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儒釋道為一體的建築——三聖宮
集儒釋道為一體的建築——三聖宮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有非常深厚的歷史傳承,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出十分美麗璀璨的文明,每一步留下了深深的腳印,在我國的信仰當中儒釋道可以說是最主要的三種,但是三聖宮卻是相容幷蓄,本期綏化文化為你解析三聖宮。
海倫市三聖宮,位於綏化海倫市共和鎮境內,共有十樓、一亭、八十一座殿。
當時“三聖宮”是海倫最大的一所廟宇,也是東北三省較大的一所廟宇。
山門廟內供奉陳奇、鄭倫站立著的泥像,身高八尺。還有鐘樓、鼓樓、青風亭,八角式涼亭等建築群。
每年四月十八,是“三聖宮”最熱鬧的日子。
1924年,趙園波與當地善主富安保、尤成德、王鳳元等人共同發起,開始籌建集儒釋道為一體的“三聖宮”,用了長達20年的時間,才完成了“三聖宮”的全部建築。
1995年,共合鎮領導、鎮政府著眼於發展經濟,真誠引來外地信士,開始復建三聖宮。三聖宮一層大殿三清宮於1997年竣工,並舉行了開光大典,在此後幾年間,三聖宮原有的一些古建築不斷復建成功,三聖宮走過了歷史塵埃,重現了昔日亮麗風采。以三聖宮廟宇為核心的三聖宮旅遊公園吸引各方遊客駐足關瞻,流連忘返。
一聖宮,供奉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為始祖,老子即太上老君,又稱太清道德天尊。張道陵後世徒孫所建。
二聖宮,供奉靈寶天尊。
三聖宮,供奉元始天尊。宮內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經》為主要經典,道途眾多。
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1、儒家的思想精髓是“以人為本”,道家的思想精髓是“無為而為”,佛家的思想精髓是“眾生平等”。
2、儒、道、釋三家的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歷年來,人們遵循著“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思想理念。
3、儒家偏入世,注重仁、義、禮、智、信。信奉“以人為本”,鼓勵個人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4、道家偏出世,注重清心寡慾、無為而為。鼓勵人們親近自然、淡泊名利、順其自然。
5、佛法包含世間法,以出世的思想去入世。講究因果報應、眾生平等,注重磨鍊自己的心性。
6、儒、道、佛三家各成體系,其學說是我國文化的命脈,倡導我們從善、尊重自然、改造社會
儒釋道三家各自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儒家:主要是倫理的教育,講父子,君臣等的長幼有序,代表人物是孔子;道家:主要是因果教育,世間萬物有因才有果,教育人們修因得果,代表人物老子;釋家:主要是智慧教育,講述世間萬物的真相,其博大精深為人們世代所推崇,與儒、道共同組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代表人物是釋迦世尊。
儒釋道三教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1、儒家注重人格的修養,講究“中庸之道”,儒家偏於入世,周易文化中的哲學範疇也是儒家的文化精髓,“順乎天而應乎人”以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儒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一個“人”字上,儒學就是人學 ,是偏於人社會屬性的人生哲學,“內聖外王”是儒家的最高境界。
2、道家追求人格的超越,道教偏於出世, ...
儒釋道是什麼意思
1、儒釋道,“儒”指的是儒家,是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其影響波及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地區。
2、“釋”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其實大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東周 ...
儒釋道的精髓分別是什麼
三者精髓分別是:
1、儒家注重人格的修養,講究“中庸之道”,儒家偏於入世,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儒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一個“人”字上,儒學就是人學,是偏於人社會屬性的人生哲學,“內聖外王”是儒家的最高境界。
2、道家追求人格的超越,道教偏於出世,道學重自然觀辯證法,道教偏於出世,以自然寧 ...
三個字為一體的字有哪些
1、尛:同“麼”,可用作疑問或者停頓。
2、垚:意思為山高,多用於人名。
3、犇:同“奔”,意思為急走,跑,緊趕,逃跑等。
4、磊:意思為很多石頭堆壘在一起或者心地光明坦白。
5、淼:意思是形容水大的樣子。
6、鑫:商店字號及人名常用字,取金多興盛的意思。
7、驫:意思是形容眾馬奔 ...
揚劇戲劇特點:集花鼓戲與香火戲為一體
揚劇是上海漢族的戲劇曲種之一,它是它以古老的“花鼓戲”和“香火戲”為基礎。從而隨著慢慢的改變,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改名成為揚劇,主要流行在上海和安徽等地區,那麼,揚劇有什麼特點,一起來看看。
可能感興趣》》獨具輕綿細膩風韻的揚劇
揚劇的表演藝術,一方面繼承本地亂彈和揚州民間的花鼓、香火、秧歌、雜耍、 ...
“釋菜”為祭祀孔子儀式
“釋”有多個解釋:其一,“解也”,也就是“解釋”的意思。由此“解”也引申出辨別和分析之意。其二,“舍也”,即捨棄或放棄。例如《管子·霸行篇》中有這樣的句子:“釋實而攻虛,釋堅而攻膬,釋難而攻易。”其三,“消也,散也”。融化,消融,都可用“釋”來表示。其四,“放也”,意為放下或放開。另外還有“廢也”(廢棄) ...
柳宗元的“統合儒釋”思想
柳宗元在《送文暢上人登五臺遂遊河朔序》一文中,勉勵文暢要“統合儒釋,宣滌疑滯”,體現出其自身對儒學、佛學,以及其他學說所採取的相容並舉的態度。這種相容之態不同於白居易等人,他們完全從實用的角度出發,漠視佛教義理,只將佛教作為心靈的慰藉。而柳宗元對佛教眾多宗派的義理有非常深入的研究,這方面就連自稱“事佛而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