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閩南人過年的祭拜習俗盤點

閩南人過年的祭拜習俗盤點

  過去,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與城市完全不同,不僅習俗多,食物多,而且年味也足。傳統習俗裡,“年”是從臘月十六開始,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才屆尾聲,長達一個月之久。這期間迎來送往,繁忙、喜慶、回顧、憧憬交織一起,構成了閩南農村濃郁的“年味”。雖然,如今的農村已經逐漸城市化,老的習俗保留下來的越來越少,但是其濃厚的年味依舊是城市裡找尋不到的。 一、祭拜風俗最是多 閩南人十分重視祭神祭祖,尤以過年前後為最。 【十六“尾牙”敬土地】按照習慣,農曆每月的初二、十六,閩南人要祭拜土地公,所以臘月十六的祭拜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俗稱“尾牙”。這也是與每年的二月初二第一個“做牙”日——“頭牙”相呼應的。“尾牙”這一天,一般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紙”以祭神,祭拜時在門前擺上長凳(或案几),供上“五味碗”。而單位、公司,也在這一天宴請員工,以犒賞一年來的辛勞,這就是“尾牙宴”的由來。只是,大家一定要記牢哈,“尾牙宴”中的諸如魚頭、雞頭等,下屬千萬不要動,因為其暗喻“吃頭”,會引起上司的忌諱。 【廿四“送神”清房屋】閩南有句諺語:送神風、接神雨。意思是,臘月廿四家家戶戶恭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這天的天氣有風,就是“一路順風”。而正月初四迎接灶王爺下凡的這一天,如果有雨,昭示著來年風調雨順。按照廈門舊俗,只有到了臘月二十四送走家裡供的“灶王君”等神後,方能百無禁忌放心搞衛生,形成“送神”與“除塵”習俗。 【三十“敬拜”後圍爐】大年三十這天,還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祭拜禮儀,那就是敬天公、祭祖公。過去,這天的“敬拜”是非常隆重的,不僅要擺上供品選個吉時“開敬”,而且一家老小要焚香禱告,祈求來年的安寧康樂。敬完天公後,還要祭祖公,莫忘先人。祭祖後,才能開始圍爐吃團圓飯。 【初一“拜佛”求好運】按照閩南老習慣,新年的鐘聲敲響,搶上頭籌敬天公、拜菩薩的,一天好運多多。所以,這晚閩南的寺廟非常熱鬧,十二點不到,廟門外已經人山人海,等候開山門。而大年初一,閩南人多穿新衣、祭祖,併到廟裡燒香,祈求一年好運。 【初四“迎神”祈保佑】大年初四,諸神回到人間,這一天家家戶戶要準備豐富的祭品,祈求神明保佑。 【初九“天公”不能忘】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誕辰,即“天公生”,這一天是閩南人家十分注重的祭拜日子。自午夜零時起一直到當天凌晨四時,可以聽到不停地鞭炮聲。拜天公一般選擇在初八晚上,家家戶戶會在這天晚上舉行盛大的祭拜儀式,以乞求在新的一年裡福運高照,家人平安,事業昌隆。同時還會焚燒一些紙錢還有一種叫“補運單”的紅紙,上書一家老小的生辰八字。 【上元佳節觀花燈】正月十五日,閩南人都要向天宮祈福。一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紙錢等供在桌上,向天宮神燒香祭拜,並且占卜卦,預測一年的福禍兇咎,祭酒之後燒金紙,完成祭儀、撤供等儀式。另外作為閩南過年的“壓軸戲”則以“上元”為尾聲。本地有句土話為:吃下上元丸,親像安心丸。意思是隻有過了上元節,人們過年的心境才能安定下來,重新開始一年的勞作。 祭拜用品——五果(柑、橘、蘋果、香蕉、甘蔗等水果),六齋(金針、木耳、香菇、菜心、菀豆、綠豆等),三牲(豬、牛、羊)或以雞代替其中一種,甜料(生仁、米棗、糕仔等),紅龜粿(像龜形,外染紅色,打龜甲印,以象徵人之長壽)等。當然少不了“金紙”“銀紙”“金元寶”等。 閩南寺廟、祠堂等建築上,常可看到這種用色澤豔麗的碎瓷片拼就而成的各種圖案和造型,花枝招展,活靈活現,這種工藝叫“剪粘”。 燕尾脊也是閩南建築的一大特色。正脊兩端線腳向外延伸並分叉,即燕尾脊。

紹興人過年的習俗

  

  在紹興,一跨入農曆十二月,人們就忙著準備過年:買酒、春糕、裹粽、撣塵、殺雞宰鵝、買魚買肉,準備新年穿戴的衣著鞋帽,購置饋贈親友的禮物等等,可謂忙得不可開交,唯恐籌措不周,鬧出笑話。 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種富有粘性的糖,藉此粘住灶神的牙齒,使他沒法向玉皇大帝陳說人們的過失。送灶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聖宗”四字,紹興人叫祝福菩薩、大菩薩,據說是宋代的皇帝。南宋滅亡後,遺臣們懾於元朝統治者的淫威,不敢公開設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靜時悄悄地進行。這種帶有民族意識的祭記,後來不僅廣為流傳,而且增添了答謝神明保佑和祈求來年幸福的意義。照老年人的說法,天上的菩薩,不進不潔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等憚掃、洗刷得乾乾淨淨。“五牲福禮”煮好後,盛放在木製的朱漆大盤裡。其擺法都有一定的規矩,如雞鵝要跪著,頭朝福神,表示歡迎;一尾活鯉魚用紅繩穿過其背刺吊在“龍門架”上,用紅紙貼住色眼睛,是取“鯉魚跳龍門”之意。祭典若在深夜舉行,氣氛更為莊嚴肅穆。男丁按輩份行三跪九叩大禮,婦女和個別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別說百身莫陵的寡婦祥林嫂,就是魯府的太太、小姐們也是被剝奪祝福資格的。

  祝福後便祭祖(俗稱“請回堂羹飯”)。祝福時桌子是照桌面的木紋橫擺的,祭祖時則改為直襬;祝福時祭掃者朝外行禮,祭祖時則朝內跪拜。祭祖後,便用煮福禮的汁湯燒年糕或面吃,名日“散福”,表示神所賜之“福”放給了一家人。 過年的習俗,紹興和外地大同小異。“除夕吃喝,尤已穿著”,這是過年的高潮。在新年舊歲交替的一個月裡,人們就是這麼忙碌著的。 然而,在吃人的舊社會里,對勞動人民來說,過年如過關,祈神祭祖是得不到什麼“福”的。像管四老爺家裡那種闊綽的祝福排場,令人只有在電影《祥林嫂》裡,作為歷史的陳跡而重現。

  紹興人則更“神奇”,他們每一個大年都要“闖”年關,過春節。

  “闖”年關,首先是備足年貨,年糕是最早準備也是最實用的年貨,從冬至到元宵節,幾乎是每一天都用得上的食物。此外,像其它的蛋卷、米糕……應有盡有。

  紹興過年最大的特色要數祭祀和社戲了。祭祀在當地也稱“祭福”,每逢臘月二十四,家家設食供奉灶神2天。在當地,人們認為灶神除執掌灶火外,還考察人間太平並告知天帝。每年的供奉就是為了“賄賂”灶神,求他在天帝面前多說兩句好話,以保佑來年的風調雨順。雖然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這些都已失去了原來的意義,但是,人們祈求和平與幸福的願望卻不因歷史的進步而改變。

  “稽山鑑水社戲熱”,紹興人自古有看社戲的習慣。每逢廟會和大年,社戲成為水鄉紹興最“露臉”的演出。光緒《金華縣誌》載:“一會之興,有煙火、有戲班,且多至十頂。”戲臺搭在湖中央,戲臺前的湖面上擠滿了小划船、出畈船、烏蓬船。隨著“鏘鏘”的鑼聲,船上的男女老少個個伸長了脖子,宛如魯迅筆下的紹興風情圖。社戲深深地植根於紹興人的心中,凡是有個喜慶之事,無論是知名的紹興小百花越劇團,還是民間的戲班子,個個炙手可熱。“水鄉觀戲”成為紹興人一道必不可少的新春“大餐”。

  在小時候讀過的課本里,我們從魯迅先生的筆下知道了社戲,可以說,那時候他老人家就為家鄉紹興做了一個生動的“廣告”,只是,這是否是他老人家的本意就不得而知了。

溫州人過年的習俗

  撣新

  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後,家家選吉利日子,打掃門庭,上至椽瓦,下迄溝瀆,所有屋角、棟邊,都要用長竿紮上掃把,處處刷過,並洗滌所以用具,準備乾乾淨淨過新年,也叫“撣新”。舊時,在蒼南,長工回家過年,故有“長年不吃二十四飯”之說。現在,每年農曆二十四前後,仍沿襲臘月“撣新”風俗,全城開展以掃塵迎新為中心的清潔衛生運動。

  吃分歲酒

  除夕夜,閤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至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儘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吃時最講究吉祥。一般席上用十隻硃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菜,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落花生(謂結子)、柑桔(謂大吉)、鯉魚(謂跳龍門)、豆腐(謂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的紅蘿蔔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此外,中間上的大菜中,決不能少了“芋”和“魚”。溫州方言,芋的諧音為“餘”和“裕”,意思是說,吃了芋頭,會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餘,逐步富裕。吃魚,也是象徵“年年有餘”之意。席上第一個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現在也有用“麵條”,表示“長壽”),而最後一道菜必是“八寶飯”,象徵“發財進寶”。

  開啟門炮、關門炮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打“開門炮”也有慣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疫癘災晦,並表示接新年。要求三發都響,聲音洪亮清脆,最為吉祥。俗信打“開門炮”越早越好,象徵今年隨便做什麼事都會順利,如意發財,種田人會五穀豐登。有些地方在開啟門炮時,還口中念念有辭:“開大門,放大炮;財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裡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紙花滿地,燦如雲錦,行程了滿堂瑞色,喜氣洋洋。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戶戶也要放鞭炮,這叫“打關門炮”。

  拜年的紙蓬包

  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親戚家裡去,都要帶禮品。50年代以前,禮品比較簡單,大都是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用特種草紙包上,上面封有紅紙(有的印有祝賀新年的花邊字樣),故稱“紙蓬包”,又名“高包”、“紅包”。沒包裝禮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則根據所走的親戚情況所定,舊時的南貨店,每逢春節,買紅包的人特多。從十二月二十起,沒晚9時後,店員們就忙著包紅包到深夜,每人還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當夜餐。生意好的話,要包到元宵節之後。有的店在一個紅包內只裝二十多個紅棗。說來可笑,經過東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後,包破了,包中紅棗被孩子們挖個洞摸著吃了,有時只剩一個,還在送來送去。


廣東過年習俗有哪些

  1、謝灶 :臘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爺上天,叫“謝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貢品有:一碗米,兩磚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禮燒豬肉,一些蔗、桔,紙錢等。   2、農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舉辦迎春花市,數以百萬計的人參加逛花市活動。   3、廣東人過年一定要買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是的 ...

閩南的生活習俗:早中晚一天三盅茶

  閩南一帶都除了臺灣,就分佈在福建是最多的,特別是廈門,漳州和泉州三個城市,在這三個城市裡,這些閩南人每天生活都會有一些比較特殊的習慣,聽說閩南人早中晚都要三盅茶,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閩南文化吧!   閩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飲用。廈門人稱茶葉為“茶米”,與米相提並論,稱飲茶為吃茶,與吃飯擺 ...

福州過年有哪些習俗

  掃除、清潔、好過年。舊顏換新貌,歲尾迎歲首,窮富都一樣!這年前的大掃除,福州人稱為“筅xian雪堂”,在福州是家家戶戶都少不了的。每年十二月中,先擇晴日、把家庭內部、天花板、廳堂、雜特間等打掃乾淨,清理垃圾,疏通水溝,而後洗劇門庭,有的還將大柱,門楣等洗得乾乾淨淨。至於傢俱、廚具等,也分日一一清拭。 舊 ...

老福州過年有哪些習俗?要備什麼年貨

  2014-1-24 16:15: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灶糖灶餅、米齊、年糕必不可少,還要準備甘蔗、燈等特色年貨   過年,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年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依據老福州的傳統,從臘月十九(尾牙)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節)都算過年,歷時45天,這在全國各地都比較罕見。過年的頭等大事就是置辦年貨,老 ...

上海過年吃湯圓的習俗

  http://www.tech-food.com 2010-4-23 中國食品科技網 吃湯圓是國人的過年習俗,不過嚴格地說,過年吃湯圓主要在南方比較盛行,北方還是習慣過年吃水餃。   同樣吃湯圓,南北各地也不盡同,上海人習慣大年初一早晨第一頓飯一定要吃湯圓,意味新年圓圓滿滿,而且要有湯水,寓意有財有勢 ...

閩南鄉村過年習俗

  除夕之夜,到處燈火輝煌,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 ...

閩南節日習俗

  1、清明節,閩南有清明祭祖的習慣,時間不侷限於正日,在時間上比較寬泛,約定俗成的掃墓時間為清明正日的前十日與後十日。在此節日祭祀祖先列祖列宗。閩南的清明,人們一般有吃嫩餅的習慣。   2、中秋節,秋餅亦稱狀元餅,餅從大到小逐級分作狀元、榜元、探花、進士、舉人、秀才”,總數六十三個者,稱全盒。以六枚骰子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