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許昌喜慶豐收的過小年

許昌喜慶豐收的過小年

  

  農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間比較重視的節日。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 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裡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鬥盛滿新收的小麥, 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 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裡猜 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農曆六月初一過後,接著,六月初六又是一個大節。所以,有的人家乾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動揉到六月初一來進行。六月初六,民間稱“炒麵節”、“望夏節”、“閨女節”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風俗就不大一樣。

  不管怎樣,節日就是吃、玩、走親戚。而且這些節日都與出嫁的姑娘有關。農村的各家各戶,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間,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後再送回婆家。俗語有:“六月六,請姑姑。”“六月六,掛鋤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六月初一過小年的習俗,在中原地區相當普遍。從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農村的“年” 味是濃郁的,時間要持續一週左右。儘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區別,但兩個節日距離太近,節日活動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塊了。這些節日,是中原農耕地區的農事節日,也是 “收穫節”和“豐收節”。節日裡的風俗活動,是農民品嚐自已勞動成果的活動。這種喜悅,自然在走親訪友之中使大家同時都分享。

駐馬店喜慶豐收的過小年

  農曆六月初一,是駐馬店民間比較重視的節日。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裡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鬥盛滿新收的小麥, 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裡猜 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

  農曆六月初一過後,接著,六月初六又是一個大節。所以,有的人家乾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動揉到六月初一來進行。六月初六,民間稱“炒麵節”、“望夏節”、“閨 女節”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風俗就不大一樣。不管怎樣,節日就是吃、玩、走親戚。而且這些節日都與出嫁的姑娘有關。農村的各家各戶,在 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間,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後再送回婆家。俗語有:“六 月六,請姑姑。”“六月六,掛鋤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六月初一過小年的習俗,在駐馬店地區相當普遍。從六月初一到初六,駐馬店農村的 “年”味是濃郁的,時間要持續一週左右。儘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區別,但兩個節日距 離太近,節日活動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塊了。這些節日,是駐馬店農耕地區的農事節 日,也是“收穫節”和“豐收節”。節日裡的風俗活動,是農民品嚐自已勞動成果的 活動。這種喜悅,自然在走親訪友之中使大家同時都分享了。

春節流程---過小年(臘月廿三或廿四)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相關導讀:怎麼過小年?過小年要做什麼?注意什麼?請點選這裡閱讀。

  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但那個時候小年是不分兩天的。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更悠久的。那麼什麼時候發生了變化呢?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後王族、貝勒隨之效仿,於臘月二十三祭灶,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在河北省滄州一帶,年年夏曆臘月,家家戶戶都從二十三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還要熬夜,叫做“守歲”。這個風俗,跟灶王奶奶有關係。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在一週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後再度昇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於灶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註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麵。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見的有天地神聯:“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聯:“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財神聯:“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井神聯:“井能通四海,家可達三江”。面糧倉、畜圈等處的春聯,則都是表示熱烈的慶賀與希望。如“ 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米麵如山厚,油鹽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馬如北海龍”;“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每個室內都貼“抬頭見喜”,門子對面貼“出門見喜”,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樹上貼“根深葉茂”,石磨上貼“白虎大吉”等等。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中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掃塵——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做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外屋內,房前屋後,徹底進行打掃,乾乾淨淨迎新春。

  “三尸神”道教稱在人體內作崇的“神”。據《太上三尸中經》說:“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又說每逢庚申那天,他們便上天去向天帝陳說人的罪惡;但只要人們在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灶糖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裡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小年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 ...

農曆傳統節日-小年

  ☆過小年   臘月二十三日為祀灶日,民間俗稱為“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稱為送灶、辭灶、醉司命。   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間進行的。膠東地區灶神畫像貼在正屋東面的鍋灶牆上,兩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時,擺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麵湯,然後燒香 ...

祭火節 蒙古族同胞如何小年

  農曆臘月23日,是蒙古族祭祀火神的祭火節,又稱“過小年”。也有些地區不在23日祭火,而在24日祭火。據傳,這是因為成吉思汗時代,一些部落在23日那天正遇敵人襲擊而耽誤了祭火,從此他們把祭火日改為24日。   祭火之俗在蒙古族各部落中甚為普遍,祭祀方法基本相同。每當祭火節來臨,所有人家從早晨起來便開始緊張地 ...

祭灶的由來 為什麼南北祭灶小年不是同一天

  小年,即每年農曆臘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爺的節日。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 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但那個時候小年是不分兩天的。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更悠久的。那麼什麼 ...

春節習俗祭灶(小年)是什麼時間?

  “官三民四家五”小年“祭灶”時間有別   小年多指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兩天,傳說每年這個時候,灶君老爺上天彙報一年的情況,於是不少地方都有祭灶的風俗。同時,小年意味著大年的腳步臨近,人們開始準備年貨,灑掃庭除,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      過小年來源民間傳說   農曆十二月二十 ...

二十三小年

  二十三過小年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 ...

湘潭民俗送灶神、小年

  送灶神 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神系古老習俗,也有二十四日送的,有“民三、官四”之說,到三十日晚再迎接回來。灶神又稱“司命”,一男一女,形象風流,故忌女人敬灶。傳說灶神從二月三十日晚起到玉帝那裡彙報主人一年的好歹,所以在司命畫像的左右寫上“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也有寫成“人間好事要多說。明年下界降吉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