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荀子在勸學中勸人們學習什麼

荀子在勸學中勸人們學習什麼

  荀子深入淺出地闡明瞭學習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諸子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風格。荀子在《勸學》中勸人們學習“儒家經典”,即“五經”:《尚書》、《詩經》、《禮經》、《樂經》、《春秋》。《勸學》中說:“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荀子勸學的經典語錄

  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原文及翻譯

  1、原文: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君子生 通:性)

  2、譯文: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裡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線,用煣的工藝把它製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準了。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麼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麼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幹、越、夷、貉的孩子,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後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祥瑞。”精神修養沒有比受道德薰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藉助舟船的人,並不善於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勸學節選譯文

  《勸學》節選的譯文: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兒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那麼就會達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   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 ...

勸學高中原文賞析

  1、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樣,也是獨具風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樣,用正反相成、矛盾統一的辯證法思想貫穿始終;也不像《墨子》那樣,用嚴密、周詳的形式邏輯進行推理;既不像《莊子》那樣,海闊天空、神思飛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樣,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具有雄辯家的特點。他是在老老實 ...

勸學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是修辭學的辭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國古代稱為比、或者譬。著名文學理論家喬納森·卡勒為比喻下的定義:比喻是認知的一種基本方式,透過把一種事物看成另一種事物而認識了它。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 ...

為什麼孔廟的先賢大儒沒有

  關鍵因素就是理學的興起。孔子去世後,儒家在思想上分成“性善”和“性惡”兩派。“性善”認為“人性本善”,思想較為感性,主張以道德教化治理天下,代表人物就是孟子。荀子認為人的自然屬性是“惡”,而社會屬性為“善”,源於人類自然屬性的“欲”是不可能消滅的,也不可能被教化,而是要透過禮法制度保持人的社會屬性來控制, ...

學習思想對當代大學生的啟示

  荀子是中國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是:   1、共產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宣傳的最高理想也是最終歸宿;   2、事物是運動的和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跟緊時代發展的潮流;   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明辨是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時刻警惕帝國主義的糖衣炮彈;   4、思想政治教育 ...

高中語文課本上有勸學

  高中語文課本上有荀子的《勸學》。   《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又名《勸學篇》。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後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   《勸學》全文的中心思想是:一、 學不可以已;二、 用 心 一也,三、學也者,固學一之也 ...

——制禮明分

  在理論上進一步實現和完成儒家經濟倫理的制度化,這是荀子對於儒家經濟倫理思想發展的重大貢獻。   無論孔子還是孟子都十分強調以倫理治國,以致於在他們看來良好的道德教化甚至可以完全代替法律等強制性治國手段。例如孔子曾對季康子說,“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他認為“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