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話,分為莆田縣話與仙遊縣話,屬漢藏語系漢語閩方言分支,又稱興化語、興化話、莆仙語,是分佈於福建沿海中部的地方語言,使用人口約500萬,部分有對應的文字。當地人又稱之為本地話,莆田縣所講本地話稱為莆田話,仙遊縣所講本地話稱為仙遊話。
莆仙話語言獨特,作為地方方言,莆仙話無所拘泥,詞彙量大且時有增加,擁有大量獨有且獨特的詞彙,表達精確而活潑生動。另外莆仙話中有大量諺語 、歇後語、韻句、典故等,為莆仙人廣泛使用。
莆仙話,分為莆田縣話與仙遊縣話,屬漢藏語系漢語閩方言分支,又稱興化語、興化話、莆仙語,是分佈於福建沿海中部的地方語言,使用人口約500萬,部分有對應的文字。當地人又稱之為本地話,莆田縣所講本地話稱為莆田話,仙遊縣所講本地話稱為仙遊話。
莆仙話語言獨特,作為地方方言,莆仙話無所拘泥,詞彙量大且時有增加,擁有大量獨有且獨特的詞彙,表達精確而活潑生動。另外莆仙話中有大量諺語 、歇後語、韻句、典故等,為莆仙人廣泛使用。
壽誕禮儀是每當生日時舉行的人生禮儀,終生要做好多次。這些在生日時舉行的禮儀因年齡不同有所差別。雖然這些禮儀的中心都在於祝福,慶賀健康長壽,但小字輩一般不叫“壽禮”,而俗稱“過生日”。民眾認為,小孩子、青年人做壽是不妥的,要折壽,只有到一定年齡,即到了49歲以後,才能舉行壽禮。
祝壽,莆仙叫“做十”,年滿50歲開始,男逢九,女逢十(都是虛歲)舉辦壽慶。寡婦則同男人,逢九慶祝。
祝壽一般分為兩天,在老人壽辰的前一天,兒女和媳婦、女婿給老人獻壽禮。壽禮通常有“壽龜”、“壽桃”、“長壽麵”、“壽比南山壽幛”等,稱“暖壽”。出嫁女兒送來祝壽禮盤,奉敬豬腿、壽麵、衣帽鞋襪等壽禮。凡父母雙全的,必須備雙份壽禮。受拜者收禮物時,除衣帽襪外,“麵食”類不能全收。壽辰之日,做壽的老人晨起梳妝後,就進行拜壽儀式。時中堂上“壽燭”高燃,上懸紅底金字“壽”屏。做壽的老人正中而坐,兒子、兒媳、女兒、女婿、長孫、孫女等依長幼次序,一對一對跪拜。壽星給每人一封“紅包”作為回禮,最後舉行閤家宴會。還要向左鄰右舍分送“壽龜”、“紅柑”、“壽餅”等。富戶擺設壽筵,請道士做“誕生醮”,或演戲謝神,或放映電影以表慶賀。
民間流傳著“文星拜壽星”的故事。明朝鹹化年間,有一位姓岳的朝官來到興化,他就是莆田民間流傳的嶽太守。一日,他微服來到莆田黃石地界視察民情,遇到一位鬚髮斑白的老伯,坐在路邊哭,地上有個破碗和失落的豆腐。嶽太守詢問緣故,才知道老伯家裡很窮,今天因祖父壽誕,借了碎銀買了食品給祖父祝壽,不想被執事的大鑼一驚,失手摔掉大碗,散了豆腐。這樣回去,不好向阿公交待。嶽太守看著這老伯已年過花甲,還有父、祖健在,十分驚奇,就問老伯的父、祖年各幾何?老伯回答:“父百二,公百五。”“那你幾歲?”老伯答:“九十整”。三代高齡,世間奇聞。於是,嶽太守決定親自到老伯家裡看一看。一進門,果然兩個年紀更大的老人,出現在面前。嶽太守拱手作揖說:“老壽星,本府給你拜壽了!”“不知太守大人要來,失敬失敬。請,請厝裡歇腳!”老太公從座位上站起,眾人退向兩邊。“不敢當,不敢當。”嶽太守走進廳前,賓主謙讓禮畢,然後坐下。一時高興,嶽太守就叫主人拿出文房四寶,寫了一聯“二甲添半甲,文星拜壽星。”(一甲六十歲,“二甲添半甲”為一百五十歲)。
祝壽那天,親戚朋友、校友戰友、同事鄰居、貴賓稀客紛至沓來,提攜長壽吉利的各具特色的賀禮賀品,登門到舍向壽星祝賀。客人來賓吟出“添福添壽”最優美動聽的讚美詩,或高呼或吟哦,禮貌有加,言詞真摯,情感動人。主人則敬茶遞煙,連聲道謝。擺出紅柑、蜜餞、瓜籽、糖果,殷勤招待。中午設宴款待或晚間酒席則把祝壽推向高潮。一雙筷挾菜,三杯酒落肚,壽星紅光滿面,賓客開懷暢飲,說不盡好言好語。
仙遊人重傳統講禮儀由來已久蔚為風氣。作為孫兒子輩份的,除夕回不了家圍爐團聚有理由,祝壽不回家則無道理。因此,離家外出遠在南洋北美,近在香港澳門的都風塵僕僕趕回故鄉。至於在東北、新疆、北京、海南等地工作的幹部、讀書的學生、做生意辦企業的人們就更歸心似箭日夜兼程。祝壽牽動天涯海角敬老尊賢孝順情。
近些年仙遊城關地區賀壽吹新風。正月伊始,街上出現了眾多的壽星畫,“麻姑晉酒”、“八仙跨海”、“福祿壽三星”等等大幅畫圖,還有配套的對聯供君選購。壽星畫圖送禮大方文明高雅,掛上廳堂,展示誠意,壽星稱妙,賓客叫好!
莆仙民間結婚新娘著裝有城紅山藍島紅黑等習俗。
城紅,是指平原城市女子結婚時,一定穿紅婚服。那麼,顏色有種種,莆仙民間結婚,新娘為何要穿紅婚服呢?這是有其歷史原因的。這種尚紅風俗,可追溯到史前時期。《中國文化象徵詞典》記載:“史前時代,紅色就已被看作是賦予生命的顏色。從墓中的死屍撒著硃砂和紅色岩土,可以證明這一點。”到了周朝,這種尚紅風俗,就表現得更為具體了,同上書載:“紅色與夏和南方相關聯,並且是周朝的象徵顏色。這個紅時代有紅衣服,紅官帽穗,紅馬紅旗,紅祭祀動物等等”。這其中提到“紅色與夏和南方相關聯”一事,是跟戰國時期的“陰陽五行學說”有關。所謂陰陽,指日照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古哲學家藉此提出了“陰陽貫穿於物質,人事的兩大對立的哲學觀點。”所謂的五行指得是“木火土金水”五大物質要素,並由此派生出:木位於東方,其色青,節令春;火位於南方,其色紅,節令夏;土居中央,其色黃,包含四季,節令(包括三、六、九、十二四個月);金位於西,其色白,節令秋;水位於北,其色黑,節令冬。又春主生,夏主長,秋主收,冬主藏。五行合陰陽,則東南為陽,西北為陰。這樣,春青,夏紅自然代表陽,秋白、冬黑則是百物凋零之期。所以,紅色象徵“生長榮昌”,白色(包括黑、藍)則代表“衰敗、死亡”。莆人每逢大節日,如結婚、壽誕、大慶時不用白(包括黑、藍);若遇喪事則忌紅,其道理就在此。再說,現代的莆田人,據地方誌書所載,多是從中原一帶搬遷而來的,周朝當時地處中原,中原尚紅的風俗,也被帶進莆田,所以莆婦女結婚時要穿紅色婚裝,正是古民俗在莆田的保留與延續。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莆地婦女,結婚時要穿紅婚裝,而遠離縣城的一些山區鄉村,婦女結婚時卻穿藍裝。這是為什麼呢?據說元朝時,興化縣(莆田市北部山區地)蒙族達魯花赤知縣,家中大辦喜事,夫人以漢俗穿上紅衣服,不幸所在多虎,達魯花赤夫人紅裝顯眼,被虎所叼,達魯花赤悲痛不已,並因此事,遷縣治來湘溪(今新縣鎮)。從此。這些山區的鄉村婦女吸取達魯花赤夫人的教訓,結婚時新娘不穿紅裝,而改為近似草木同色的藍裝,稱為山藍。這種婚俗一直保留至今。
古云:“十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平原縣城山區是如此,而湄洲島卻另有特俗。據傳說,莆田湄洲島海神媽祖,原來是穿紅裝的。《媽祖顯聖錄》載:“宋宣和年間(11 1 9~1125)路允迪出使高麗,道經東海……見一神女現桅杆,朱衣端坐”。又“至順元年(1 330)春,船七百八十隻,由太平江路太倉劉家港開出海洋,遇風突起……官吏懇禱於神後,禱尚未完……恍見空中朱衣擁翠蓋,佇立舟前……不多久,風平浪靜。”這兩則記載中,媽祖曾穿過硃紅的衣服。後來湄洲女身穿藍、紅、黑三色的衣衫,這種衣衫據說是媽祖設計的。如今,湄洲島上的不少年輕女子也喜歡穿著媽祖衫,迎接來島朝拜媽祖和旅遊觀光的海內外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