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突出特點:
1、科學技術成就突出。如祖沖之的圓周率的計算,酈道元的《水經注》等。
2、思想界異常活躍。道教系統化,佛教和反佛鬥爭激烈,佛儒道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跡象,文學、繪畫、石窟藝術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3、體現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體現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風格。
4、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此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帶有不同的特點,具有明顯的差別,尤其是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南北民歌風格炯異。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突出特點:
1、科學技術成就突出。如祖沖之的圓周率的計算,酈道元的《水經注》等。
2、思想界異常活躍。道教系統化,佛教和反佛鬥爭激烈,佛儒道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跡象,文學、繪畫、石窟藝術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3、體現民族融合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體現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風格。
4、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此時期中國社會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帶有不同的特點,具有明顯的差別,尤其是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南北民歌風格炯異。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男服服飾:
禮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禮服祭服,仍只有一種,與漢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異。
平冕服:各級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紋,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等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等七章,天子用刺繡文,公卿用織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漢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國古代的周禮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據周禮而定。
委貌冠服:為公卿行卿射禮之禮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緣為領袖。
朝服:同於漢代,天子與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來區別,亦都有五色朝服,不過漢代平時常朝以皂朝服、絳服為多,而魏晉南北朝則以絳朝服為主。
通天冠服:魏晉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禮服。著絳紗袍,皂緣中衣,黑鞋。
遠遊冠服:為皇太子及諸王所服,著朱衣,絳紗袍,皂緣白紗中衣,白曲領。
百官冠服:以絳紗為主。但陳制較複雜,百官位高者以朱衣為朝服,位卑者,則以皂衣為朝服,皂白紗緣中單。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衛之官,皆著五色衣,以錦綺饋繡,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褲褶服,用途非常廣,可以做朝服、軍服、便服、從貴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飾:
皇后謁廟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禮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廟佐祭服:為妃、嬪、命婦之祭服。在晉及南朝宋、陳均為皂上皂下。
親蠶服:為皇后行親蠶禮之禮服,均為青上縹下。
助蠶服:為妃、嬪、命婦助皇后行親蠶禮之禮服,在晉及南朝陳為縹上縹下。南朝宋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為女性之朝服。
比周禮服:女性官服與男性官服同樣,非常複雜,用色亦多,與前述朝代大不相同。
魏晉南北朝,220年—581年。
漢代立國400年後,皇室衰微,中國內部分崩離析,出現了以魏為首的三國鼎立,兩晉爭權,周邊的許多遊牧民族也乘虛而入,先後在中原地區建立了十多個小王朝。這使得公元3世紀至6世紀的中國處於空前混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和民族大遷徙使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傳統服飾的機能性在這一時期得到加強,在美學風格上則是追求“仙風道骨”的飄逸和脫俗。
南北朝時的主要鎧甲是襠鎧,其材料大多采用堅硬的金屬和皮革,甲片的形狀分為長條形和魚鱗形兩種,在胸背處通常會採用精巧的魚鱗紋小形甲片,以增強鎧甲的機能性。將士一般會在襠甲內襯一件厚實的、布帛製作的裲襠衫,以防止堅硬的甲片擦傷肌膚。
紋樣
外來的裝飾題材大大補充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裝飾紋樣。它們包括:具有古代阿拉伯國家裝飾紋樣特徵的“聖樹紋”;具有佛教色彩的“天王化生紋”;具有少數民族風格的圓圈與點;還有組合的中小型幾何紋樣和“忍冬紋”等。這些紋樣的共同特徵是對稱排列,動勢不大,裝飾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