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誰來概括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內容

誰來概括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內容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

  1、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

  2、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格物致知是儒家學派為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階段性行為目標。這一程式性行為綱領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由此可見格物致知在儒家學說中的確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句子賞析

  1、引經據典.本文引用了一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材料,顯示出作者一定的傳統文化修養.如,文章開頭就引用了《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條目,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

  2、正反舉例.作者列舉事例時,採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說理的方法.明朝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竹子,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事例;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反面事例,透過實驗瞭解竹子性質的事例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正面事例,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研究工作束手無措的事例,中國學生偏向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

  3、運用對比.為了證明觀點的需要,文章某些地方還採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如第2、3段,中國傳統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強調知識的獲得是透過內心體悟和自我檢討,與現代學術的基礎是透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從而有力地指出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生字詞造句

  1、【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推究.

  2、【致知】

  求知,得到知識.致,獲得.

  3、【正心】

  使心地端正.儒家提出的一種修養方法.

  4、【修身】

  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指陶冶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5、【齊家】

  整齊家政.使家庭整齊有序.

  6、【治國】

  使社會秩序安定.治,社會秩序安定.

  7、【平天下】

  使天下太平安定.

  8、【袖手旁觀】

  比喻置身世外,不加過問的冷淡態度,本課指不作任何探究實驗的消極觀察.

  9、【清談】

  本指魏晉間一些士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後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10【不知所措】

  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


應有精神生字詞造句

  造句:對待朋友遇到的困難,不能袖手旁觀,要以誠意相助;對待知識,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修身養性。   格物,意為探究事物的道理糾正人的行為,“格”在此有“窮究”之意。《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物之理”的學科,後失傳。格物為儒家認 ...

精神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1、格物致知最早見於先秦經典《禮記大學》,是該書所提出的儒者求學八階段的初始兩個階段:“古人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 ...

通俗解釋

  格物致知: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和知識(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格物致知”包含“實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內涵遠比“實事求是”豐富。現今流行觀點和朱熹觀點的差異,乃是在關於“致知”的解釋。朱熹所謂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 ...

的意思是什麼

  1、格物致知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從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2、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 ...

出自儒家經典中的什麼篇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禮記》中的《大學》開篇之“大學之道”,原文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 ...

王陽明的意思

  1、格物致知這個成語家喻戶曉,是中國古代認識論的重要命題,對古代科學發展從思想上有所影響,其基本意思是說:考察事物,獲得知識。   2、我們今天倘要明白格物致知原意,就要把它放在產生《禮記·大學》的時代,參考儒家其他經典,尤其是孔子的認識論思想,綜合加以考察。《中庸》的強調可以看做是對格物致知學說的註解。 ...

出自大學的什麼篇

  格物致知出自《大學》開篇之大學之道。   原文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