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董仲舒對儒家學說有哪些發展

董仲舒對儒家學說有哪些發展

  1、為鞏固中央集權提出“大一統”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為加強皇權提出“君權神授”。

  3、新儒學理論基礎是“天人感應”。

  4、道德倫理標準提出了“五常之道”。

董仲舒對儒學的發展有何貢獻

  董仲舒認為天和人息息相關,皇帝要依照天意辦事;要用儒家思想統一天下,其他學說都要禁止,這樣法律制度才可以統一。應當建立太學等學校,用儒家經典作為教育內容。他倡導的儒學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實質:把君權神話,唯心主義。影響加強統治集權,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提供理論依據,後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對儒學的貢獻

  儒學發展史上呈心性儒學和政治儒學兩條脈胳,政治儒學在現代長期不被重視。董仲舒建立起了相容百家的董子政治儒學,為漢初解決了政治合法性問題,維護了封建政權統一和穩固;對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為大一統的中國古代政治文明建設提供了成功正規化。董子在政治儒學理論上的創化和實踐上的貢獻,對創新發展當代中國政治意識形態、改善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新的政治文明、促進國家長治久安具有積極的現實和長遠意義。


的新儒學思想哪些內容

  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有: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的回答。大一統漢初實行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經濟發展很快,出現 ...

的新儒學新在哪些方面

  1、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   2、針對加強君權需要,宣揚“君權神授”;   3、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4、針對為人處事標準,提出“三綱五常”。 ...

漢代儒家的歷史地位是什麼

  董仲舒,生於公元前179年,死於公元前104年,西漢廣川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

和漢武帝什麼關係

  君臣關係   1、董仲舒提出新王改制,在當時的漢朝具備改制的環境和條件,符合漢武帝的志向。   2、漢武帝珍惜人才,董仲舒又提出建立太學,舉賢良,選拔其為臣相。   3、董仲舒還提出大一統思想,而漢武帝當政的幾十年一直致力於中央集權,符合武帝的意願及抱負。   4、漢朝法家思想過於極端,會遭到百姓抵制,統 ...

新儒學與宋明理的異同

  理學是宋明時期中國哲學的主要代表形態,人們習慣於稱呼理學為宋明理學。   同:理學是儒學的一種歷史形態,是繼魏晉把儒學玄學化改造之後,對儒學的佛老化改造;宋明理學是對隋唐逐漸走向沒落的儒學的一種強有力的復興。這個復興儒學的運動,由隋唐的王通發其先聲,由唐代中期以後的韓李柳諸人繼其後續,而至兩宋時期蔚為大觀 ...

論社會安定則注重“調均”

  “調均”的思想在先秦儒家那裡便已提出,孔子曾經說過:“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認為只有“調均”才能使社會安定。但是,由於孔子“罕言天道”,因此他並未為其“調均”思想進行形而上的理論論證。道家創始人老子以“道”為宗,認為“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 ...

論德刑關係

  在孔、孟的時代,儒家重視道德,德刑的概念曾被提及,德的作用被誇大,而刑(或說為“法”)的作用則被輕視了,沒有所謂的德刑關係比較。荀子最早開始思考兩者的關係問題,但並沒有得出明確的結論。董仲舒時,他做了兩個概念的全面的比較和研究,得出了“德主刑輔”的結論,漢朝一度推行“外儒內法”的統治策略,也影響了兩千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