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連嶽:支援狗肉節

連嶽:支援狗肉節

  連嶽:支援狗肉節連嶽資料圖 廣西玉林一年一度的“荔枝狗肉節”這幾天遭到了愛狗人士的抗議——不然我還不知道有這樣的節日。據說這節日要屠宰一萬隻狗,供愛吃狗肉的人享用。

  記得小時候,鄉村及城郊,空間允許的地方,養狗的家庭非常多,品種都是自強不息的屌絲品種:土狗。現在它有了個高帥富學名:中華田園犬。這狗除了看家,基本上不麻煩主人,自己找食物(很大一部分是屎),自己遛自己,母狗生下的小狗,基本上是主人家的食物。

  大家沒覺得這樣不對,狗這種家畜,它承擔的職責就是看家,生小狗讓主人補充營養。它做得很好,因此主人更愛它。各家的中華田園犬也沒覺得主人過分,以至於猛咬主人一口,或者全世界狗狗聯合起來,推翻了人類殘暴的統治。正是這種和諧共存,讓中華田園犬的種群擴張,到處可見。

  動物的最大目標是種群不滅絕,繁殖得越多越好。成為家畜,是相當幸運的一步,人需要的動物,很難滅絕。而人愛家畜的方式之一,就是吃掉它們。狗肉長久以來,就是人類(尤其是東亞人)的一種肉食來源,這傳統很正當。我看不出玉林狗肉節有被抗議的必要。

  事實上,有人愛吃狗肉,就會有人賣狗肉,有人賣狗肉,就有人會想辦法多養狗。這有利狗的繁衍。

  由於各種各樣的禁忌,或者個人偏好,各種肉都有人不吃,豬肉牛肉這些供應量最大的肉類,都不是人人想見的。如果人類採取了“我不吃,他人也不許吃”的標準,那麼,因為吃肉問題,就可以打幾次世界大戰。這類世界大戰並沒有發生,因為多數人知道:自己的飲食習慣,並沒有強制他人的力量。

  這一兩年來,吃狗與愛狗共存的寬容傳統似乎遭受了很大的挑戰,隔段時間來條愛狗人士攔截狗販子的訊息,但迄今還沒有一條愛吃狗肉人士逼他人吃狗肉的新聞。這一方面說明愛吃狗肉的人士比較寬容,不強求一致;另一方面,可能也證明了“我不吃狗肉”的姿勢比較新潮,力壓“我愛吃狗肉”的土氣,讓前者誤解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強制力。玉林的狗肉節,看起來就要辦不下去了,這樣一個拉動GDP的節日,官方都趕忙出來撇清:那是民間的自發行為,跟官方沒有關係。

  你愛養狗當寵物,我認為你有這權利;你愛吃狗肉,我也認為你有這權利;我支援玉林的狗肉節一直辦下去,這是愛吃狗肉人士的權利。

  我不養狗,也不吃狗肉。但對愛吃狗肉的人群更有好感,總的來說,他們不給別人帶來麻煩,老老實實去飯店(或參加狗肉節)交錢買狗肉,吃完回家,並沒有把湯汁和肉骨頭撒在車庫和電梯——而這些地方愛狗人士留下的狗大便,那可不少見。

  真希望那種把狗權等同於人權的遊戲早點結束,重現養狗吃狗兩相宜的純樸風氣。

  連嶽個人介紹

  當今中國最活躍的專欄作家之一。 1970年出生。原名鍾曉勇,福建長汀人,現居廈門。 原《南方週末》記者,現為專欄作家。先後在《南方週末》、《南方都市報》、《城市畫報》、《第一財經日報》、《外灘畫報》、《上海壹周》等媒體開設專欄。出版作品有《來去自由》、《我是雞湯》。 連嶽經歷頗多,成為記者之前,曾當過老師,做過檢察官。

  連嶽近期也加入公民記者的行列,利用twitter等網站,發報內地和香港的最新訊息,並與安替、北風、咼中校、五嶽散人等並稱為中國十大公民記者。

佛岡老年俗:百年豆腐節 擲豆腐祈豐收(組圖)

  佛岡老民俗 演繹幸福年

  高崗“豆腐節”,一擲飛如雪。

  元宵到,搶花炮。

  為搶到花炮,扭作一團也在所不惜。舞鯉魚燈,意寓“年年有餘”。春節是中國民間傳統佳節,在新春佳節期間各地都會舉辦各種形式不同的慶祝活動,佛岡縣也不例外。在這裡,流傳了幾百年的高崗豆腐節、湯塘舞被獅(本欄目已刊登過)被列入了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舞鯉魚燈、搶花炮等祈求興旺發達、吉祥如意的民間藝術活動至今仍廣受推崇。

  今天,民俗活動已從原來的祭祀、禁忌等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逐漸轉為娛樂體驗型的節日活動,並逐漸變成一種時尚流行開來。更重要的是,“在親身參與的民俗活動中,像個小孩般無拘無束,身心完全釋放,快樂的心情、愉悅的心態”,將民俗活動融入幸福社會建設正在佛岡進行。

  高崗“豆腐節”

  “豆腐砸開花,好運常伴家”,這句話用來形容高崗的豆腐節再恰當不過了。西方有狂歡節,西班牙有番茄節,傣族有潑水節,在佛岡有與其媲美的豆腐節。

  傳說擲豆腐能添丁

  大約在1609年正月十三日,社崗下村林氏家族當年生下男丁的村民們到祖祠上燈食齋。一位村民切完豆腐後見手上沾有一些豆腐便想甩掉,無意中將手中的豆腐甩到身後另一位村民的衣服上,那人見新衣服被弄髒了,心有不甘,於是抓起身邊的豆腐往甩手人身上扔去。甩手人不服氣,本來是無意,卻被人家誤當成有意所為,於是他也隨手抓起豆腐還擊,你來我往,打起了豆腐仗。

  到了第二年上燈時,添丁數量竟然比上年多出很多,大家都覺得奇怪,百思不得其解,追溯到上一年曾在祠堂食齋時擲過豆腐,於是普遍認為“擲豆腐”能帶來興旺,能夠添丁,是好意頭,從此,每年正月十三上燈擲豆腐成為社崗下村的一個習俗,一代傳一代地傳了下來。

  擲豆腐祈豐收

  關於高崗“豆腐節”的由來,當地還有另一個版本。

  相傳明清時期高崗鎮常鬧蟲災,弄得百姓顆粒無收。有一年蟲害特別嚴重,觀音娘娘派來燕神吃掉害蟲,當年就為莊稼帶來大豐收。

  淳樸的村民認為是燕子給他們帶來好收成,因此人們紛紛把豆腐擲到瓦簷上,讓燕子啄食。後來,逐步演變成人們互相投擲豆腐,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身壯力健,生活富足。

  習俗

  豆腐節是佛岡縣高崗鎮社崗下村林氏族人元宵上燈習俗中獨具特色的一項民俗風情活動。

  每年農曆正月初八,由林氏村民生下男丁的家庭為代表組成新丁會,負責集資,並確定丁頭(組織者)、頭丁(最先出生的孩子)。集資後由長輩買燈(共四盞燈,其中三個祠堂各掛一盞,私香火掛一盞)。從集資當中抽一部分錢買豆腐(豆腐由本村的一戶人家專做),若不夠,再籌資。當然除了添丁的集資外,其他人也可以捐資。新丁會一般決定正月十二上午10時左右集中去祠堂打掃衛生,正月十二做豆腐,正月十三中午12時左右接燈。

  接燈

  農曆正月十三日,中午11至12時,由添丁者所有人、鑼鼓手等組成迎燈隊伍,迎燈前先讓客人們試吃豆腐,吃完豆腐後大夥一起敲鑼打鼓去燈頭(頭丁的家長)家接燈,燈由燈頭自己拿出來。

  接燈後,燈走在最前面,鑼鼓隨後,最後有一個擔籮筐的人,筐內放了些供品,如一大塊豬肉和一隻煮熟的雞。

  把燈接進祠堂後,把去年的燈放下,再用繩子把今年的燈拴好,把供品放在供桌上,點燃一盞油燈,並放些香在桌上。燈很華麗,一般寫著恭喜發財、富貴雙全、一帆風順、壽比南山、丁財兩旺、福如東海等祝福語。

  上燈

  下午2時左右開始運豆腐,運到各個指定的地點,為擲豆腐做好準備。同時全部添丁者集中在祖祠,一切就緒後開始上燈。此時,鳴放鞭炮,敲鑼打鼓,燈頭與全體添丁者齊齊拉緊吊掛燈籠的繩索,將燈籠升起掛在祠堂的頂樑上,這就是上燈。祠堂的燈掛上後,又去私香火上第二個燈。

  隨著上燈鞭炮聲的響起,門外等待已久的男女老少開始分發豆腐,有用塑膠袋裝的,有將豆腐直接裝在衣兜的。

  當添丁隊伍在鑼鼓喧天的鑼鼓隊陪伴下從祠堂走出來時,一場激烈的“豆腐大戰”即刻展開。群眾一湧而上,幾個人一齊圍攻一個添丁的人,遠擲近抹,把他抱住撩起衣服將大把大把冰涼的豆腐抹到他的身上,越玩越高興。此時的嘻鬧、歡笑聲、鑼鼓聲、圍觀者的笑聲等彙集在一起,參與、觀看者一齊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之中。

  擲豆腐時,可以擲向任何人。人們互相投擲豆腐,被擲中的人不但不會發怒,反而覺得吉祥如意的好兆頭降臨自身,同時也將豆腐擲向對方,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曾經發生過一些矛盾摩擦相互之間一邊擲一邊嘻鬧,矛盾摩擦也就在歡笑聲中化解了。

  一陣“亂戰”之後,添丁隊轉移到各私香火堂上燈,一路上,邊擲豆腐邊行走,直至將所有的豆腐擲完為止。添丁隊完成到各私香火堂上燈後,已經是黃昏時候,仍回到祖祠一齊共進晚餐,正月十三第一天的上燈告一段落。

  正月十四日,添丁隊在鑼鼓隊的陪同下,抬著第三個燈,擔著元寶、香、燭、雞、豬肉等祭品,一路上放著鞭炮到第二個祠堂去上燈,無擲豆腐活動,十五日亦然。

  飲燈酒

  上燈結束後,舉行會議和飲燈酒,會議內容之一是由本次上燈的燈頭在會上公佈本次上燈活動的收支情況,之二是邀請村長以及在村中有威望的老人參加會議,將村中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拿到會議上研究討論解決辦法。會議結束後,全體人員一起共進晚餐,飲酒,歡聚一堂,當年的豆腐節也告結束。

  “豆腐節”現已成為佛岡的民俗文化品牌之一,於2007年列入了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的節日都能吸引不少旅客前來參與,並且有逐年壯大的趨勢。

  千人搶花炮

  搶花炮是一項傳統的民俗活動,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有,特別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更是流行。我國已經將搶花炮作為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的競賽專案之一,並被暱稱為中國橄欖球。佛岡縣雖不是少數民族地區,但也十分流行搶花炮,只是搶花炮的時間不像少數民族那樣選擇在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佛岡的搶花炮大多在元宵節的前後,可以當成是元宵節的一部分。

  佛岡搶花炮分佈較廣,石角鎮的鳳星、鳳圍、附城、三八,龍山的上嶽,以及水頭鎮的部分村都有搶花炮的習俗。而上嶽村的搶花炮尤為隆重,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自己非常獨特的特徵,村民對搶花炮有三種稱呼:搶花炮、燒炮、踩花炮。

  傳說搶得花炮者得天神庇佑

  上嶽的花炮有四十個之多,分大炮和小炮,每一炮均代表一尊天神。四十花炮中有大炮四枚,分別是頭炮、二炮、二十四炮和尾炮。頭炮代表洪聖大王。所以每年的搶花炮活動均在洪聖古廟前的沙灘上舉行。搶到此炮者,可得到洪聖大王的庇佑。相傳洪聖大王是一個能使水不揚波而又能鎮鬼驅邪的神,這對生活在北江和潖江流域的上嶽村民來說是一尊極其重要的神仙,因此村民們在四十花炮供奉的四十位天神中將洪聖大王排在第一。第二炮代表的是墨水龍。搶到此炮者將受到八部天龍的庇護。

  二十四炮代表壽星。原本此炮是一尊小炮,後來升格為大炮。二十四炮由小炮升為大炮還有一段民間典故。傳說有一年上嶽地區瘟疫流行,大部分村民都深受其害,而搶到此炮的卻安然無恙。村民都相信就是這尊代表壽星的二十四炮驅百病、去邪惡,保佑了村民遠離瘟疫。第二年他們就將供奉的壽星就留在自己的家裡,另外做了一尊大炮送到洪聖廟前參加搶花炮。從此後二十四炮就由小炮升格為大炮。

  尾炮象徵的是紫微大帝。搶得此炮者將得到紫微大帝的保佑,能保佑風調雨順。其它的小炮也都分別象徵著一尊天神,主要有福、祿、壽、丁、才、貴、八仙等等,由於年代久遠,已經沒有人能說全四十花炮分別代表哪四十尊天神。

  習俗正月十七搶花炮

  上嶽村的搶花炮由民間炮會組織和傳承,炮會均由上一年各花炮得主組成。

  正月十七這天清晨開始搶花炮,參與者與觀賞者幾千人早早聚集在這裡,整個上嶽熱鬧非凡。到了中午時分,方園幾百畝的搶花炮場地更是人山人海。

  敲鑼打鼓、舞獅、燃放鞭炮,活動開始,村民的歡呼聲不絕於耳。四十個“花炮”(俗稱地墩)按編號放置在場地上,炮手點燃導火線,地墩發出“轟”的巨響,預先放在花炮裡有花炮編號的鐵圈衝上天空,搶花炮的人群向鐵圈飛出的方向奔去,尋找和搶奪鐵圈。從頭炮起按順序燃點,直到點燃所設定的花炮為止。由於搶的村民太多,有時為了分散村民也可以幾個炮同時燒。每一次的搶花炮活動常常要持續到黃昏。

  搶到頭炮的為花炮得主。村民們認為搶到花炮會給村裡帶來吉祥興旺,簇擁著花炮抬回村中供奉。來年按原花炮的規格送回搶花炮的地點,這叫以舊換新,年年照此輪換。

  藝術特徵

  花炮。由民間藝人用竹篾紮在支架上,用五彩繽紛的紙張貼上,大炮的高度為3米,底座長約1.5米,厚不足1米,高約2米,底座正中有個鏡屏,鏡中鑲有神像,寫上炮名。

  地墩(又稱炮墩)。地墩內放有火藥,點燃火藥後,火藥將地墩上放置的鐵環(銅環)推向空中。村民開始爭搶鐵環(銅環),搶到鐵環(銅環)後就代表贏得了屬於自己的那尊花炮。

  鏡屏。鏡屏是用木或竹篾扎制,大的鏡屏大約寬一點五米高約二米。屏正中雕有本炮所象徵的天神像(有的天神像是畫上去或貼上去的)。屏是用來請回家中供奉,乞盼天神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田心舞鯉魚燈

  湯塘鎮春節素有舞鯉魚燈的習俗,以慶豐年,男女老少皆可參加。據傳,鯉魚燈習俗發源於該鎮的田心村。田心村群山環抱,中間有一人盆地,當地群眾稱之為“九鯉落潭”,這裡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盛產荔枝、青梅。每年春節,當地村民舞鯉魚燈以慶來年豐收,有“年年有餘”之意味。

  在田心村裡可以看到,圍屋牆上、門額上等壁畫很多都是跟鯉魚有關的,特別是田心村圍屋前的那三口魚塘,分別是魚頭、魚身、魚尾的形狀,這些都是田心村一直以來流傳的魚文化的歷史見證。

  傳說亞福與龍女生下鯉魚化龍

  相傳田心村有一個青年名叫亞福,出身貧苦,靠打魚賣魚維持生活,更無成家之奢念。一天,亞福在河裡打魚,網到一條又大又靚的鯉魚。亞福不願把魚賣掉,便將它放入水缸養起來,以後每次打魚回來都喂之食料,天天看著它成長。

  時間一長,亞福的善情之舉感動了鯉魚精,日久產生好感。有一天趁亞福出外打魚時,鯉魚精化身為美人,幫助亞福打掃房子做家務,煮好飯等亞福回來吃,亞福打魚回來時發現家務有人做好了,連續幾天都是如此,心生好奇,便決定偷看是誰幫做的。

  一看發現是自己悉心照顧已久的鯉魚化身為美人幫他做家務,亞福於是走近美人問明情由。美人說:“我原是海龍王之女,那天出海玩耍被你用網捕上來人間。”並萬般稱讚亞福是個勤勞善良的好心之人。於是他們結為夫妻,一年後生下一男孩,龍頭魚身人腳,人們就叫他鯉魚化龍。

  但是不久,海龍王知道女兒已在人間結婚,於是派兵將她抓回宮。亞福自己把兒子培養成人,據說孩子讀書聰明、品性端良,日子逐漸好起來,丁財兩旺。亞福為了紀念龍女,把村莊建成網形狀,圍邊開成三口魚塘。後來村民逐漸形成以魚燈慶新春的習俗,祈禱興旺發達、吉祥如意。

李連杰:包羅永珍阻礙武術發展

  李連杰

  開過玩笑之後,李連杰開始了他嚴肅而略顯沉重的話題——“什麼是武術?”“我練了40年的武術,一直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李連杰說,自己剛到美國的時候發現,隨著武術電影的推廣,武術在國外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但是幾乎沒有一個人知道到底什麼是武術,“而當我在練了40年武術之後,我依然不知道中國武術到底有多少拳種,到底什麼是武術,於是我突然醒悟,太過包羅永珍反而是武術發展的障礙。”

  李連杰說,自己曾將武術進行了分類,一類是體育競技對抗層面的,一類是強身健體類,一類是文化層面的,還有一類是軍警格鬥實用類的。而他現在正在推廣的太極就是將強身健體和文化相結合的典範,“很多人認為,太極等同於太極拳,太極拳又等同於退休的老人家,這就是我們的問題所在。我想告訴大家,太極拳讓你健康,太極禪讓你快樂,因為他讓你認識到事物的兩面。”

  已經與馬雲共同發起創立了太極禪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李連杰現在正在大力地推廣太極拳和太極禪文化,他認為,太極包含了中國古人對世界的樸素認識,是哲學的大智慧。“我們有責任傳承並推廣這種智慧,如果一個民族只生產衣服,只生產GDP,只生產‘汙染’,那真的太遺憾了。”李連杰說。

  在講座中,李連杰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給現場的同學描繪了一個充滿冒險和機遇的太極世界,他本人也熱情地邀請體育大學的同學加入他的團隊,與他一起實現關於武術、關於太極的夢想。


武術的過去與未來

  李連杰圖   最近我被問到,現代武術比賽和運動員在中國跟我以前的有什麼不同。基本上,現代的武術已形成了與以往不同的規範。在1970及80年代早期,武術比賽只存在於中國,所以武術形式亦會跟隨一套標準的法則來制定。後來,官方為了將武術帶到世界各地,便給國際參賽者定下了一套國際規則。我個人認為,這些規則會比中國 ...

佤族的傳統節日新水新火

  新水節   ??新水節又稱"迎新水",時間在佤歷一月初一至初三,即公曆11月。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部落的頭人蓋大房子時,全寨歡歌起舞。而每天晚上都有一個陌生的漂亮姑娘來和頭人兒子廣格倮王子對歌。廣格倮簡直對不贏她,王子愛上了姑娘,要求跟姑娘回家向姑娘父母求婚。姑娘在路上撒下粗糠, ...

腹黑宰相李義府支援武媚娘為後

     李義府 初唐有位“貓宰相”   初唐宰相李義府可算是陰柔人物中的翹楚,他相貌俊美,跟人說話謙恭和藹,臉上永遠掛著迷死人不償命的微笑,但他也極為腹黑,最拿手的絕招便是溫柔一笑,劈頭一刀,這就是傳說中的“笑中刀”,江湖人稱“李貓”。貓性陰鷙詭秘,可見此人有多妖孽有多瘮人。   唐高宗想立武媚娘為皇后,遭 ...

徐州的美食節伏羊

  伏羊美食文化節是徐州地區特有的一種飲食文化,獨具特色、傳統悠久,在色、香、味、形競奇鬥芳的中國食苑中有一簇帶有濃郁民族特色和鄉土氣息的古樸奇葩,每年入伏之季(7月16日開幕(初伏第一天)至8月16日),人們集中在各個飯店吃羊肉,喝羊肉湯,故曰吃伏羊。   伏羊美食節期間,全市各大賓館、飯店、羊肉館都推出系 ...

夏至狗肉風俗 夏至狗肉是怎麼來的

  夏至狗肉節風俗 夏至狗肉節是怎麼來的   夏至狗肉節就是荔枝狗肉節 ,是廣西玉林市民間自發形成的節日,是一種歡度夏至的傳統民俗。每年夏至這天,豪爽好客的當地民眾習慣於聚在一起食用狗肉,呼朋喚友地聚在一起歡度夏至,並用新鮮荔枝就酒。   玉林人夏至吃荔枝狗肉,是自九十年代興起的一件事,但民間早已有所傳。據民 ...

狗肉是哪個城市

  狗肉節是玉林的節日。玉林荔枝狗肉節是廣西玉林市民間自發形成的節日,是一種歡度夏至的傳統民俗。每年夏至這天,豪爽好客的當地民眾習慣於聚在一起食用狗肉,呼朋喚友地聚在一起歡度夏至,並用新鮮荔枝就酒。   玉林市官方從來沒有組織過狗肉節,真正的“荔枝狗肉節”並不存在。狗肉節並非是一種單純的由政府組織的儀式,而是 ...

玉林狗肉是幾月幾號

  1、玉林荔枝狗肉節節日時間:6月21日。   2、玉林荔枝狗肉節是中國廣西玉林市民間自發形成的節日,在每年的6月21日,是一種歡度夏至的民俗。   3、民間有語:“冬止魚生夏止狗。”由於狗肉溫熱,易上火,夏至是“陽氣”最盛的一天,吃荔枝和狗肉這兩種很“熱氣”的東西,正好與“陽氣”呼應,“以陽制陽”,不會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