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蒙古族傳統風俗:蒙古族火文化

蒙古族傳統風俗:蒙古族火文化

  火對於人類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火我們將無法得到延續,可能如今我們還生活在原始社會,甚至是已經滅絕了。而蒙古族卻有著紀念火的節日,這是一個蒙古族從古至今一直都舉行的重要節日。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蒙古族文化吧!

  火被蒙古族奉為財富、力量、純潔的象徵,認為火可以賜予人們財富、幸福和健康。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火,火對人類的生存,疾病的防治,世族的延續傳承做出過重大貢獻。蒙古族祭火是對火的貢獻的一種紀念,想從火那裡得到更多財富和幸福。蒙古族祭火詞裡,火被稱為“火母”,把火比作有恩於自己的人。人類使用火的發明,把生產力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蒙古族視火為特別神聖,都會舉行祭火活動。從古至今,祭火始終是蒙古族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

  關於火的起源,蒙古族民間有這樣的一些傳說。大山山丘的時候,大海水塘的時候,我們這個“忒貝(洲)”沒有火,人們看到別的“忒貝”在用火,就派燕子去偷火。燕子偷到了火,被這家忙於針線活的女主人發現,情急之下女主人用剪子去剪燕子並大喊“有人偷火”,燕子忙從窗戶飛出,尾翼被剪開三角。從此,燕子偷火被煙燻成漆黑尾翼變成叉。其他“忒貝”的人派蛾子來我們這個“忒貝”偷火,偷走藍火,這個洲的火一直不旺發藍。一直派蛾子來偷火,蛾子再來偷火,只能是撲火了。

  相傳,格斯爾遠征帶回火,回來的時候天還未亮,夫人還未起床,格斯爾汗把夫人叫醒並說道:“把銀子鑲在外邊,把金子鑲在內裡,祛病”。蒙古族這句話的涵義是特指讓生火驅逐病魔。

  很久以前,一對夫妻用鐵、白石做成火鐮取火,向外保密。於是人們派燕子去偷聽這家男主人給老婆教授怎樣用火鐮取火的技術。從此,人們學到了用火鐮取火的新技術。

  祭火習俗是許多民族共有的一種習俗,只是在祭祀方式上有很大的區別。蒙古族的“祭火節”裡留存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對火的情感寄託。

  火在人們生活和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給人們帶來光明和溫暖、健康。因此,蒙古族把火尊為神。火神是純潔祛垢的化身,能夠消除一切汙穢和瘟災,驅除一切邪惡。曾經“凡宮廷所用之物,以及貢品,必經此輩以火淨之”,到了現在最好的消毒方式仍然是用火消毒,生熟分開等等。不僅如此,在生活中,火象徵著家世延續,世代傳承。認為撐起家世灶火的三石分別代表父母、妻子或男女主人及兒媳,“三石”頂起這個家。認為家世存續,灶火存續;灶火存續,家世存續。

  您可能還喜歡:

  黎族竹木器樂的傳承文化

  精美絕倫的雲南彝族服飾文化

  解惑:黎族不能在幾月結婚?

  令人驚訝不已的羌族碉樓

天津傳統風俗:打囤與填倉

  天津傳統風俗:打囤與填倉

  P>舊曆正月二十四打囤,是源於河北省農村的習俗。早晨或傍晚,用木棍敲打用葦蓆圈成的盛糧食的容器,象徵著糧倉已清整好,準備著糧食源源不斷地入囤。打囤的習俗表現了經飢餓煎熬的農民對吃飽肚子的企盼。天津人大都到糧店買糧,盛糧的容器改為布口袋或陶瓷盆罐,本無囤可打,但由於居民的組成成份大部分來自河北省、山東、山西等地的農村,仍長時間保持著打囤的習俗,只是內容有了變化。晚飯後,用白色的粉筆在院中或街中心的地上,畫一個圓圈,比作糧倉;然後把春節期間門窗上懸掛的"掉錢兒"撕下幾個"錢兒"包好,或者包些米、豆等,擱放在所畫圓圈的中心,用磚塊壓好,謂之已打囤。相傳這一天也是老鼠會親的日子,人們須早睡覺,免得打擾老鼠們的好事。否則老鼠就會報復,咬壞衣物和食品。

  舊曆正月二十五的填倉同打囤一樣都是農村的習俗。糧食入倉,滿滿當當,豐衣足食,家丁興旺,同樣表現出一種美好的願望。填倉日,家家喝魚湯,取其年年有餘的意思。婦女切忌做針線活,紮了倉官的眼睛,無神靈保護糧倉,那還了得。隨著都市經濟的發展和現代文明的提高,人們再不需為吃飽肚子而發愁了。所以打囤、填倉的舊習俗漸漸地被遺忘。在這二天,偶爾也會傳來稀稀落落的鞭炮聲,似乎告訴人們該打囤、填倉了。然而,很少有人再去迎合。

  /span>

中國傳統食品:粥的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經過了數千年的沉澱和創新已經演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中國的粥文化是伴隨著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而產生的,粥是中國人最喜歡的食物。接下來就由小編我向大家介紹中國傳統食品粥文化。

  在喝粥早已不是單單為了果腹,除了養生外,簡直在中國形成了“粥文化”。

  食粥養生由來久,

  神仙皇帝也嗜粥,

  慢煮鍋中米和水,

  五穀雜糧求長壽。

  粥是中國人最熟悉的食物,喝粥的傳統源遠流長.上至皇帝崇尚喝粥,道光皇帝還有“谷粟為粥合豆煮”讚美粥的詩句;下至百姓討飯者以施捨的“粥棚”乞粥活命。可見舉國上下,無處不粥。相傳清朝康熙皇帝在灤平打獵迷路,飢餓難耐,有幸在山溝裡遇到農家,喝上香噴噴的玉米粥,龍顏大悅,以後就把玉米粥引進了御膳房。現在喝粥早已不是單單為了果腹,除了養生外,簡直在中國形成了“粥文化”。

  清代著名醫家王士雄在他的著作中稱“粥為天下之第一補物”。《隨患居飲食譜》也稱“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飲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禮記·月令》說“養衰老……行糜粥”。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介紹了62種藥粥。清朝還出有《粥譜》專著,寫進了二百多種藥粥。可見粥的治療作用之大,深入人心。

  現代研究指出,以米煮粥,澱粉可以轉化為糊精,大分子成分可在緩慢的煮熬中分解成易消化的小分子成分。粥內含有多種酶,可以幫助消化,喝粥可以補充水分,避免血液黏稠,又容易產生飽腹感,有利減肥。

  煮粥配科靈活,不論是為了好吃還是為了健康,可以隨時變化.例如按季節喝粥。春天喝“菊花粥”.養肝解毒;夏天喝“綠豆粥”,清熱祛暑;秋天喝“銀耳粥”,滋陰潤燥;冬天適合喝“八寶粥”,溫胃健脾。以養生健身目的喝粥,失眠者可喝“百合蓮子粥”,安神補心;腰膝痠軟者喝“枸杞桑葚粥”,補腎壯骨;產婦可以喝“小米紅糖粥”,養血健脾;水腫者可以喝“紅豆荷葉粥”,清熱利溼;大便溏瀉者可以喝“大棗糯米粥”,健脾益氣;小便不利者可以喝“苡仁玉米粥”,利水滲溼;便秘者可以喝“山藥蕃薯粥”,益氣通便,如此等等。用鮮花做原料煮粥,清純怡神,鮮美爽口,如“百合花粳米粥”可以清心安神、止咳潤肺;“桂花粳米粥”可以提神醒脾、化瘀散瘀;“金銀花粳米粥”可用於風熱感冒。咽喉紅腫;“凌霄花苡仁粥”可活血化瘀。養肝健脾,適合肝腫物的患者。以花煮粥,應先煮米,粥好再下花.花煮適度即可。

  老年人脾胃功能較弱,消化能力下降,加之牙齒鬆動、咀嚼無力、口腔唾液澱粉酶分泌減少,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粥易消化,而且多具有健脾養胃。生津潤燥的效果,故老人常喝粥可益壽延年。

  你可能也會喜歡:

  湘菜文化的十大特點解讀

  韓國傳統的年節飲食與季節飲食

  帶你走進美國就餐的文化

  吃貨福音:美國十大比薩餐館


蒙古族風俗獻禮

  整羊整牛,也稱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貴賓的傳統禮儀。   自古以來,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馬奶酒和給遠征人攜帶綿羔羊熟肉條的習慣。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來客和祭禮神祗。   最隆重的席面,有整牛、珠瑪、整羊三種,主要取其完整、齊全之意。   禮獻整牛,除了祭祀犧牲,一般只取牛的某一 ...

那達慕蒙古族傳統盛會

  “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濃郁地區特點的傳統活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也是蒙古族人民歡樂的節日。它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創造和流傳下來的具有獨特民族色彩的競技專案和遊藝、體育專案。那 ...

民族文化詳解蒙古族文化

  大家對蒙古族的印象就是熱情豪邁。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伴隨他們的是載歌載舞,把酒言歡的酒文化。在蒙古族的文化史上,酒佔據了極重的部分。這裡著重介紹下蒙古族文化。   蒙古族自古就是一個豪放勇敢的民族,他們喜歡飲酒。飲酒、騎馬體現了這個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格。他們認為“ ...

草原文化的主要表現蒙古族服飾

  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特色的服飾,這些服飾也是能讓人一眼判斷出是哪個民族的依據。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民族服飾也有了改變,但是不管經過多少歲月洗禮,或多或少都有儲存屬於自己本民族的民族特色,那麼在蒙古族文化中蒙古服飾都有哪些民族特點呢。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 ...

淺談蒙古族的禮儀文化

  蒙古族的人熱情好客,這一習俗從古代一直就流傳到現在。到了蒙古,主人一般都會很熱情的向你敬奶茶,我們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還有主人請吃奶製品,你不可以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蒙古族文化中的禮儀文化吧。   獻哈達   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 ...

盤點蒙古族節日文化

  在中國有著許多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都是為紀念某個人或者某件事情而設立的。在這樣的節日裡很多忙碌的親朋好友都能借著這個時間在一起聚一聚。你清楚在蒙古族都有著一些什麼節日嗎?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蒙古族文化吧!   春節   蒙古族和漢族一樣,以春節為上節。他們過春節,非常隆重。年前殺豬宰羊,買糖打酒, ...

詳談蒙古族體育文化

  蒙古族從小生活在遼闊的草原上,經過長時間的生活與探索中,慢慢積累、發展成為現在為人所知的蒙古族體育。他們是馬背上的民族,從小就要學習蒙古族傳統的“男兒三藝”。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蒙古族文化,瞭解一下蒙古族傳統的男兒三藝吧!   摔跤、賽馬、射箭作為蒙古族傳統的“男兒三藝”,自古即是男子漢們必備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