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龍舟是用船槳划船的。
賽龍舟,又稱扒龍舟,是多人集體扒槳競賽,是漢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主要習俗,起源於江浙地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習俗,也是漢族龍圖騰文化的代表之一。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有廣州人家廟之稱的五仙觀,越秀區舉辦了“‘粽’情端午幸福相約”的街坊聯歡活動,轄區內的“中國好人榜身邊好人”、第四屆廣州市道德模範、街坊遊客等200多人參加了活動。在現場,舉行了“包粽比賽”、“剪紙比賽”、“漢服情景劇”等活動。最熱鬧的當屬四個“家庭”的包粽比賽,比技藝、比速度、比重量。光塔街家庭在5分鐘內,包了重超5公斤的24條粽子,一舉奪冠。端午節當天,楊箕湧將再現龍舟競逐、兩岸人群歡呼的熱鬧景象。
賽龍舟是凡有江河湖泊的鄉鎮,都在端午節及後幾天舉行賽龍舟活動。龍舟是一條長形木船,有16~24人執木槳,一人掌舵,打鼓敲鑼各一人。木船沒有裝飾。可分表演與競賽兩種。表演是任由龍舟在水裡穿梭划行。競賽的龍舟代表某一村、社,舉行對抗賽。可分繞樁競賽與直線競賽兩種。繞樁賽是中間插一紅旗(標),紅旗兩方等距離打上 ...
端午賽龍舟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古老習俗,而在潮汕地區,這一傳統習俗被儲存得最為完美,也發揮得最酣暢淋漓。在汕頭市金平區,有一個地方就因為龍舟而聞名遐邇,她就是素有“龍舟村”美稱的鮀江街道橋頭社群。
130年初衷不改
橋頭以“龍舟村”享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當時的橋頭村還是一片汪洋,村民世世代代討海 ...
賽龍舟,民間謂之劃龍船,在端陽節舉行。龍舟頭呈龍頭狀,舟尾成龍形尾,舟上有競賽水手,舟頭有人擊鑼鼓,比賽中以誰先到達目的地為勝,搶賽前放入水中的鴨子數量最多為勝。 ...
龍舟,是一種以龍造形的木舟。這種木舟的首尾都雕有巨龍的圖案。在古代,龍舟唯有帝王才能享用,後來我國民間划船競賽,也漸漸有了用龍舟的習慣。每逢端午節那天,許多地方都要舉辦龍舟競賽,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懷石投江的楚國著名詩人屈原;宋代詩人餘靖在《端午日寄酒庶問都官詩》中說:“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槍神” ...
每年的端午前後,上饒市的信州區和濱湖地區的波陽、餘干等縣都會舉辦各種規模的龍舟賽。在信江流域,在鄱陽湖上,彩旗招展,鼓聲陣陣,各式龍船爭先恐後,吸引了兩岸大批民眾加油喝彩,一時道路為之堵塞。 ...
“端午節”,漣水兩岸有塞龍舟的傳統習俗,多以宗族社團為單位組織船隊,船首扎龍頭,也有扎公雞、鯉魚及獸頭的。民國年代的賽期間是:初一谷水,初二溪口,初三羊古? 、初四薛家渡和潭市,初五杏子鋪和縣城(有段時間縣城因漲端午水之故,議定改在六月初六)。屆時居民雲集,常常出現街空巷淨的局面。溪口羊古等地“鬥舟”,開 ...
湖北省仙桃市的賽龍舟歷來都很盛行,尤以沔城為最。從過去和現在來看,同其它地方相比,有所不同。
在比賽時間上:其它地方多數只賽五月初五,而沔城既賽五月初五(小端陽),又賽五月十五(大端陽),舊時還賽五月二十五(末端陽)。
在參賽地方上:以前沔城賽龍舟只准東門、南門、北門、西門、九賀門、小橋、江北、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