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惡篇》是《荀子》一書的第二十三篇,闡述了荀子的倫理思想,旨在批判孟子的性善論,闡明關於人性邪惡的社會觀;性惡論是荀子思想中最著名的觀點,也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石,文章先從人的物質慾望和心理要求出發,論證了人之性惡的道理,為了改變人性之惡,他一方面特別強調後天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主張求賢師、擇良友;另一方面則特別強調政治的作用,提出了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的政治主張,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宗旨則在於以道德的、政治的手段去改惡為善。
《性惡篇》是《荀子》一書的第二十三篇,闡述了荀子的倫理思想,旨在批判孟子的性善論,闡明關於人性邪惡的社會觀;性惡論是荀子思想中最著名的觀點,也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石,文章先從人的物質慾望和心理要求出發,論證了人之性惡的道理,為了改變人性之惡,他一方面特別強調後天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主張求賢師、擇良友;另一方面則特別強調政治的作用,提出了立君上之勢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的政治主張,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宗旨則在於以道德的、政治的手段去改惡為善。
荀子的《天論》
原文: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襖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襖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治亂,天邪?曰:日月星辰瑞歷,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天也。時邪?曰:繁啟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臧於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時也。地邪?曰:得地則生,失地則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地也。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就連聖人也不例外。而聖人最終成為聖人受到他人的尊敬,是因為他們做出很多努力去改造自己的本性,而有些人卻恰恰相反,他們放縱自己的本性,服從自己的情慾,胡作非為,因此受人輕視。
荀子認為後天的學習可以使人失去惡性,得到善性。荀子提出性惡論,其主要目的不是批判人性,而是強調教育的重要性。為他推行禮儀教育奠定基礎,且教育與學習在人性由惡轉向善中具有極其關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