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蔚縣元宵節民俗活動:打樹花

蔚縣元宵節民俗活動:打樹花

  我國是一個有璀璨歷史的國度,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下來非常多令人感到絢麗精髓的文化藝術,在張家口蔚縣就有這麼一個民俗活動,在民間稱之為“打樹花”。你對這個民俗活動的表演形式和歷史由來有多少了解嗎?本期張家口文化帶你一起來解析。

  打樹花是河北省張家口蔚縣暖泉鎮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這種別具特色的古老節日社火,至今已有500餘年歷史,是用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城牆上,迸濺形成萬朵火花,因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稱之為“樹花”,其壯觀程度絕不亞於燃放煙花。後來,暖泉鎮每逢元宵佳節期間“打樹花”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打樹花也作為一項古老技藝,成為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說當年暖泉鎮有好多鐵匠作坊,每逢年節,富人們燃放煙花慶祝,鐵匠們也同樣渴望著熱鬧喜慶,但鐵匠買不起煙花,他們從打鐵時四濺的火花中得到靈感,把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堡城門上方的磚牆上,好似朵朵煙花盛開。這種特別的“煙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熱鬧喜慶的氛圍絕不輸給擁有煙花的富人們,因此便有了每逢過年“富人放煙花,窮人打樹花”的民俗。

  以前的打樹花是在暖泉鎮的古堡城牆上進行的,因為場地狹小,又有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趕來看熱鬧,於是,鎮上專門新修了“樹花廣場”用於表演。

  打樹花實際上是一項頗費體力的活兒,三位表演藝人為了讓觀眾保持高昂的興致,會接連輪番出場。在休息的空當,有位女士好奇地湊上去,想親自打一回樹花,沒想到一勺鐵水沉得她根本端不起來,只能佩服幾位藝人在揮灑自如中體現出的一身超凡功夫。

  據說,2013年整個暖泉鎮總共只有4人會打樹花,除了這三位師傅,還有一位不太熟練的年輕徒弟。打樹花作為一項古老年俗,對藝人的臂力和潑灑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蔚縣暖泉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西部,因鎮中心有一四季長流、冬暖夏涼的泉水而得名。除了花燈會、剪紙等漢族民俗文化外,該縣暖泉鎮人還傳承了全國僅有的300多年絕技——“打樹花”。春節期間,蔚縣出現了“十萬人次賞樹花”的盛況。“打樹花”表達人們歡度節日和嚮往甜美生活的美好願望。

來自河南的民俗活動:2016年浚縣廟會時間

  民間總是會有很多的民俗活動,例如河南民間的地方廟會,每一年都會舉辦得有聲有色。吸引著各地遊客都很喜歡到河南看廟會,關於2016浚縣廟會時間是什麼時候,一起往下看看是如何的吧!

  廟會榮譽

  2004年,浚縣正月古廟會被列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專案;2007年,“浚縣古廟會”和“浚縣民間社火”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日前被評為河南民俗經典。

  廟會歷史

  浚縣正月古廟會起源於後趙皇帝石勒開鑿伾山大佛時期,至今已有1600年曆史,與山東泰山廟會、山西白雲山廟會、北京妙峰山廟會並稱華北地區四大廟會。當時的人們集結進香、朝山拜佛,廟會由此形成,只是規模較小,人數也少。

  隨著浚縣城千餘年的發展變遷,廟會規模也逐漸擴大,到明代形成了浚縣正月古廟會的基本規模。如今,素有“華北第一古廟會”的浚縣正月古廟會會期從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長達一個月,會期長,規模大,保持著明清特色,吸引著晉冀魯鄂皖周邊20個省市以及海內外的數百萬香客遊人。每天從周邊各地來這裡觀光遊覽者多達幾萬人,高峰期有30多萬人。

  廟會特色

  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浚縣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廟會充分展示浚縣以村鎮為單位的民間的漢族民俗表演節目,表演的隊伍穿過縣城到會場從大伾東山大佛到浮丘西山的雲霞仙子延綿近十里。

  各地前來趕廟會的人,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那裡的民俗表演具有自己的特色,有許多古裝戲是根據古代的典故演義而來,有些傳統節目據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

  廟會上三層人疊起的高蹺、太師椅上高空翻滾的舞獅、盤鼓、秧歌、旱船等豐富多彩的民間社火表演讓遊客大飽眼福。為強力打造浚縣正月古廟會品牌,壯大旅遊經濟規模,浚縣縣委、縣政府以“逛正月廟會、拜浚縣大佛、過傳統大年、賞中原民俗”為主題。

  舉辦了民間文藝表演活動、中原民間工藝精品展、祈福大法會、元宵節吉祥燈會、中原民俗文化研討會等10項內容深受群眾歡迎。浚縣廟會是融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物資交流、文化娛樂為一體的漢族民俗娛樂活動。

  每年正月初一開始,歷時一個月的浚縣大伾、浮丘兩山廟會盛大開幕。活動高潮為初九到東山即大伾山,和十六到南山即浮丘山,正月十六是古廟會的最高潮。

  這一天民間社火隊及一些藝術表演團體在兩山之間走高蹺、耍獅子、舞龍、跑旱船、放火銃、耍雜技、唱戲曲,鑼鼓震天,熱鬧非凡,形成一道十分亮麗的中原文化景觀。屆時商家趕集,人流如潮,是觀瞻豫北一帶純樸民風民俗的絕好機會。

土族特色民俗活動:波波會

  波波會是我國少數民族土族的一種民俗活動,也被人們稱為跳大神。在波波會期間,群眾會給男孩子佩戴一個裝有蒜、五色糧、五色布的小紅布袋,以免在觀看時被勾掉魂魄。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土族文化吧!

  “波波會”是土族傳統的民俗活動,每逢農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日子,青海互助縣的許多土族鄉村都要舉行“波波會”,時至今日,每年的“波波會”仍香火旺盛,法鼓不停。“波波”為土族語,意為法師作道場。俗稱跳神。

  青海省互助縣土族不僅信仰藏傳佛教,而且信仰從漢地直接傳入的神(袛)。供奉神(袛)的寺廟每年都要舉行酬神祭祀活動,一些地方沒有固定寺廟,也要搭起帳篷神廟進行祭祀,屆時要請“波”來作道場。“波波會”的主要儀式有:豎幡、跳神、招魂、放幡、卜卦等。在神殿前豎高10米的幡杆,埋地60釐米深,寓意為三十三天界和十八層地獄。用黃表和彩紙剪貼的雲紋、水浪、萬字紋、連環套等花樣長幡和長線,掛在杆頭,垂落於地,幡杆頂端橫置兩齒叉,叉尖各戳一個大饅頭。因幡繩端拴著包有五色糧食、紅棗、花生、水果糖、硬幣等物的“糧蛋子”。

  “波波會”的高潮是最後一天,作道場時把所有供品拿到廣場上,煨桑、上香、點燈、磕頭禱祝。然後由大法師領班,其餘法師隨其後,手舉法鼓,身穿法衣,頭戴法冠,齊敲鼓點,高頌禱詞,左族右轉,前移後挪,還做各種動作。法師跳神一般約二三小時左右。隨後大法師還要做法招魂,把一小瓷瓶勾倒,意為勾來一童男魂酬神。

  所以每到“波波會”時節,群眾都給男孩佩戴一個裝有蒜、五色糧、五色布的小紅布袋,以免被勾掉魂。放幡時,眾人圍觀搶“糧蛋子”和杆頭饅頭,得饅頭者生“狀元郎”,得“糧蛋子”者可禳災避禍。人們還撕一點幡紙,作為孩子衝邪時用。

  您可能還喜歡:

  東北滿族民居文化,你瞭解嗎?

  瑤族道教,中國西南瑤族的宗教文化

  朝鮮族的體育競技遊戲:朝鮮族跳板

  滿族茶文化你瞭解有多少?


民俗活動"送王"漳最小水上廟宇進發宮

     被列為文物保護點的漳州最小水上廟宇——進發宮,10月27日下午迎來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動——“送王”。   進發宮被供奉在一條船上,船位於九龍江舊中山橋上游。這座廟,寬約90釐米,長約85釐米,高約88釐米,十分袖珍。據傳,進發宮已歷經500多年滄桑,“送王”儀式代代相傳,已延續百年。   據廟裡的負責 ...

青島傳統風俗活動天后宮民俗廟會

  青島一個美麗的海港城市,是我國第二個吞吐量達到億噸的大港,在過去人們因地制宜,以漁業為主要的生活手段,但是大海上氣候變幻莫測,風雨無情,天后宮就是為了保佑海上作業的人們而設立的,後形成一系列傳統活動,流傳至今成為青島文化的一部分。   起源   天后宮是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由青島村胡姓族人捐資興建 ...

踩高蹺是元宵節活動嗎 踩高蹺是元宵節民俗活動

  導語:大家都知道,踩高蹺是一種深受群眾喜愛的表演,其技藝性強,形式活潑多樣。那麼,踩高蹺是元宵節的活動嗎?踩高蹺是元宵節的民俗活動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踩高蹺是元宵節的活動嗎   是元宵節的活動。元宵節地方上的習俗應該更多一些,如舞龍獅、踩高蹺、吃元宵丸、賞月亮。這些習俗由 ...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民俗活動

  中元節是漢族祭祀祖先的節日。稱為“中元”,原本是道教所命名。在潮汕,這個節日的種種活動,都同道教無關。民間幾乎沒有稱它為“中元節”的,都把它叫做“七月半”,因為節日就在七月十五。   潮汕七月半的節日活動,圍繞著祭祀祖先進行。清代本地方誌的記載,數乾隆《普寧縣誌》最詳細:“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 ...

端午活動划龍舟賽事

  吃粽子是端午節最流行的習俗。其實,除了吃粽子之外,端午節還有一項最為熱鬧的民俗活動,就是賽龍舟。民俗專家介紹說,賽龍舟又稱龍舟競渡,在中國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民俗專家趙之珩介紹說,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三種關於龍舟競渡起源的說法。一說紀念屈原。據說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被當地百姓 ...

湖坪中秋盛裝上演民俗活動“裝故事”

  湖坪中秋民俗活動“裝故事”演出中 “我們家盈盈真勇敢,再笑一個,讓記者拍照留影!”盈盈是樂安縣湖坪鄉高屋下村的16個月大的女童,今年中秋期間,被村裡選派參加了為期7天10場“裝故事”的演出活動。9月11日上午,記者在湖坪街道拍攝“裝故事”活動時,盈盈的奶奶十分高興地要求記者給盛裝下的盈盈多拍攝幾張照片。 ...

山西傳統祈雨活動文水鈲子

  北方的鑼鼓藝術大多起源於祈雨等祭祀風俗,地處晉中盆地的山西文水縣“接姑姑”社火活動是當地傳統的祈雨民俗活動,文水鈲子是其中的一種打擊樂藝術形式。   據《汾州府志》載:“……麻衣仙姑,不願婚嫁,披麻衣入洞中,因此名其洞。旱禱輒應。”寥寥數語,道出了仙姑是一位能普降甘霖、救民疾苦的神聖。據清末《文水縣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