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古代三伏飲食文化

古代三伏飲食文化

   俗言道:“寒有三九,熱有三伏。”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涼飲料避暑,另一方面又舉行相應的風俗活動,如“飲酒避惡”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三伏食俗文化。

  據文獻記載,把伏日作為節日約始於秦朝。大約到漢代,伏日與食俗才聯絡在一起。據《漢舊儀》載,“漢魏伏日有酒食之會”,說的就是飲酒聚會。《漢書》說:“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按理,三伏日食羊不合時理,農家為何要在伏臘日烹羊斗酒呢? 這一方面是羊肉有大補身體的作用,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農人把“伏臘”作為節慶看待,所以要像過年一樣慶賀一番。漢代除了民間這樣做,宮廷也同樣有伏日賜肉的宮俗。

  三伏日吃涼冰可以說是最佳消暑食物了。我國早在西周就有伏日掘井藏冰的做法。約到晉十六國,出現伏日賜冰的宮俗。晉《鄴中記》說,在彭德府臨漳縣有銅雀、金虎等三座井臺,十六國君王石季龍曾於“井臺藏冰,三伏之月冰賜大臣。”從此這種宮俗流傳不息。唐代三伏吃冰的花色品種就多了,如長安就有“冰盤”、“冰瓜”等,豪富們甚至會舉行“冰宴”。據《天寶遺事》記載:“楊家(楊貴妃家)直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成山,周圍於宴席間。”雖然是盛夏,但個個赴宴者都冷得面露寒色。宮廷內還按地位高低賜冰鎮食物。

  宋代朝廷盛夏賜冰傳承了唐代的傳統,但宋代宮廷賜冰的物件很有限,只有近臣和史官才有受賜的份,其他官員只是放幾天假而已。據《歲時雜記》載:“京師三伏唯史官賜冰,百司休務而已。自初伏日為始,每日賜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又賜黃絹為囊的甜蜜一碗和冰面三瓶。近臣是皇帝身邊的大臣,與皇帝關係最為密切,受到特殊照顧是不足為奇的。但史官與近臣為什麼有同樣的待遇呢?原來宋代史官伏日不放假,工作性質不同,才有這樣例外的待遇。

  清朝,宮廷三伏賜冰已普及到每一位官吏。據清《燕京歲時記》說:“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頑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發冰票領冰還是歷史上頭一回,此次這種做法一直傳沿下來。清代民間的三伏涼冰也是豐富多彩。《清嘉錄》記載了江浙一帶的農人三伏擔賣涼冰的情景,其中冰鎮食品有“雜以楊梅、桃子、花紅之屬,俗呼冰楊梅、冰桃子。”《清稗類鈔》則記有北京夏日用“冰果”宴客的風俗。其文載:“京師夏日宴客,訂盤既設,先進冰果。冰果者,為鮮核桃、鮮藕、鮮菱、鮮蓮子之類,雜置小冰塊於中,其涼徹齒而沁心也。其後,則繼以熱葷四盤。”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朝代、各個地區風俗不盡相同。諸如北宋夏日節食是“伏日綠荷包子”,“綠荷”即荷葉,用荷葉裹包子有清暑的作用。浙江台州三伏日,老年人有食雞粥的風俗,名為“補陽”。概而言之,我國三伏食俗的由來與漢代作“伏臘節”有關,最初是一種慶農活動。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了我國食俗文化的豐富多彩。

洛陽民間欲籌建飲食文化博物館

  

  “飲食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展現一二。”昨日,記者來到洛陽市澗西區青島路,這裡,一家民營博物館正在籌備中,博物館負責人王天喜告訴記者。在不大的場地中,陳列著唐元明清等不同時期的餐桌、椅子、餐盤、食盒、水壺等展品,展示老祖宗吃飯使用的“傢伙”。

  A

  將“伊尹文化”發揚光大

  “伊尹是商代名相,在廚藝上有超高造詣,被譽為‘烹飪始祖’。”繳曉梅是老洛陽飲食文化博物館(暫定名)的“副館長”,她首先介紹了豎立在門口的一座3米高的銅像,“為了傳承伊尹的烹飪精神,我們於2011年10月落成了這尊塑像,並將每年農曆十月初十定為‘伊尹拜謁日’。”

  “因母親在伊水居住,伊尹以伊為氏,‘伊尹傳說’入選了洛陽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從事餐飲行業的人,我們感到欣慰。”王天喜說,不過,作為歷史名人,伊尹亦是各地爭奪的“熱點”,關於他的出生地更是有多種說法。“我們能做的,是盡力將‘伊尹文化’在洛陽發揚光大,這也是我們民營博物館的文化內涵之一。”

  B

  老祖宗吃飯的“傢伙”很精緻

  博物館內,一到四樓每一層都開闢出一塊場地,陳列著唐元明清等不同時期與飲食相關的200餘件藏品。

  “我的收藏愛好很早就有了,在從事了餐飲行業後,更加傾向於收集飲食方面的藏品。”王天喜介紹說,目前,博物館籌備組的藏品分為陶瓷類、青銅器類、石器類、木雕家具類、飲食器具類、名家字畫等6大類,包括明、清、民國時期的雕花食盒、官鬥、民鬥、撮瓢、蒜臼、調料盒、點心盒、綠釉灶臺、酒罐、茶壺等各種用具。

  在三樓展區,記者見到了各種食盒的專門展區,雕花食盒、竹編食盒、饃筐、四層點心盒等等,無不彰顯著古人在飲食方面的精緻、講究。其中有一個高93cm、長77cm、寬33cm的清代食盒,正反兩面繪製有“國色牡丹圖”和“楊六郎掛帥圖”,雖然年代久遠,但色澤依然鮮亮。“這是古代大戶人家送禮使用的,需要兩個人抬著走。”繳曉梅介紹說。

“清明節”裡不可忽略的飲食文化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12] 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餚,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浙江桐鄉河山鎮有“清明大似年”的說法,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這幾樣菜都跟養蠶有關。把吃剩的螺螄殼往屋裡拋,據說聲音能嚇跑老鼠,毛毛蟲會鑽進殼裡做巢,不再出來騷擾蠶。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常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侗族神奇的飲食文化

  侗族是分佈於貴州、湖南、廣西三省毗鄰地區的南方少數民族,其中以貴州省人口最多,古代文獻中稱“駱越”、“僚”、“侗蠻”。他們主要從事山壩農業,兼營林業和漁獵,手工業發達。出產“香禾糯”(有“糯中之王”之稱)、“稻花鯉”、油茶、杉樹,善於編織侗錦,“鼓樓”和“風雨橋”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築藝術,是侗寨的標誌性建築 ...

海外看民俗:日本保護民族飲食文化從娃娃抓起

  8月20日,日本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名譽教授石毛直道在一次國際食學論壇上表示,日本應該為正在消失的“媽媽的味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將傳統飲食文化繼承和延續下去。石毛直道指出,家庭作為教授和推廣傳統飲食知識的角色正在減弱,應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加深人們對傳統飲食文化的認知。石毛直道介紹,日本的食育作為 ...

中國春節飲食文化

  2010-7-21 15:10: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1 2 3 下一頁 (一)春節食俗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年貨,舉凡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江南風俗,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 ...

中秋節的飲食文化

  http://www.tech-food.com 2005-8-9 10:06: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月餅:提起中秋節的應節食品,大家一定立刻想起月餅。其實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要遲至明朝才盛行。而在此之前的中秋食品,仍以應節的瓜果為主。至於月餅的起源,再民間有一項流傳甚傳說:在元朝末年,漢人想起來反抗蒙 ...

阿壩縣飲食文化

  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備條件之一。生活在川西北高原上的廣大農牧民的飲食原料主要糌粑(青稞面)和酥油,併兼以蔬菜、豆類等其它農作物,他們的肉食主要是牛肉、羊肉,偶爾也食用一些豬肉。糌粑,是將青稞放在鍋裡炒熟後用石磨加工而成的麵粉。食用時常常和酥油混合著進行。酥油,是從牛奶中提取出來的奶油,這是阿壩縣藏民食用 ...

傳統飲食文化別議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人們往往更多地注意它的精華部分,而很少關注其消極的一面(如奢靡、暴殄與強讓等),更少有人對此做清理的工作。應該說,這對今人弘揚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發展中國現代飲食文化是很不利的。因此,我們有必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傳統飲食文化的消極面做認真的清理。   一、奢靡。   奢靡似 ...

飲食文化的中西比較

  營養與美味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人於飲食重科學,重科學即講求營養,故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準則,進食有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新增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副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