尹是商代名相,在廚藝上有超高造詣,被譽為‘烹飪始祖’。”繳曉梅是老洛陽飲食文化博物館(暫定名)的“副館長”,她首先介紹了豎立在門口的一座3米高的銅像,“為了傳承伊尹的烹飪精神,我們於2011年10月落成了這尊塑像,並將每年農曆十月初十定為‘伊尹拜謁日’。”

  “因母親在伊水居住,伊尹以伊為氏,‘伊尹傳說’入選了洛陽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從事餐飲行業的人,我們感到欣慰。”王天喜說,不過,作為歷史名人,伊尹亦是各地爭奪的“熱點”,關於他的出生地更是有多種說法。“我們能做的,是盡力將‘伊尹文化’在洛陽發揚光大,這也是我們民營博物館的文化內涵之一。”

  B

  老祖宗吃飯的“傢伙”很精緻

  博物館內,一到四樓每一層都開闢出一塊場地,陳列著唐元明清等不同時期與飲食相關的200餘件藏品。

  “我的收藏愛好很早就有了,在從事了餐飲行業後,更加傾向於收集飲食方面的藏品。”王天喜介紹說,目前,博物館籌備組的藏品分為陶瓷類、青銅器類、石器類、木雕家具類、飲食器具類、名家字畫等6大類,包括明、清、民國時期的雕花食盒、官鬥、民鬥、撮瓢、蒜臼、調料盒、點心盒、綠釉灶臺、酒罐、茶壺等各種用具。

  在三樓展區,記者見到了各種食盒的專門展區,雕花食盒、竹編食盒、饃筐、四層點心盒等等,無不彰顯著古人在飲食方面的精緻、講究。其中有一個高93cm、長77cm、寬33cm的清代食盒,正反兩面繪製有“國色牡丹圖”和“楊六郎掛帥圖”,雖然年代久遠,但色澤依然鮮亮。“這是古代大戶人家送禮使用的,需要兩個人抬著走。”繳曉梅介紹說。


“清明節”裡不可忽略的飲食文化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很多地方在完成 ...

侗族神奇的飲食文化

  侗族是分佈於貴州、湖南、廣西三省毗鄰地區的南方少數民族,其中以貴州省人口最多,古代文獻中稱“駱越”、“僚”、“侗蠻”。他們主要從事山壩農業,兼營林業和漁獵,手工業發達。出產“香禾糯”(有“糯中之王”之稱)、“稻花鯉”、油茶、杉樹,善於編織侗錦,“鼓樓”和“風雨橋”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築藝術,是侗寨的標誌性建築 ...

海外看民俗:日本保護民族飲食文化從娃娃抓起

  8月20日,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名譽教授石毛直道在一次國際食學論壇上表示,日本應該為正在消失的“媽媽的味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將傳統飲食文化繼承和延續下去。石毛直道指出,家庭作為教授和推廣傳統飲食知識的角色正在減弱,應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加深人們對傳統飲食文化的認知。石毛直道介紹,日本的食育作為 ...

中國春節飲食文化

  2010-7-21 15:10: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1 2 3 下一頁 (一)春節食俗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年貨,舉凡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江南風俗,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 ...

古代三伏飲食文化

   俗言道:“寒有三九,熱有三伏。”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涼飲料避暑,另一方面又舉行相應的風俗活動,如“飲酒避惡”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三伏食俗文化。   據文獻記載,把伏日作為節日約始於秦朝。大約到漢代,伏日與食俗才聯絡在一起。據《漢舊儀》載,“漢魏伏日有酒食之會”,說的就是飲酒聚會。《漢書》說 ...

阿壩縣飲食文化

  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備條件之一。生活在川西北高原上的廣大農牧民的飲食原料主要糌粑(青稞面)和酥油,併兼以蔬菜、豆類等其它農作物,他們的肉食主要是牛肉、羊肉,偶爾也食用一些豬肉。糌粑,是將青稞放在鍋裡炒熟後用石磨加工而成的麵粉。食用時常常和酥油混合著進行。酥油,是從牛奶中提取出來的奶油,這是阿壩縣藏民食用 ...

傳統飲食文化別議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人們往往更多地注意它的精華部分,而很少關注其消極的一面(如奢靡、暴殄與強讓等),更少有人對此做清理的工作。應該說,這對今人弘揚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發展中國現代飲食文化是很不利的。因此,我們有必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傳統飲食文化的消極面做認真的清理。   一、奢靡。   奢靡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