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
1940年代初期,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開展了新秧歌運動,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學習秧歌、腰鼓,掌握了基本的動律特徵和典型的舞姿動態後,昇華為規範的、新農民形象的舞蹈動作,形成新型的秧歌和腰鼓,領頭的傘頭改為工農形象持木製鐮刀斧頭,創造了具有新內容的秧歌劇,如《兄妹開荒》、《夫妻識字》、《十二把鐮刀》等。其中,“翻身秧歌”、“勝利腰鼓”等新秧歌在全國得到普及。新秧歌有大場秧歌《邊區好地方》、扇秧歌《南泥灣》等,深受群眾歡迎。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起著鼓舞鬥志,慶祝勝利的作用。1950年代民間舞蹈方興未艾,各地秧歌異彩紛呈,人們就在秧歌前冠以地名以示區別。
陝北秧歌表現了陝北群眾質樸、憨厚、樂觀的性格,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陝北秧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陝北秧歌豪邁粗獷
綏德可謂陝北秧歌的中心,那裡的農村至今仍保留傳統的秧歌表演程式、禮俗和風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鄉人驅儺的“神會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1942年之後才興起的新秧歌。秧歌表演者常有數十人,有的多達近百人,在傘頭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鑼鼓,和著嘹亮的嗩吶,作出扭、擺、走、跳、轉的動作盡情歡舞。沉浸在歡樂愉快的喜慶氣氛中的陝北高原秧歌表演十分紅火。秧歌吸收當地流傳的水船、跑驢、高蹺、獅子、踢場子等形式中的藝術元素,組成浩浩蕩蕩的秧歌隊。
早年多是男扮女妝。隨著時代的發展,女的也參加。男女隊身著彩服或帶雲角裝的秧歌服,男的用毛巾包頭,女的手持彩肩、漢巾。拜年有排門子秧歌,彩門秧歌;正月十五有酒麴秧歌、花燈秧歌。小場子秧又叫踢場子,分二人場、四人場,八人場。舞蹈動作豐富,豪邁粗擴,瀟灑大方,充分體現了陝北人民淳樸局憨厚、開朗樂觀的性格。[
陝北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點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即在鑼鼓樂器伴奏下以腰部為中心點。頭和上體隨雙臂大幅度扭動,腳下以“十字步”作前進、後退、左騰、右躍的走動。上下諧協,步調整齊,綵綢飛舞,彩扇翻騰,同時還可以伴隨著唱。
陝北春季習俗有什麼特點?
黃土地的百姓重視過節,一年中有許許多多的節日,不過,人們最注重的還是春節。陝北的春節是熾熱的,到處是紅紅火火。你瞭解陝北春節習俗嗎啊?陝北春節習俗有什麼特點?陝北春節有哪些習俗?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陝北春節習俗。
黃土地的百姓重視過節,一年中有許許多多的節日,不過,人們最注重的還是春節。辛勤勞動一年的人們,把歡樂、希望全都寄附於過年。每年一進臘月,人們就忙起來了。說忙,實際上忙的是婦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樣樣活兒都要婆姨們親手操作。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麵,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準備好。過年了,全家老老少少、裡裡外外,都要換新衣服。再窮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乾乾淨淨。在這裡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裡,我還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淨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著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著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後立個擀杖和刀斧,據說,這是鎮邪的,在這裡叫“守歲”。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一般家裡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裡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這夜睡不著覺,一個人靜靜地踏黑爬上山頂,面向東方瞭望,這叫“品天”。據老人說,從曉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莊稼的豐歉、村寨的吉凶。究竟靈不靈,誰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著開門大吉。接著,老人們便忙著迎神、接灶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這裡叫“問強健”,小輩見了長輩都要“問強健”,像“爺爺強健啦!”“奶奶強健啦!”長者便回答“娃娃乖著哩!”意思是誇孩子健康進步。這種拜年禮俗,不僅限於孩子,就是已娶妻養子的漢子,見了長輩也是如此。中國#萬年曆wwW.wannianli.coM.
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裡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透過以上對陝北春節習俗的詳細介紹,相信你對陝北春節習俗有了更深入地瞭解。
塔山屯祭祀秧歌
追述起來,塔山屯的祭祀秧歌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但它最盛行時期是在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六年。前之歷史,實難找到知情人,今已越古稀者也搖頭莫及。
我們之所以將綏中縣塔山屯村的秧歌謂之祭祀秧歌,是因為其當時舉辦這夥秧歌的表演形式都是以參加活動為目的。
當時,位於興城劉臺子鄉山東村西側一公里有一座娘娘頂廟。此廟建於丘陵之頂。結構是大四合院。正殿高八米,是三肖娘娘殿,塑著三肖娘娘、瓊肖娘娘、碧當娘娘像。東西側殿高六米,是十殿閻塑像。東殿為齊恆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西殿為閻羅王、地藏王、卷輪王等。三殿牆均為白條石、專磚、脊架雕龍畫鳳,殿面對正門座北朝南磚石鋪地,殿頂為小半圓青石碑二十餘座,碑前是一廣場,廟會盛慶,擺攤叫賣做買賣均在於此。
每逢農曆四月十八東娘頂廟會,正是山青水綠春風宜人之季,各處均放假一天,所以興綏兩縣有三五萬人趕赴娘娘廟。當然,外地人也不少,關內外均有人來燒香還願,做生意。當然,更多的是來看熱鬧的。人們有騎驢的、有坐轎的;有拿各種供品的,有十字披紅還願的,有三叩九拜求籤的,有練功賣藝的,有賣針頭線腦、兒童玩具的、有賣農副產品海鮮魚蝦的、有支棚開飯館的,豆腐腦、油炸糕、大筋餅、麻花油條等都有。
廟會這天,興綏兩縣四十八盤會(即信奉、贊助單位)都要到場,以各種形式慶祝祭典。其中秧歌有塔山屯、葉大屯、螞蟻屯、東辛莊、海泉寨等六七夥。這些夥秧歌按順序、按時辰出演,持續一天。當時流傳這樣一個順口溜:海泉寨的秧歌塔山的會,東辛莊的鼓點最難對。可見各具千秋,各有特色。表演的爭相獻藝,各顯絕活,吹嗩吶的噴火頂水,打大鈸的趕點,打大鼓的鼓棒翻花,掌聲、喊聲此起彼伏。
所謂“塔山的會”,就是因為塔山屯的祭祀秧歌人數多,專案多功夫好,因而這夥兒秧歌名震方圓百里,所以他們的表演總是排在最後壓軸。儘管如此,許多人為了多看一些時間,還是攔住秧歌隊的“大老爺”,起刁名告邪狀,燒香還願的人本來把身上披的紅布搭在娘娘架上就算還願了,但都在想方設法拖延時間,不讓這夥秧歌順利進場表演,許多人等了一天就是為了看這夥秧歌一飽眼福。
太陽一過中午,塔山屯祭祀秧歌隊——這一支由二百多人組成的龐大隊伍便來到了娘娘廟山下開始迂迴入場了。
整個秧歌隊基本上分兩隊行。走在前面的是兩個火攻師(即爆竹手)。然後是兩名鑼手,手執直徑達二尺四的大鑼鳴鑼開道。緊接著是由三十二面彩旗組成的旗趟子,依次是青龍旗、黑虎旗、明旗、狼牙旗和藍紫白紅黑各色彩旗分兩隊行進。後過四個人打著背鼓(小軍鼓),八個人打著大鑔。然後是抬杆,也叫射閣,前邊兩個人抬著一根橫杆,橫杆上順著一根長杆,七品知縣打扮的大老爺穩坐杆頭,後邊一個人把著射杆助舞,兩側有兩個衙役。隨後雙獅繡球,四個人分舞兩頭大獅子,在一個手執繡球的訓獅人引導下軀身前進。跟在後邊的是一夥鼓樂隊,兩個嗩吶,一個背鼓,兩個大鑔,一鐃一鈸。緊接著是大架(也叫抬閣),架高四米,八個人抬著,一個人舞杆,杆頂兩兒童表演“盜仙草”。隨後是背杆(也稱背閣),三個人身背架杆,杆上的三個兒童表演“花為媒”。背杆後邊是一夥鼓樂隊,同樣是兩個嗩吶,一個背鼓,一鐃一鈸。然後是二架,架高六米,也是八個人抬著,一個舞杆,杆上三個兒童表演“借巴蕉扇”。接著是壓桿,四個人抬一橫槓,槓上一根長杆,坐在長杆杆頭是一醜官,一個人在杆尾步行舞杆做戲。然後是三架,架高四米,八個人抬著,一個人舞杆,杆上兩個兒童在上邊表演“西廂記”。這三個架底墊座均兩米見方,木工精雕細刻,中間的圓杆運轉自如,以便做戲。三架的後邊是秧歌隊,扮戲有公子、拉花、旱船、跑驢、推車、大頭人、西遊記、白蛇傳、小上墳、哪吒鬧海、鋸大缸,斬竇娥,豬八背媳婦等,共約八十多人。緊接著又是一夥鼓樂隊,三個嗩吶,一個二人抬大鼓,一鐃一鈸。然後是娘娘架,四個人抬著(此架系秫秸彩紙紮成,造型美觀獨特,廟會後燒掉),兩個人手拿陪伴兩側,娘娘架後邊是一個嗩吶獨吹自鳴。最後是一面大坐旗,造型類似鍾魁,二人輪換立於肩上,旗杆高六米,三個人呈三角形牽繩穩旗,“保安盛會”四個大金字繡在鑲有白牙邊的方紅旗上。
消失的"秧歌窩子"
韓城秧歌藝人陝西韓城位於關中平原東北角,這裡歷史文化悠久,更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韓城秧歌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並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雖然當地政府對韓城秧歌的挖掘、搶救工作十分重視,但由於許多客觀原因,對它的全面保護工作仍然迫在眉睫。
韓城秧歌融歌、舞、戲、曲於一爐, ...
陝北寫意
窯 洞
黃土高原颳風的時候,天地都變了顏色。麵粉似無邊無際的黃塵,在大自然中肆意拋灑,凡是裸露的地方,它會毫不留情地進行徹底覆蓋。路斷人稀,生靈們都躲到窯洞裡去了。
儘管窗外風沙橫行,可窯洞裡穩穩當當,因為窯洞本身就造在黃土裡,藏在黃土裡,它與高原沒有分家。人離不開土。生要落土,死要歸土。腳踩著土 ...
陝北春節習俗有哪些?
黃土地的百姓重視過節,一年中有許許多多的節日,不過,人們最注重的還是春節。辛勤勞動一年的人們,把歡樂、希望全都寄附於過年。每年一進臘月,人們就忙起來了。說忙,實際上忙的是婦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樣樣活兒都要婆姨們親手操作。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麵,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 ...
陝北人怎麼過臘八節?臘八節習俗
2014-1-16 15:07: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陝北地區從古到今,文化底蘊十分濃厚,尤其年節文化,更是獨特。臘八節也是陝北重要的節日。臘八這一天,陝北人同樣要吃臘八粥,但陝北人不叫臘八粥,而把臘八粥稱作“燜(men)飯”。
“燜飯”的用料十分講究。一般以陝北特產黃軟米為主,就是將當年打下的軟 ...
非遺專案太獅老會亮相健身腰鼓秧歌大賽
本屆腰鼓大賽的每支隊伍都是各區縣精選出來的
鑼鼓震天,紅綢飄逸、獅舞威風……北京市健身秧歌、健身腰鼓大賽暨第四屆“白紙坊杯”健身腰鼓邀請賽”今天在大觀園鳴鑼開賽。今明兩天,來自全市14個區縣的28支腰鼓隊和23支秧歌隊的千餘人將一決高下。據介紹,本屆“白紙坊杯”腰鼓賽的水平是歷屆最高的,參加比賽的28 ...
山東秧歌
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樂舞文化,尤其是豐富多彩的各民族的民間舞蹈,源遠流長,風采獨具,是中華民族樂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山東秧歌”是中華民族樂舞文化史上的一朵絢麗多姿的奇葩,在中國民間舞蹈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山東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從分佈情況看,以魯西、魯北和膠東半島流傳最盛。據不完全統計,山東省不 ...
秧歌 喜慶的平民舞蹈
秧歌舞,又稱扭秧歌,歷史悠久,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民間廣場中獨具一格的集體歌舞藝術,也因扭秧歌舞姿豐富多彩,深受農民歡迎而熱鬧非凡。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風格特色,一般由舞隊十多人至百人組成,扮成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邊舞邊走,隨著鼓聲節奏,善於變換各種隊形,再加上舞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