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節的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2、端午節的習俗
(1)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
(2)懸艾,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3)飲雄黃酒,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1、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2、端午節起源於上古原始信仰及天象、曆法等自然文化。一是與祭龍圖騰有關。龍是古中國普遍信仰的一種各種形象組合起來的動物圖騰。從發掘的原始文化遺存和史籍記載結合起來看,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水網密佈、稻穀豐溢,曾世代繁衍生息著一個崇拜龍圖騰的族群,史稱古越族,端午節就是他們用於祭龍祖的節日:把粽子投入江河水裡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是與龍形的天象崇拜有關。“二十八宿”中,在東方的“蒼龍七宿”(龍形星象)於仲夏午月午日,執行至正南中(乾)方位,對應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得中”又“得正”,為大吉大利之象。我中華民族自稱是龍的傳人(所謂“龍子龍孫”),以“龍”為中華民族的凝聚、團結的象徵,故從各地域的相同時令的端午活動漸漸演成集中統一的大型節日。
3、端午節在演變中汲取、融納了歷史上層積的深厚人文文化。節氣表徵客觀物象變化及其對生活生產的作用,節日(個別與節氣重合)則源於傳統習俗或對某人某事的紀念。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節已經存在;屈原恰恰在端午節悲憤跳江,後人為紀念他的愛國情懷,又賦予這個節日更多的人文內涵(還有的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介子推或曹娥、陳臨等人)。雖然許多端午習俗與屈原無關,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愛民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民間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4、端午節是民俗大節,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各地習俗不盡相同。論其繁多複雜,或只有春節可比擬,且都含祈福、消災等禮俗主題,寄託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美好願望。根據陰陽術數及季節時令,仲夏端午陽氣旺盛,萬物至此皆盛,是草藥一年裡藥性最強的一天,這天採的草藥祛病防疫最為靈驗、有效,故有如掛艾草、午時水、浸龍舟水、拴五色絲線闢陰邪以及洗草藥水、薰蒼朮祛病防疫等。支撐這類俗信的原理,自然是基於一種宇宙論式的解說。當然,也少不了節慶特色食品諸如五黃、艾草糕、艾餈、打糕、煎堆、茶蛋、五毒餅、菖蒲酒、雄黃酒、午時茶等等。尤其廣泛食用的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由來久遠,花樣繁多,最初用來祭祖祭靈,到了晉代成為端午節慶食物。
1、端午習俗主要有扒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藥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鳶、睇龍船、拴五色絲線、薰蒼朮、佩香囊等等。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2、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端午節期間透過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有的人認為,傳統文化已經是古老的東西了,已經過時了。
這種觀點是十分片面的。
首先我們不能對傳統文化求全責備。
比如傳統文化不能提出西方的民主等思想,就認為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我們應把我們所評價的人、事、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評價。
第二,我們要避免庸俗的進化論。
不要總以為科技發 ...
11月16日,國家對《殯葬管理條例》第二十條進行修改,新規定刪除了“拒不改正的,可以強制執行”部分。自明年1月1日起,違規土葬、亂建墳墓將不再允許民政部門強制平毀。而在此之前,河南省周口市從今年年中開始進行了大規模的“平墳復耕”運動,據當地政府部門披露,截至目前“已平遷200多萬墳墓,複種耕地近3萬畝”。 ...
經過西周幽、厲時代的大混亂,這期間直到老子、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公元前550年左右),在這三百多年時間裡,周國以及所有的諸侯邦國的人民沒有得到很好的休養生息,也沒有真正地得到安居樂業,一直生活在戰亂中。這一時期,即可稱為第一次“文化斷層”時期。戰國時期兼併戰爭比春秋時更為激烈和頻繁,規模也更大。到公元前2 ...
傳統文化引入課堂?
一位曾任教多年的中學教師在他編寫的《人文素養讀本》中開門見山的問:“什麼是當代學生最缺乏 的?”。他的回答同樣令人驚心動魄:我們所培養的人才,並不缺乏知識與技術,但他們卻患有“人類文明缺乏症,人文素養缺乏症,公民素養缺乏症”。在我們的 教育下,很有可能將出現有知識,有技術,但 ...
中國傳統文化-古琴
近年來,重新意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並有意識地推動傳統文化的復興,已成為學界、官方和民間的共識。傳統文化復興的“必要性”蘊涵在長期以來與傳統文化缺失相關的三大社會危機之中:從文化安全層面看,面臨著開放社會中文化的“失傳”和“失守”問題;從精神慰藉層面看,面臨著物質社會中精神的“ ...
炒作傳統文化
中學課本中有一篇魯迅的《父親的病》,文中“經霜三年的甘蔗”和“先知秋氣的梧桐”,是對玄妙中醫的一種玄妙諷刺。
而風水輪流轉,近年來傳統文化逐漸有回暖趨勢,周易、中醫、武術等傳統“國粹”成為人們追捧的物件。但在懷著各樣的目的參與到傳統文化復興潮流的人群中,也不乏魯迅提到的S城神醫 ...
我所選擇的四大經典(老子、孫子、論語和周易),和中國人的思想方法有關係。也是西方漢學家選擇的四大經典。因為西方人很重視思想史,比如他們講到希臘經典,一定會讀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這些思想家的東西,所以他們在中國古籍尋找的也是最有思想和智慧的作品。我們研究西方要讀聖經,他們研究中國,在道教裡找本書,當做宗教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