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鮮花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鮮花節是什麼節日

鮮花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鮮花節是什麼節日

  鮮花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鮮花節是怒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舉行。在怒族人民的傳說中,鮮花節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但都和一位他們熱愛的仙女有關,所以鮮花節也叫仙女節。

  鮮花節是什麼節日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怒族,有過“鮮花節”的習俗。“鮮花節”又叫“仙女節”。

  鮮花節的傳說故事

  仙女是一位聰明、勤勉、善良、漂亮的怒族姑娘,她的名字叫阿茸。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由於氣候不好,怒族人生活的地方遭受旱災,田地乾枯、山野荒蕪,人們生活十分艱難。阿茸姑娘挺身而出,她不畏艱險劈開懸崖,在高黎貢山上鑿出一個大巖洞,將泉水引入怒寨。人們有水喝了,土地也溼潤了,草綠了、樹活了、莊稼也長好了。怒江岸邊的荒山變成了沃土,披上了綠裝。阿茸姑娘的名字傳遍了怒江兩岸,人們都稱她為仙女,並且十分崇拜她。阿茸的美貌讓可惡的頭人起了壞心,頭人想霸佔阿茸。阿茸只好躲進深山,藏到山洞裡。頭人不死心,追到山洞口,要阿茸姑娘出來嫁給他。阿茸姑娘沒有答應他。就在農曆三月十五日這一天,頭人放火將阿茸姑娘燒死在山洞裡。阿茸姑娘雖然死了,但是人們懷念她,滿山遍野的山花也為她開放。後來,人們就將這一天定為鮮花節,因為阿茸姑娘是人們心目中的仙女,所以這一天也叫仙女節。

  鮮花節這一天早上,怒族人家都早早地起來準備去參加節日的活動。人人都認真地打扮起來,特別是姑娘們都穿起了他們民族的節日盛裝,然後帶上她們早已準備好的祭品和野餐所需要的各種食物,手捧一束束的鮮花,一家家、一夥夥地從家裡出來,從寨子裡出來,翻山越嶺到捧打鄉吉母登寨附近的仙女洞或丙中洛鄉附近的貢當崖仙女洞。各個村寨的人都來了,仙女洞前好不熱鬧。

  由於有一部分怒族人是信仰藏傳佛教的,所以在仙女洞前的祭臺四周掛著許多經幡、唐卡。祭臺上擺滿了各種祭品,祭臺前兩側坐著穿紅黃教服的老人。他們吹嗩吶、打鼓、敲鑼、唸經。祭臺旁邊有一個3米來高的燒香臺,臺上插著松枝、鮮花和各種顏色的彩旗,長長的竹杆尖上插著一個個老玉米。松枝象徵著吉祥如意、萬古長青,玉米象徵五穀豐登、年年有餘,鮮花是敬獻給仙女阿茸的。

  祭祀後,在鼓樂聲中朝拜者手持鮮花,繞著祭臺和燒香臺走一圈,並把鮮花插在燒香臺的竹杆叢中。祭祀活動結束之後,人們又到仙女洞,向仙女敬鮮花、喝仙水。

  整個祭祀活動之後,人們一家家或親朋好友圍坐在山坡上,將準備好的食物擺在鋪有松針的地上,吃喝起來。他們邊吃邊喝邊唱,興起時又踏起歡快的舞步,山坡上充滿了古樸而隆重的節日氣氛。晚間,青年男女們燃起篝火。在篝火旁,他們對唱情歌、歡快地跳舞,通宵達旦。

  怒族鮮花節慶祝方式

  青年們穿上節日盛裝,射箭、歌舞、盡情歡樂。

  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是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怒族人民的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鮮花節。

  在怒族人民的傳說中,鮮花節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但都和一位他們熱愛的仙女有關,所以鮮花節也叫仙女節。仙女是一位聰明、勤勉、善良、漂亮的怒族姑娘,她的名字叫阿茸。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由於氣候不好,怒族人生活的地方遭受旱災,田地乾枯、山野荒蕪,人們生活十分艱難。阿茸姑娘挺身而出,她不畏艱險劈開懸崖,在高黎貢山上鑿出一個大巖洞,將泉水引入怒寨。人們有水喝了,土地也溼潤了,草綠了、樹活了、莊稼也長好了。怒江岸邊的荒山變成了沃土,披上了綠裝。阿茸姑娘的名字傳遍了怒江兩岸,人們都稱她為仙女,並且十分崇拜她。阿茸的美貌讓可惡的頭人起了壞心,頭人想霸佔阿茸。阿茸只好躲進深山,藏到山洞裡。頭人不死心,追到山洞口,要阿茸姑娘出來嫁給他。阿茸姑娘沒有答應他。就在農曆三月十五日這一天,頭人放火將阿茸姑娘燒死在山洞裡。阿茸姑娘雖然死了,但是人們懷念她,滿山遍野的山花也為她開放。後來,人們就將這一天定為鮮花節,因為阿茸姑娘是人們心目中的仙女,所以這一天也叫仙女節。

  鮮花節這一天早上,怒族人家都早早地起來準備去參加節日的活動。人人都認真地打扮起來,特別是姑娘們都穿起了他們民族的節日盛裝,然後帶上她們早已準備好的祭品和野餐所需要的各種食物,手捧一束束的鮮花,一家家、一夥夥地從家裡出來,從寨子裡出來,翻山越嶺到捧打鄉吉母登寨附近的仙女洞或丙中洛鄉附近的貢當崖仙女洞。各個村寨的人都來了,仙女洞前好不熱鬧。

  由於有一部分怒族人是信仰藏傳佛教的,所以在仙女洞前的祭臺四周掛著許多經幡、唐卡。祭臺上擺滿了各種祭品,祭臺前兩側坐著穿紅黃教服的老人。他們吹嗩吶、打鼓、敲鑼、唸經。祭臺旁邊有一個3米來高的燒香臺,臺上插著松枝、鮮花和各種顏色的彩旗,長長的竹杆尖上插著一個個老玉米。松枝象徵著吉祥如意、萬古長青,玉米象徵五穀豐登、年年有餘,鮮花是敬獻給仙女阿茸的。

  祭祀後,在鼓樂聲中朝拜者手持鮮花,繞著祭臺和燒香臺走一圈,並把鮮花插在燒香臺的竹杆叢中。祭祀活動結束之後,人們又到仙女洞,向仙女敬鮮花、喝仙水。

  整個祭祀活動之後,人們一家家或親朋好友圍坐在山坡上,將準備好的食物擺在鋪有松針的地上,吃喝起來。他們邊吃邊喝邊唱,興起時又踏起歡快的舞步,山坡上充滿了古樸而隆重的節日氣氛。晚間,青年男女們燃起篝火。在篝火旁,他們對唱情歌、歡快地跳舞,通宵達旦。

鮮花節是什麼族的節日

  1、鮮花節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是我國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怒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2、在怒族人民的傳說中,鮮花節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但都和一位他們熱愛的仙女有關,所以鮮花節也叫仙女節。

  3、此外祭祀活動之後,怒族人民會和親朋好友一起圍坐在山坡上,在四周擺滿食物,唱歌跳舞,甚至還會舉行篝火晚會,來慶祝節日,表達高興之情。

臘八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臘八節是什麼民族過的

  導語:再過幾天就是臘八節了,很多人都會吃傳統食物臘八粥。實際上,我國很多地方並不過臘八節,所以也沒有吃臘八粥一說,尤其一些少數民族,更是沒有臘八節這個節日。那麼,你知道臘八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嗎?到底臘八節是什麼民族過的呢?一起來了解。

  臘八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漢族。臘八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臘八節本來是中國年末祭祀祖先和百神的傳統民族節日之一。然而隨著佛教廣泛的傳播和影響,至遲在進入宋代以後臘八節逐漸與佛教的佛成道(覺悟成佛)日會通融合,成為既是民眾傳統節日又是佛教的節日了。

  自上古時代起,有在臘日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習俗,祈求豐收和吉祥。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漢應劭《風俗通義》:“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先祖也。”還有一種說法,即“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臘”與“獵”通假,“獵祭”亦為“臘祭”。臘祭的物件,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

  五位家神指的是“門、戶、天窗、灶、行(門內土地)”。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漢代前,臘祭的具體日期並不固定。到了漢代,才明確了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不過在這一天並不喝臘八粥,而只是作為祭奉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時,才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固定為“臘八節”。

  民俗專家介紹,“臘八”一詞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稱為“臘日”,本為佛教節日,後經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

  除了喝臘八粥,臘八節還有什麼風俗?

  臘八節習俗

  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裡面,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臘八面: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煮“五豆”: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關於煮“五豆”也有個民間傳說。相傳,宋朝歐陽修不得勢時,賣文謀生。遇一李姓員外女飄彩選婿。歐陽修中彩後,李員外嫌貧愛富,將女兒逐出門外。李小姐倒是一位義氣女子,誓與歐陽修終生為伴,有情人終成眷屬。從此,歐陽修便把賣文得來的錢交給妻子掌管。其妻節衣縮食,勤儉持家。每天早上只吃豆子稀飯,苦日子熬到開科,妻子取出平日攢下的銀子給歐陽修作盤纏。歐陽修問銀從何來,其妻說是吃豆子稀飯省下的。後來,歐陽修金榜題名,一步身榮,做了大官,攜妻赴任。妻子怕他坐了高官,忘了根本,就在臘月初五給他煮了一頓五種豆子的稀飯。歐陽修一嘗,連說:“難吃!難吃!”妻子接著就講述了過去經歷的苦難。歐陽修深感妻賢,他給家中定了個規矩,每年臘月初五吃豆子稀飯。流傳到民間,就形成了煮“五豆”的習俗。

  民謠曰:綠豆綠,莫忘苦當初;黃豆黃,莫忘做文章;豇豆豇,莫忘菜湯湯;蠶豆蠶,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且莫貪。

  由於臘月初五距初八很近,當地人就把煮“五豆”和“臘八粥”混同一起了,把“五豆”也叫“臘八粥”,實際上“五豆”和“臘八粥”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中原地區有用臘八粥喂棗樹的風俗。用刀、斧砍破棗樹皮,將臘八粥糊入斧痕謂之喂棗樹。這樣來年棗樹就可以多結果。民諺曰:“砍一斧,結石五,砍一刀,結十稍。”足見人們期盼豐收的心願。

  有的地方臘月初七夜,家家都要為孩子們“凍冰冰”。在一碗清水裡,大人用紅蘿蔔、白蘿蔔刻成的各種花朵,用芫荽作綠葉,擺在室外窗臺上。第二天清早,如果碗裡的冰面凍起了疙瘩,便預兆著來年小麥豐收。然後將冰塊從碗裡倒出,五顏六色,晶瑩透亮,煞是好看。孩子們人手一塊,邊玩邊吸吮。據說,清晨,有的農人一起床,便去河溝、潦池打冰,將打回的冰塊倒在自家地裡或糞堆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表達了勞動人民期望豐收的美好願望。


臘八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臘八要幹嘛

  臘八節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臘八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臘八節在每年的農曆臘月初八,大部分地區都會在臘八節這一天吃臘八粥,有些地區會在這天吃冰。此外,臘八節是佛教比較盛大的節日。   有句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因為春節是正月初一,而臘八是農曆臘月初八,是當年的最後一個月,過完臘八之後,很多人都陸續準備 ...

龍舟節是哪個民族節日 龍船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龍舟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龍舟節是苗族的傳統節日,但現在龍舟節一般就是指端午節。   龍舟競度最早是古代先民祭龍祖的一種祭祀活動形式,先民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舟船畫上龍圖形作為部族的圖騰或保護神。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故又稱龍舟節。   龍舟節是苗家村寨舉行的一項節日活動。每個村寨都專門製作了一 ...

龍船是哪個民族節日 龍船是什麼民族的傳統節日

  龍船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龍船節是什麼民族的傳統節日   龍船節是苗族的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的5月24日至5月27日。龍船節一般在貴州清水江上舉行,清水江穿過凱里又名龍頭江,每年農曆五月,居住於此的苗族人民都要在這裡歡度龍船節。   龍船節的來歷和傳說   苗族人劃龍船的習俗有悠久的歷史,它的起源也流傳著幾 ...

陀螺是哪個民族節日 陀螺是什麼節日

  陀螺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陀螺節是壯族的傳統節日,時間是由舊曆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節這一天,壯族人都會比賽抽打陀螺,獲得第一名者榮稱“陀螺王”。   陀螺節是什麼節日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曆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 ...

女兒是哪個民族節日 女兒有什麼習俗活動

  女兒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在我國,女兒節是漢族的節日,有兩種傳統說法,七夕和上巳,上巳俗稱三月三,另外還有流行於四川廣元一帶的女兒節。女兒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例如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女兒節是我國漢族及 ...

鞦韆是哪個民族節日 少數民族盪鞦韆節日習俗

  鞦韆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鞦韆節漢族的節日。   清明則鞦韆節。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 ...

仙女是哪個民族的 仙女是什麼節日

  仙女節是哪個民族的   仙女節是我國怒族和藏族的傳統節日,怒族於每年農曆3月15日舉行,藏族於每年藏曆10月15日舉行。   怒族仙女節又稱"鮮花節",以各村寨為單位選擇有鐘乳石的山洞為仙女洞,人們紛紛帶上祭祀用品前去祭祀。祭祀結束後,各家各戶設宴飲酒,青年男女則身穿節日盛裝,前往一個空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