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出自張昭遠著《舊唐書魏徵列傳》。意思是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好一個人的穿戴,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寓意別人對自己的客觀評價,即使有時候會有點過激,自己應當虛心聽取並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後加以改進。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出自張昭遠著《舊唐書魏徵列傳》。意思是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好一個人的穿戴,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寓意別人對自己的客觀評價,即使有時候會有點過激,自己應當虛心聽取並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然後加以改進。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後魏徵逝死,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嘆曰:“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鏡矣。”“以人為鏡”。乃指以人為借鑑。即將其成敗得失,引以為鑑,以免重蹈覆轍。
意思是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鑑。這句話出自《舊唐書·魏徵傳》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提到勸誡,我們一定會想到哪個大臣?唐朝的魏徵。
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這堪稱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高評價。也有人說和“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意思一樣。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