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青島是哪個省的哪個市

重陽節各個省市獨特習俗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裡九重陽,收呀麼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麼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麵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溼,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製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乾,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淨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佔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清豐縣兒童於重陽節放紙鳶為戲。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縣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孃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浪”的說法。

  陝西省: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採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上海市: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浙江省: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盧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江西省:德興縣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說可以驅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說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長汀縣農家採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

  廣東省: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縣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西省: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著“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峰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南陽喊山大賽以“祝您長壽健康”、“白頭偕老”、“家庭美滿”等美好話語為主要內容,當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喊出獨特的心裡話。屆時,99位老人將一同參加登山比賽,登頂後進行喊山大賽,工作人員將藉助分貝儀,根據選手的聲音大小決出比賽名次。

青島結婚風俗:訂婚小六樣肉得一刀切

   結婚是大事,但兩人的感情是不能單純用金錢來衡量的,錢可多可少,可是,訂婚、結婚的風俗還是要尊重女方所在地的。俗話說“入鄉隨俗”,那麼青島都有哪些訂婚、結婚規矩?記者採訪了擔任過多次婚慶“總管”的宋先生、剛剛做完伴郎的張先生以及今年踏入婚姻殿堂的幾對新人,請他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如今青島的婚慶風俗。

  訂婚小六樣,肉得一刀切

  就訂婚流程來看,訂婚的日子現在一般是由雙方的家長協商決定的。訂婚當天,新郎要帶的聘禮有訂婚戒指等首飾、禮金、兩條紅腰帶、兩個紅包袱、衣服至少兩套(要有棉襖,俗話說婆婆的襖傳到老)、小六樣,女方家要給男方準備一雙新鞋(叫丈人鞋)。

  禮金:也叫訂婚錢或彩禮錢,這個數字在7年前的時候是10001元,即萬里挑一,現在是水漲船高了。不過,這個金額是依據經濟條件而定的。

  小六樣:6斤肉、6條魚、6瓶酒、6盒點心、6盒糖、6扎粉絲……在青島的訂婚場上圖吉利,這小六樣也是有講究的,比如,六斤肉必須是一刀切的;六瓶酒不能全是紅酒,一般是“4白2紅”,即4瓶白酒、2瓶紅酒(條件好的也可以全部送白酒);六紮粉絲要用紅線紮起來,寓意長長遠遠之意,六條魚可以選擇黃花魚或者加吉魚。

  首飾:給女方的首飾是不能少的 ,一般有項鍊、戒指、耳環、手鐲等需要是成套的,最好事前由新娘選好。

  訂婚:這一天,新娘家要招待,找一位第三者來主持。一般在中午以前新郎和父母帶著聘禮要到達女方家,聊天過後,新郎就要給女方父母敬茶、改口,叫“爸媽”了,這時家長會把準備好了的“改口費”分別送給新郎、新娘,每個紅包的數目要雙數,錢數一般在200元以上。然後兩家人湊在一起,定下結婚日子。酒席:新娘家事前應該定下酒席,請男方家吃飯。男方在離開時,女方應該將男方送來的小六樣(肉除外),返一半回去。還要給男方回一定的禮金,也叫回禮,意指給新郎的行頭錢,即買西裝、鞋的錢。

  結婚喜字要從路口往家貼

  一般來說,結婚頭一天新郎新娘兩人是不見面的,結婚當天新郎要在中午11點之前把新娘接到新房或酒店。

  新郎出發前:新郎家要準備6盤東西:蘋果、橘子、花生、大棗 、點心、煙(一般是兩盤乾果,水果、糖、點心等自由組合,煙不擺盤,除非其他東西沒準備齊),用粉紅紙墊在盤底。出發前,由伴郎給新郎穿衣打領帶,由母親整理,然後新郎經父母許可後出發。出發後:家中馬上將喜字等貼好。安排好迎接孃家人、接喜盆、下寬心麵人員。喜字分鏡喜、窗喜、床喜、路喜等,貼路喜要從路口往家裡倒著貼,一直貼回家,古力蓋、消防栓等用粉紅紙貼上,貼喜字規矩是“迎頭見喜”,即新郎新娘一路上走過來迎頭的前方牆面要貼喜字。

  新娘出發前:準備好帶走的東西:兩個盆,盆中放棗、花生、桂圓、栗子、紅筷子、寬心面(2扎,用紅線扎一起,越寬越好)六樣物品,盆用紅包袱(訂婚時送過去的)包好。

  “堵門”:新郎、伴郎攜帶紅包、結婚證、手捧花、胸花等到達新娘家,新娘的夥伴都堵在門口刁難要紅包,這叫“堵門”。開門後,新郎經過新娘父母許可後,可去突破第2道“防線”:新娘背朝門坐在臥室的床上,臥室門由女伴堵著,接受完刁難,塞上紅包後,就要進去找新娘的鞋,找到鞋後,新郎新娘一起在床上吃“滾蛋餃”,一般盛6個,吃4個留下2個,留個想頭,表示還回來。

  接親:吃完水餃後,新郎新娘一起出來,新人拜見父母,給父母吃喜糖,敬茶。女方離開時要有送親的人,女方的舅舅、哥等提著兩個包袱。這時候的規矩是不能倒手、不能放,一直上車,新娘出門不能回頭、不能說話,不到新郎家不能說話。接親要安排雙數車隊,副駕駛上都要坐一個平輩的人押車,一般是新郎的弟兄。

  新人進門:新人進門後,新郎進門跟父母彙報,並介紹一下送親的女方家人。女長輩接包袱,注意用和送包袱的人相反的手接,途中不能倒手。其中一人把栗子、棗、花生、桂圓、蓮子等灑床上、褥子底下,另一人下寬心面。接下來,新人拜見父母並敬茶,然後進入臥室,坐到床上吃寬心面,在家人合影過後,就可以前往酒店了。以上這些內容是指青島一般家庭的情況,在一些細節上、順序上不同區市規矩也不同。

辛亥革命時期青島移風易俗 女性更開放

  “觀風俗,知得失”,中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的傳統。辛亥革命時期,也不例外,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革命黨人大力藉助移風易俗來推動革命。與別處不同的是,時值德國殖民地的青島,在辛亥革命之初,德國殖民當局採取觀望政策,因此大批清朝遺老來青避難,又有革命黨人在青宣傳平等自由思想,加之西方禮儀的影響,使得青島成為三種文化的交融地。如果說辛亥革命的移風易俗“自由盡是新風尚”,那麼從某種意義上說,青島是真正成為颳著自由之風的地方。彼時青島,女性反比男性開放。 德國租借地,青島早有西式風俗

  “1897年德國佔領青島,1898年德國成立膠澳租借,從那時候起,西方的一些風俗習慣就開始傳入青島。因此,有些辛亥革命之後才在全國流行的新風潮,在清朝時期的青島就已經開始了。”青島文史專家魯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告訴記者。80歲的魯海曾任青島市圖書館館長、山東大學兼職教授,因在目錄版本學、青島人文風俗等方面研究頗深,被稱為“文史活字典”。

  1912年1月2日,孫中山通電全國:“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1912年元旦,成為中國正式使用公曆紀元法的第一天。

  “舊曆換新曆恐怕是辛亥革命時期最深刻也是率先產生的變化之一。正是從100年前的辛亥革命開始 ,甲子紀年中國以新紀元的方式與世界接軌。”魯海說,“而這一全國性的變化,在青島引起的震動並不明顯,因為在19世紀末,德國佔領青島時,德國殖民當局就開始使用公元。”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現在大家普遍使用公曆,陰曆成為輔助,但是陽曆新年即元旦一直無法與陰曆新年相提並論。直至今天,以青島為例,在陽曆新年的時候,市民除放假幾天外,社會上並沒有什麼表示為新年點綴,而在陰曆新年的時候,燃放爆竹徹宵不絕,比元旦熱鬧喜慶百倍。

  見面禮節多,有握手也有鞠躬的

  儘管青島比較西化,但是辛亥革命給陰曆新年帶來的“過年新風”不容小覷。

  梁實秋在《過年》中,就曾記載民國前後其家中的風俗變更:“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門磕頭拜年。我從此不再是磕頭蟲兒。”這一新風潮在青島貫徹地尤為徹底。直至今日,雖山東仍有一些地方過年挨門磕頭拜年,但在青島,磕頭拜年風氣早已消失殆盡。

  伴隨著磕頭禮的廢除,1912年8月南京臨時政府公佈新禮制:男子禮以脫帽鞠躬,慶典、婚禮、喪禮、聘問等用脫帽三鞠躬,公宴及尋常慶弔 、交際宴會用脫帽一鞠躬,尋常相見,用脫帽禮。女子禮用鞠躬但不脫帽。尋常相見,用一鞠躬。 鞠躬在全國開始流行,但青島比較特殊,魯海告訴記者,作為德國殖民地的青島,除革命黨人要求的鞠躬外,受到德國殖民當局的影響,上層社會見面時多采用握手的方式。而當時在青島寓居的清朝遺老則因為環境寬鬆,仍然使用打千禮。

  與封建決裂,穿旗袍不再套長褲 “在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因素作用下,人們在漫長歲月、長期社會生活中形成風俗。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因此 ,對於辛亥革命一系列禁纏足、倡女權、易服飾、倡導自由婚姻等移風易俗的努力,魯海總結,除了公曆紀年以及官員稱呼、官員服式的改變,是官方規定的突變外,其他大都是在民國建立以後逐漸改變的。

  而服飾的改變,成為人們解放的重要表徵。易服行動,是孫中山反封建、倡民主革命鬥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男性來說,既有瀟灑英俊之氣又不失民族風韻的中山裝在民國開始盛行。

  對於女性來說,旗袍成為表達自己民主解放的重要表徵。“在清朝,旗袍是滿族女性專屬服飾,有著地位的象徵,清朝時期,漢族女子穿長褂和長襖,而且長度必須要及膝。到了民國,漢族女性也都開始穿起旗袍來。”魯海告訴記者,民國旗袍與清朝時期滿族人穿的旗袍已經大為不同。“首先,旗袍的開衩越來越高。其次,滿人穿旗袍裡面要穿長褲,而到了民國,為了表示與封建舊傳統的決裂,穿旗袍摒棄裡面套長褲,即使到冬天,也只是穿稍厚的襪子替代長褲。”

  魯海笑言:“因男子穿長衫也要穿長褲,因此當有了不穿長褲的女性,眾人都直呼‘女人比男人更開放’。”這在青島,也無例外。然而,與大多數地方穿著西裝改良的中山裝的上層社會不同,在青島,因政治原因,中國官員除穿規定的官服外,在其餘社交場合仍多穿西裝。

  辮子問題大,清朝遺老跑往青島

  中國成年男子留辮的習俗是清代開始的。因此辛亥革命開始之後,留不留辮具有了政治含義,所以,南京臨時政府一定要在這方面開刀。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戴鞍鋼分析,除革命派堅決剪髮,並希望人人剪髮外,普通的百姓,比較猶豫,很多時候是“被剪髮”。清朝的遺老遺少,更是大多拒絕剪髮。這些遺老遺少集中在四個地方——上海、大連、青島、天津。

  魯海告訴記者,青島是清朝遺老最為集中的地方。“辛亥革命後,同為君主制的德國對清王朝的滅亡甚為同情,並因城市建設需要資金投入,而吸引和保護這些前清官員到青島購地居住。加之青島環境優美,遂被遺老們選為最安全、最理想的棲息地,過起了寓公生活。”

  而這些清朝遺老在青島的辮子軼聞也相當多。清朝學部府大臣勞乃宣來到青島,為留辮子不做教授。“1912年,青島特別高等學堂(即德華大學)邀請這位大學者來當教授,唯一的要求就是必須剪辮子,被勞乃宣嚴詞拒絕。”

  “還有一些清朝遺老不僅自己不剪辮子,更是不允許自己的兒子剪辮子。清朝最後一任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兒子在德華大學上學,看到回家的兒子把辮子剪去了,趙爾巽痛哭流涕,如喪考妣。” 據魯海介紹,因為青島沒有強行剪辮子的行為,因此這些在青島的清朝遺老將辮子留到了民國成立之後的十多年。1912年曾來青島居住的世界大儒辜鴻銘,更是到死也沒有剪辮子。而諸如冬至吃餛飩等清朝風俗在青島也保留了很長時間。 婚姻自由化,女大學生報上徵婚 對女性來說,辛亥革命最重要的移風易俗即倡導自由戀愛、婚姻自主。革命黨人首先在婚姻自由上作出了表率。1912年,章太炎先生在北京上海各報刊公開登載了《徵婚廣告》,轟動全國,引來了革命新女性湯國梨;彼時的革命青年,後來卻成為漢奸的汪精衛退婚與革命女青年陳璧君自由戀愛,並在辛亥革命勝利的1911年修成正果。 1917年6月8日,北京的《晨鐘報》轉載山東省某報廣告欄內的一則廣告:北京高等女校畢業生十七歲招親廣告:凡有年齡相當、身家清潔、欲娶妻妾者,請至趵突泉內寶文齋書畫店面議可也,每日自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過時不候云云。 自由戀愛的新式觀念打破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婚姻制,從桎梏裡解放出來的新式男女,迫不及待地用各種方式反抗封建禮教。有些方式就連現代的年輕人也不敢效仿。類似驚世駭俗的舉動還有在報刊上打著“某某與某某於某年某月某日開始同居,特此敬告諸親友”,或者“某某與某某因意見不合,勢難偕老,自即日起,脫離同居關係,嗣後男婚女嫁,各不相涉。”等同居和分居廣告。 不過如同風俗一樣,婚姻自主並非革命一成功便成為全國之新風,民國之初,自由戀愛也還只是侷限在發達地區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知識分子中間。魯海告訴記者,在青島,民國時期,年輕男女們結婚最突出的變化表現在服飾上,他們很有勇氣的打破傳統的鳳冠霞披,身穿粉色婚紗、西裝舉行婚禮。上世紀20年代後則出現了白色的婚紗。


青島春節習俗

  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春節,全國各地都有許多很有鳳趣的習俗和傳說,青島地區也不例外。   農曆的臘月三十,各家就把過年的一切準備好了。室內、庭院打掃得乾乾淨淨,窗上貼上窗花,門媚掛上掛箋(過門錢),炕頭貼上年畫,院門、屋門、糧囤、箱相等處貼上春聯和“福 ...

青島生禮民俗

  生兒育女是夫妻的最大願望,也是一個家庭的大喜事。 在青島民間,婦女懷孕要說“有喜”或“得喜”嬰兒降生要說“添喜”,給親友傳送生育資訊稱“報喜”,親友前來慶賀稱“看喜”。另外,還有喝喜酒、吃喜面、蒸喜餑餑、送喜蛋等等,喜字幾乎貫串著婦女生育的每個過程。   ->招喜   孕婦平安分娩後,家裡要辦的第一 ...

青島壽禮民俗

  壽聯或壽屏,也有贈送壽麵、壽桃和壽星圖的。壽幛、壽聯上多寫“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祝辭。舉行儀式時,晚輩還要向老人跪拜祝壽,俗稱“拜壽”。一般農民不慶壽,只改善一下生活以示慶賀。 ...

青島過年風俗

  臘月廿四過小年,在我國民間素有“祭灶神”的習俗。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   祭灶的風俗在古代流傳極廣,別稱過小年。祭灶的日子一般在臘月廿三,不過也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就是說官府在臘月廿三,一般民家在廿四,水上人家則為廿五祭灶。祭灶極重要,相當於一年的工作總結。據說,灶王爺這天上天向玉皇 ...

青島祭海習俗

  青島地區的沿海漁民,自古以來就有祭海的習俗。春汛起錨前,漁民們在海邊擺上供物,點香燒紙,乞求海神保佑平安。此俗延續至今,但祭海的形式和內容有所變化,稱為“上網節”,是歡送漁民出海並預祝豐收的節日,海防部門也藉機宣傳海上規約和安全生產。即墨市田橫鎮周戈莊於每年三月十九日的漁民祭海上網儀式最為隆重,裝 ...

青島居住民俗

  居住(又稱“住所”)是人類抵禦風寒和休息繁衍的場所,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受生活的地域、環境條件等影響,我國各地居住型別、房屋樣式都有所不同,居住風俗也多種多樣。   青島地區農村房屋結構與我國北方地區的房屋結構相似,建房多取向陽山坡,講究向陽背陰、依山靠水。房屋為土木磚石結構,一列3至5問,與左 ...

青島婚禮民俗

  青島地區的婚姻風俗·與山東省其他地區大體相同。男子結婚稱“將媳婦”,女子結婚稱“出門子”。結婚禮儀除特殊情況外,要經過說媒、相親、訂婚、送日子、娶親等多道手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