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陝西民間工藝,香包的用處

陝西民間工藝,香包的用處

  自古古人,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都有佩戴香包的習慣,除了能夠增加“香氣”還能辟邪,驅蚊。而這也是陝西民間工藝之一了。本期的民間藝術帶你去了解香包的用處,為什麼古時候人人都要佩戴香包。

  香包是中國民間文化!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目。喝雄黃酒,吃粽子,划龍舟等民俗活動儀式蔓延到整個中華大地。但在華夏民族發祥地的慶陽除了過插艾葉、吃粽子、喝雄黃酒外,更濃烈的氛圍是打扮娃娃。“五月端午耍線,八月十五耍面”。端午前幾十天最忙活的是女人,五色線纏粽子,搓花花繩,繡香包,做絀絀。端午這天,慶陽這塊地方是彩色香包的世界、城市鄉村,流光溢彩,香味瀰漫,人們將孩童從頭至足打扮得花花綠綠。一種濃濃的端午氣氛,給人一種古老、淳樸、神奇的感覺。

  香包能幹什麼用?

  古代稱“香囊”,亦稱“佩帷”、“容臭”、“香袋兒”、“荷包”,有些地方還有新嫁娘贈送親友香包的習俗,國人認為新娘子帶有喜氣,由她親手做的香包,更能祛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節,新嫁娘必須縫製香包分送親友,香包這一送,少說要送一,二百個,除了送給親友之外,當然多半還是送給小孩子們佩戴,這是出自上一代對下一代的關愛,希望兒童能夠順利成長,諸邪遠避,同樣地也可以送給長輩以示尊敬和孝思。

  送給情人的香包含意就更深遠了,一針一線都蘊涵了無限柔情。在以前,婦女們在子女情人要出遠門時,都會縫製香包讓他們帶在身上,一方面保佑他們旅遊平安,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提醒他們,家鄉有人倚門守候,應該早日歸來。

  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彩線繫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祛毒避邪的功用,併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現代社會也有使用矽澡純加上部分中藥材放置於汽車或冰箱內除去異味。

  香包怎麼戴?

  每逢端午節,尤其是婦女和兒童,都佩戴香包。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時代,女子用五線製成的飾物戴在頭上,到了南北朝時期,就發展為香袋,到了唐代,出現了裝有香料的香球。

  端午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鬥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香包能驅邪解毒,自有它的醫理。

陝西漢中勉縣民間傳說,勉縣故事一二則

  勉縣位於陝西省南部,在漢中地區,有亞洲的的“烏拉爾”之稱。漢朝以來,此地就是軍事要地,如今又是漢中市最為重要的冶金工業基地與化工工業基地。本期的地區故事為你講述陝西漢中勉縣民間傳說。

  【高家泉的傳說】

  老城附近有個蓮水村,蓮水村南的山崖下有個巖洞,不管天干雨霖始終汩汩地湧出一股泉水,當地老鄉稱之為高家泉。為什麼叫高家泉呢?這還有一個故事呢。

  相傳在很旱以前,南山的巖洞是很小的,裡面住著一條小蛇,精心修煉一千多年,修成了一條龍仙,從不糟害人,還做一些行雲布雨之事,使這一帶五穀連年豐收。這事叫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了,便給這條蛇賜名高玉龍,負責老城一帶行雲布雨的事。

  高玉龍受封以後,十分盡責,所以多少年來這一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民過著安居樂業的日子。

  有一天高玉龍閒得無聊,化成一位年輕秀才,信步進城遊玩,走到一家酒肆門前,酒香引得他不住地咂嘴,便進酒肆喝將起來。誰知一喝就上了酒癮,每天都要進城,先是喝一壺,後來就喝兩壺、三壺。這樣,他常常喝得醉熏熏地回到南山。高玉龍喜愛喝酒後,把老城附近的行雲布雨荒廢了,莊稼缺水,發生大旱。

  玉皇大帝知道後,急忙派神將給高玉龍傳下雨布,讓他三天之內行雲布雨,並且聖旨寫明:“城內三成,城外七成”。“雨布”送到之後,時逢高玉龍從城裡喝得酩酊大醉回來,醉眼朦朧之中,他把“雨布”給看錯了,看成了“城外三成,城內七成。這一下糟了。城裡大水衝了房屋,傷了人畜;城外卻只溼了地皮,莊稼死了不少。

  高玉龍錯布了雨,玉皇大帝發怒,派雷神劈死他,高玉龍得知後,急忙趕在雷擊之前向雷神苦苦哀求,雷神念高玉龍一直未做壞事,只是一時貪杯誤了大事,說道:”我可以救你一命,但你必須變成小蛇,躲藏在小洞裡,午時三刻不管洞外如何,千萬不敢出頭“。高玉龍連連點頭應承。

  第二天天氣晴朗,萬里無雲,誰知一近中午,突然狂風驟起,烏雲滾滾。高玉龍化成小蛇,躲藏在小巖洞裡不敢露頭。午時三刻一到,那雷神在雲端一出現,霹靂一聲震響,一道電光直向南山崖下劈來。電光閃過,小蛇藏身之處炸開了,變成了一個大巖洞。雷神炸了石頭,沒有傷著小蛇,但身子卻被洞裡的石頭擠住了。

  高玉龍得救了,但再不能出洞了。他想到由於自己的疏忽,錯布了雨,使老百姓遭了殃,心中十分慚愧,便張開嘴向外噴出一股清澈的泉水來。因為是高玉龍噴的泉,所以當地老鄉稱它是高家泉。

  現在高家泉依然水源旺盛,每小時出水180多噸,水質好,現茬陝西名酒”三糧液“用泉水釀造。因為高玉龍愛喝酒,所以有人嘗過說,高家泉水還真有點酒味哩!

  【諸葛亮為民除害】

  定軍山南麓,有一個叫沔縣溝的山槽,槽頂就是千戶埡。千戶埡東邊的臥牛山上有一巨石,很象一頭伏臥的野牛。人們說那是諸葛亮為民除害的遺蹟。雖然這塊野牛石在修勉(縣)阜(川)公路時被炸掉,但故事仍在民間流傳。

  說的是當年定軍山南北兩面,林木參天,濃廕庇地,珍禽異獸雲集,田禾豐茂。山下沔縣溝中的農夫,過著悠閒生活。不料有一年冬天,從北山老林裡竄出來了一頭野牛精,驅走了林中生靈,晝伏夜出,傷害行人,騷擾住戶,捕食禽畜,糟踏莊稼。住的人被迫搬走,唯有一個姓寧的,家有母親和姐弟三人,家境貧寒,無力搬遷,只得備受其害,苦不可言。

  那年諸葛亮率兵駐紮在仰天窪,常登山頂察看佈陣,指揮軍卒操練。一日黃昏諸葛亮正欲下山,忽然耳邊傳來山下悲切的哭聲。他便著關興下山打探,原是山上一戶農家,因野牛精危害,毀壞莊稼,斷了他家的生計。諸葛亮聽後,便命張苞帶5名強駑手,埋伏於千戶埡草叢之中,諸葛亮和隨從人員,隱於林中指揮戰鬥。明月東昇,夜風蕭蕭,只見千戶埡東北叢林中,樹木搖晃,宿鳥驚飛,竄出一頭野牛精,紅眼如鈴,獠齒似劍,搖頭甩尾,徐徐向前,當剛爬上樑頂時,只聽一聲口令,千駑齊發。沒等野牛精轉身,已身中數箭,哀號一聲,跌倒於地。張苞等人直奔梁頂,見野牛精四蹄長伸,已嗚乎哀哉。

  那寧家母子,得知野牛已死,好不高興。逢人就說:”多虧諸葛亮搭救,才保全家平安,一方太平“。後來,便在千戶埡蓋廟一座,塑上張苞之像,手執戈矛,身背駑箭,享受祭祀。

  【結束語】勉縣資源豐富,氣候溫暖溼潤,森林面積大,是一個多元化的城市。在勉縣也出土了有名的馬超墓與武侯墓,而這也成為了勉縣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民間工藝的傳承,內畫工具畫法步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接觸過國畫呢,就是工筆,水墨畫之類的。其實內畫的畫法佈置更國畫是很相似的。對於內畫工筆畫,與國畫工筆畫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只要掌握步驟,本期的民間藝術帶你去了解內畫內畫工具畫法步驟。(以工筆牡丹畫為例)

  內畫工筆牡丹畫法步驟:

  “內畫工筆畫”緣於“中國工筆畫。”是“中國內畫”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內畫工筆畫”是以線描造形,墨、色皴染的一種內畫畫法。“內畫工筆牡丹”屬內畫工筆花鳥畫科。

  牡丹是我國曆代文人墨客讚頌描繪的主要花卉。牡丹是由幹、枝、牙、莖、花、蕾,葉組成,每年初春生牙,老幹生嫩枝,枝生葉、葉分三叉九頂,春末夏初開花,花色品種豐富,有單瓣有復瓣,形大色美,雍容華貴,象徵富貴榮華,稱之國花,譽之花王。下面介紹內畫工筆牡丹的基本畫法步驟,僅供初學參考:

  1、勾線:

  線是工筆畫的重要因素,要想畫好工筆畫,首先要在線上下功夫。勾線時要注意線的轉折、頓挫、粗細、濃淡等變化勾勒出花卉的造形,分清形體的外輪廓和內部結構。畫出花瓣葉子之間的穿插關係。勾花瓣時用線要輕柔流暢,粉花用淡墨勾,大紅花用重墨勾,用重墨勾葉子,注意表現葉子的厚度與質感,勾葉子的線條與勾花的線條要有所區別,形成對比。用濃墨勾老幹,用筆要幹一些。


蠟染布依族的民間工藝

  染色是一個很值得深究的文化,在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因為色彩而讓世界絢爛。人類從大自然吸允色彩,把這種炫麗配在衣服上,來影響生活。染色是中國古老的傳統工藝,但每個地方對色彩的認知都有不同的見解。布依族文化就向我們呈現一種獨特的民間工藝。那麼,就讓小編為大家揭曉蠟染的神秘色彩吧。   布依族簡介   布依族, ...

慶陽甘肅祛病報平安的工藝品

  男耕女織,是從古至今一直延續的一種傳統文化。女子以手巧出名,所以之後的工藝品大多出自女子之手。慶陽香包是甘肅民族文化的產物,想知道更多細節嗎?本期甘肅文化為你揭曉答案,別錯過咯!   據史書中的記載,香包,又稱荷包,亦稱香囊、佩幃、容臭,慶陽俗稱“絀絀”或“耍貨”。慶陽地區有端午節制作佩帶“絀絀”(“絀” ...

山西傳統工藝山西民間手工藝

  可能在路上還會遇到畫糖人的,又或者遇見捏小人的。這都承載了我們許多的童年回憶,甚至我們小時候也希望長大了選擇這一行。本期小編就帶你去山西文化了解山西的傳統工藝跟民間手工藝。   核桃工藝品山西太行山一帶盛產山核桃,這些核桃不僅美味營養,更是可以拿來製造工藝品。核桃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賦予吉祥的寓意,因此這精緻 ...

滿族的民間工藝:剪紙與刺繡

  滿族剪紙   滿族和其他民族一樣,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對美的熱愛和欣賞習俗,並以自己的慧心巧手美化生活,創造出豐富多彩又具有民族風格的民間工藝,其中以剪紙和刺繡最為突出。   剪紙是滿族民間最常見的工藝品。早在狩獵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時期,人們就用樺樹皮、麻布、薄獸皮等材料剪刻成各種圖案,裝飾在衣物、日 ...

民間工藝:蠟染藝術

  蠟染,是一種古老的防染工藝,古稱“蠟纈”,與絞纈、夾結一起被稱為我國古代染纈工藝的三種基本型別。蠟染工藝品的魅力除了圖案精美外,還在於蠟冷卻後在織物上產生龜裂,色料滲入裂縫,得到變化多樣的色紋,俗稱“冰紋”。同一圖案設計,做成蠟染後可得到不同的“冰紋”。   蠟染的製作過程:   蠟染的材料:繪製蠟染的織 ...

黃姚古鎮的民間工藝

  黃姚民間工藝的發展與其歷史上手工業的繁榮不無關係。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促成商品流通的發展。黃姚古鎮正是以此為依託成長起來。一方面作為貨物的集散地,商品交換中心,另一方面,人們從事榨油,製作豆豉、黃精,開染坊等手工業生產活動。其中,又以製作豆豉、黃精、豆腐最為有名,製作工藝流傳至今。   黃姚豆豉,古 ...

民間工藝

  1、日照紙紮   紙紮,融剪紙、繪畫、草編、竹扎和裱糊於一體,是一門獨特的民間藝術。紙紮藝術傳入五蓮的時間已無考。據洪凝村一位老者講,清道光年間,他的家祖就從事紙紮工藝,他已是第五代傳人。   五蓮縣從事紙紮的有數十家,主要分佈在縣城駐地洪凝和杜家溝、潮河、許孟、於裡、汪湖等鄉鎮。解放前多扎牛、馬、轎、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