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莫三比克稱謂習俗

莫三比克稱謂習俗

  莫三比克人重視禮貌,講究禮儀,十分看重見面時的稱謂語言。在莫三比克人的社會交往活動中,對於一般男性可以稱之為“先生”,對於已婚女性可稱之為“夫人”,對未婚女性可以稱之為“小姐”或者“姑娘”。對於無法判斷對方婚姻狀況者,除年輕姑娘之外,一般均可稱之為“夫人”,這是因為在莫三比克,“夫人”這一稱謂除表示已經結婚的含義外,還有“女士”“貴夫人”的含義,是對女性的一種尊敬和禮貌的稱謂。莫三比克社會有敬老的習慣,年輕人遇見上了年紀的人,即使是陌生者,也應當稱對方為“老爺爺”“老奶奶”,對於那些比自己年長的人可以稱之為“大叔”或者“大媽”等,朋友之間可以稱為兄弟、姐妹等,至愛親朋之間可以用愛稱,如薩莫金娜可稱為“金娜”“我親愛的金娜”等。

  莫三比克人中流行著“同志”這一稱謂,但基本上僅限於執政黨成員之間,如果是政黨之間的友好交往也可以稱“同志”,例如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訪問莫三比克,他們便稱之為“中國同志”。在莫三比克還習慣於將職業、學位、軍銜等同先生、同志或姓名聯稱,但因為莫三比克人的姓名一般都比較長,稱呼姓名時習慣於稱呼對方的姓,有時也稱呼對方的本名加父姓,如“廠長先生”“廠長同志”“布拉加廠長”“布拉加廠長同志”等。對於那些部長級以上的政府高階官員則要稱“閣下”,執政黨內可以將職務加上同志聯稱,如“部長閣下”“部長同志”“總統閣下”“總統同志”等。莫三比克人的上下級等級觀念比較明顯,下級對上級的稱呼也比較講究,通常是將職務與先生聯稱,如“連長先生”“主席先生”等。上級對下級,多不稱對方為先生或者同志,而是直呼對方的姓名,顯得非常自然,十分親切。

莫三比克的習俗禮儀

  莫三比克人請客人喝過飲料,吃過水果,便要請客人品嚐傳統的飯菜。他們待客的主食有大米、玉米、木薯等,副食有牛肉、羊肉、雞肉、海魚、海蝦、西紅柿、豆角、土豆、青椒、洋蔥等。當地人用大米飯招待客人有兩種吃法:一種是白米飯煮成八成熟後往上面澆一層滾開的牛肉西紅柿濃汁,另一種是米飯煮熟後加入肉丁、胡蘿蔔丁、鹽等再燜到爛熟。這兩種吃法都是味道鮮美。

莫三比克飲食習俗

  莫三比克北方以玉米、木薯為主食,南方多吃大米。就全國農村來講,木薯是最普遍的日常食品。肉食類最普遍的是牛肉、羊肉和雞肉,豬肉很少,一是當地人沒有吃豬肉的習慣,二是有一定數量的伊斯蘭教徒。海魚、海蝦、大對蝦是人們喜愛的食物,人們不習慣吃河裡的魚蝦。莫三比克的蔬菜種類齊全,但人們沒有吃太多蔬菜的習慣。而且吃法也很單一。平常吃得較多的是西紅柿、生菜沙拉、豆角、青椒。在農村,人們習慣用手抓飯,城裡則用刀叉、盤子。莫三比克人吃飯需就水或其它軟飲料,常見的有橘子汁、木瓜汁、礦泉水、啤酒或腰果汁。逢年過節,人們也飲白酒。進口的紅、白葡萄酒、威士忌、馬丁尼也為人們所喜愛。

  喜吃螞蟻

  螞蟻:爆炒一盆,非洲人喜歡吃螞蚱和白蟻。有的人用小木棒插進蟻窩裡引白蟻,插進去是黑的,拔出是白的,然後用手一捋,幼蟲紛紛落盆,據說可炒著吃。至於螞蚱,那裡遍地都是一抓一麻袋。

  玉米:家常大餐 用玉米制作的當家飯叫作“烏嘎裡”,算得上是非洲“大餐”。把水燒沸後,陸續投入玉米麵,不斷地用木勺攪拌直到幹稠,然後將鍋一扣,把蛋糕似的面砣子託在手上,再翻個面放入鍋中繼續烤,直到散出香味為止。據說,當地人待客可以沒有大魚大肉,但“烏嘎裡”斷不可缺,否則客人說你飯不管飽。

  土酒:“布薩”稱王 非洲人說喝開水不解渴,還是灌涼水快住在海邊上的人喜歡喝椰汁,他們也用椰子或其他糧食釀造酒,現在政府惟一允許銷售飲用的土酒叫作“布薩”。喝“布薩”的景幾個人甚至幾十個人可能同時把自己攜帶的三五米長的細管子插進酒罈子,一邊吸一邊談天說地,直到歪歪斜斜地打“醉拳”。

  莫三比克人請客人喝過飲料,吃過水果,便要請客人品嚐傳統的飯菜。他們待客的主食有大米、玉米、木薯等,副食有牛肉、羊肉、雞肉、海魚、海蝦、西紅柿、豆角、土豆、青椒、洋蔥等。當地人用大米飯招待客人有兩種吃法:一種是白米飯煮成八成熟後往上面澆一層滾開的牛肉西紅柿濃汁,另一種是米飯煮熟後加入肉丁、胡蘿蔔丁、鹽等再燜到爛熟。這兩種吃法都是味道鮮美。


江西稱謂習俗

  “江西老表”的稱謂源於朱元璋在贛遇難獲救,報答恩情之說。元末農民起義領袖朱元璋在平定江西時曾在康山負傷後被百姓救護,為感激江西百姓的搭救之恩,朱元璋許諾若得天下,江西人遇事可以“老表”名義直接找他。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有一年,江西大旱,便選出代表去南京以“老表”名義進見皇帝,要求減免賦稅,朱元璋 ...

郯城縣誌記載的“稱謂習俗

  家長與晚輩之間的稱謂   稱曾祖為“老太太”、“太太”;稱曾祖母為“女老太太”、“太太”。沂、武河兩岸對曾祖父稱“老爺爺”,曾祖母稱“老奶奶”;稱祖父為“爺爺”,祖母為“奶奶”;稱父親為“爹”或“大(da)”;殯喪禮上哭“爺”,俗雲:“叫大輕,叫爹重,哭個爺送了命”;稱母親叫“娘”。建國後,稱父親為“爸爸 ...

冠縣稱謂習俗

  親屬稱謂 父親,俗稱爹、爸爸,少數亦稱“大”、“大大”或“叔”;母親,俗稱娘、媽。   父親的父、母,稱祖父、祖母,俗稱爺爺、奶奶;自稱孫子、孫女。父親的祖父、祖母,稱曾祖父、曾祖母,俗稱老爺爺、老奶奶;自稱曾孫、曾孫女。   父親的兄、嫂、弟、弟媳,稱伯父、伯母、叔父、叔母,俗稱大爺、大娘、叔叔、嬸子( ...

古代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

我國端午節習俗

  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端午節習俗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 ...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髮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製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 ...

中秋節習俗---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