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婚姻的締結最為獨特,是透過自由戀愛即透過“鬧門牆”進行又稱“鑿壁談婚”,就是指瑤族姑娘進入婚齡後,便單獨住進大門背後的一個小房間(談婚房),並在房間臨街面樓梯邊的木板上鑿一個小孔,小孔對著姑娘床頭,孔的直徑大約二釐米,這個孔,瑤語稱“開的”,意即“談婚洞”、“戀愛洞”,看中姑娘的小夥子,夜間便到“談婚洞”前,用木棒將姑娘捅醒,若姑娘有意,便起身坐於床上與洞外小夥子細語輕歌,傾吐情思,建立感情,直至締結婚約,所有戀人都經歷過“鑿壁談婚”,這種良風美俗,瑤族人民引為驕傲,世代相傳,長盛不衰
瑤族婚姻的締結最為獨特,是透過自由戀愛即透過“鬧門牆”進行又稱“鑿壁談婚”,就是指瑤族姑娘進入婚齡後,便單獨住進大門背後的一個小房間(談婚房),並在房間臨街面樓梯邊的木板上鑿一個小孔,小孔對著姑娘床頭,孔的直徑大約二釐米,這個孔,瑤語稱“開的”,意即“談婚洞”、“戀愛洞”,看中姑娘的小夥子,夜間便到“談婚洞”前,用木棒將姑娘捅醒,若姑娘有意,便起身坐於床上與洞外小夥子細語輕歌,傾吐情思,建立感情,直至締結婚約,所有戀人都經歷過“鑿壁談婚”,這種良風美俗,瑤族人民引為驕傲,世代相傳,長盛不衰
巴馬精神矍爍的老人們。 山清水秀的巴馬瑤族自治縣
據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在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90歲以上的老人達608位,其中百歲壽星77位,更有3位超過110歲。這一罕見的長壽現象,吸引了無數渴求長生的海內外遊客前去巴馬旅遊、探秘。有人說,巴馬長壽的秘密藏於風水之中,有人說在於他們擁有與眾不同的遺傳基因。
▲▲名副其實的“長壽之鄉”
根據聯合國的規定,長壽地區的標準是每百萬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的百歲老人。目前,全世界有5個地方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認定為“長壽之鄉”,我國的廣西巴馬、新疆和田赫然在列。其他3個分別是巴基斯坦的罕薩、外高加索地區及厄瓜多的比爾卡班巴。其中,巴馬人口不足30萬,百歲老人已超過75位,並仍在不斷增長,是世界五大長壽之鄉中百歲老人分佈率最高的地區。
羅媽政,生於清咸豐年間,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無疾而終,被認為是巴馬當代最為長壽的百歲老人,在她年滿130週歲時,還眼不花耳不聾,與他人對答如流,甚至能穿針引線。
羅秀珍,生於清光緒年間,118歲時身體依然硬朗,不時上山打柴、撿豬菜,有時為了防滑,她乾脆把鞋子脫了,赤腳在石縫中行走,令人歎為觀止。
黃布鐵,2005年接受媒體採訪時,已經104歲了,但耳不聾眼不花,一頭黑髮,能麻利地摘豬菜。
黃彩順,100歲時仍能穿梭織布,生活起居完全自理。
……
這些健康充滿活力的百歲壽星,在巴馬瑤族村寨還有很多。人們都想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巴馬形成了令人歎為觀止的長壽景觀?
▲▲風水寶地
不可否認,巴馬人長壽首先得益於大自然的厚愛。發現巴馬地處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長春,人居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十分宜人。最為重要的是,巴馬的年平均氣溫20℃正應驗了黃金分割律。
據醫學專家解釋,人在氣溫20℃—24℃時感覺最舒適,因為人的正常體溫是37℃,乘以黃金分割係數0.618為22.8℃。在這一溫度下,肌體的新陳代謝、生理節奏和生理機能均處於最佳狀態。巴馬的年平均氣溫20℃與22.8℃非常接近,巴馬老人長壽首先得到了溫度因素的支援。
同時,巴馬空氣清新,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很高。巴馬盤陽河沿岸及石山溪谷的負氧離子含量高達2萬個/立方厘米,其他鄉村也在2000—5000個/立方厘米之間,高出工業城市和平原地區十倍至幾十倍,是一個巨大的“天然氧吧”。負氧離子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尤其對預防老年人常見的肺氣腫、高血壓、氣喘等疾病效果顯著。
此外,巴馬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研究表明,喀斯特地形中蘊藏著多種微量元素,能夠透過水和各種食物被人體吸收。巴馬人自古以來就喜歡飲用當地泉水,有人稱那些泉水為“不老泉”。在巴馬,已經探明廣西最大的常溫低礦化度、低鈉、含偏矽酸的重碳酸鈣型天然飲用礦泉水資源,這些泉水裡有1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天時地利人和,這是破解巴馬長壽之謎的關鍵。長壽的‘天時地利’就是巴馬最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廣西巴馬長壽研究所所長陳進超說。
▲▲養生有道
巴馬瑤族有許多為長壽助力的生活習慣。他們喜歡勞動,飲食習慣良好,生活有規律。
古語有云:“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生命在於運動。巴馬的長壽老人自小從事農業勞動,甚至百歲也不閒著,辛勤勞動使他們肌肉發達,血液迴圈良好。在巴馬老人中,很少發現有高血壓病。黃家英老人106歲時,依然擅刺繡、懂草藥,樂於助人,是屯裡人人愛戴的“老祖宗”。她說,一天不幹活,心裡悶得慌。其實不光是巴馬,世界五大長壽之鄉的人們皆是勞動一生。
巴馬人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多素少葷常喝粥,飯吃七分飽。巴馬人經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筍、白薯等天然食品。火麻製成的油和湯含有大量的不飽和低脂肪酸、蛋白質、卵磷脂、油酸、亞麻酸、亞納酸等,經常食用能潤燥滑腸,防止年老便秘,降低血壓和膽固醇。
國際自然醫學會會長森下敬一對巴馬進行調查後認為,不飽和低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攝入正是巴馬人長壽的關鍵所在。他感慨:“對人體生理真正帶來健康、長壽的並非是現代西洋醫學、營養學作為指導原理的‘高熱量、高蛋白質營養論’,而是‘谷菜食品的營養論’。”
從事長壽研究20多年的巴馬長壽研究所所長陳進超認為,當前人們對食物營養的渴求過多過濫,粗糧野菜、適量適當才是健康長壽的基礎。
巴馬人提倡晚婚晚育,生活有規律。在巴馬,有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就是結婚後女方不在丈夫家長期居住。不少人有夫妻分床睡覺的習慣,避免過頻的性生活。地處山區的巴馬,沒有燈紅酒綠的夜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日月山水大自然的執行合拍。這些生活細節,與道家養身之道不謀而合。
同時,巴馬人心胸寬闊,樂觀開朗,喜唱山歌。巴馬長壽老人非常善於應付壓力,人際關係也相當和諧。喜唱山歌是巴馬瑤族的一大特點,山歌陶冶了巴馬人的情操,豐富了他們的生活,為長壽的平和心態供給源源不斷的養分。“人要想活到100歲,人要想壽超100年;平時衣著整潔應當先,老式新式也要穿。日常膳食飽三餐,細糧粗糧都香甜;居室佈置貴淡雅,坐睡瀟灑也安然;晨起散步常鍛鍊,快慢走跑夠三圈……”巴馬人傳唱的《巴馬瑤族長壽歌》,揭開了巴馬人長壽的秘密。
▲▲遺傳金鑰
現代醫學、生物學研究肯定,長壽是會遺傳的。從祖先遺傳來的長壽基因既能減緩老化,又能防範老年相關疾病。這也能部分地說明,為什麼在巴馬這個瑤、壯、漢、仫佬、毛南等11個民族共處的地方,長壽老人絕大多數是瑤族。
陳進超透露,巴馬縣健在的76名百歲老人中,68%出生在有長壽史的家庭中。可以這樣認為,相當多的百歲老人具有先天長壽因素。例如甲篆鄉平安村巴盤屯108歲的黃媽鳳老人,她的父親活到95歲,母親活到98歲;已故壽星盧娣花三姐妹,老大盧娣花111歲去世,老二盧娣妹97歲去世,老三盧娣肖107歲還健健康康。
在巴馬,瑤族長壽人數明顯高於壯族和漢族,且長壽人數最多的為黃、韋、羅三姓,其中黃姓長壽人數佔31%。在世界各地,科學家們也發現了許多類似的長壽家族。長壽的遺傳不僅是生理基因,還有文化心理。也就是說,壽星們大多有繼承而來的心理狀態:樂觀、心情舒暢,沒有壓力,懂得享受生活等。
不可否認,巴馬的長壽奇觀是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巴馬的靈地山川、一花一草,巴馬瑤族的淳樸民風、家族傳統,一切的一切造就了巴馬長壽之鄉的神話。用“天時地利人和”六字來概括巴馬瑤族的長壽之方,所言甚是!渴望長壽的人們,最需要學習的是巴馬人健康的生活方式。
廣西融水元寶山一帶的瑤族盛行一種於春節期間一個寨子的人集體到另一個寨子做客的習俗。這種習俗,既是一種民間交際活動,也是男女青年尋覓配偶的大好機會。活動中如果客寨的某一位後生看上了主寨的某姑娘,晚上他使來到姑娘的木樓前吹奏動聽的蘆笙曲。姑娘聽到蘆笙聲,她便會找個藉口出來觀望,如果是她意中的人,她便唱歌請後生進屋來吃茶。第二天兩寨集體宴席上,這後生一事實上要找機會向姑娘敬上一碗酒。對小夥子的敬酒,如果姑娘一飲而盡,即表示了她已經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情。如果是這樣,他們倆會等不到宴席結束便會互使眼色而先後離開宴席,雙雙走進密林深入互相以歌傾訴衷情。
“愛你就咬你”(連南排瑤)
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的排瑤每當農忙時節一過,未婚的青年男女便分群結隊外出做客“串情人”。不管到哪一個寨子,該寨的異性青年都會熱情款待來客。他們擺起歌堂,互相對唱,透過對唱,互相交往,互相瞭解。在交往中情投意合者,總會透過眼色心領神會地雙雙對對離開歌堂,走出寨子,到幽靜的山林中傾訴衷情。如果談得情深意篤,雙方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心掏出來的時候,情哥哥就會捧起情妹妹的手,在情妹妹的右手背上咬一口,情妹妹也會捧起情哥哥的左手在情哥哥的手背上咬一口,以印下看得見 摸得著的傷痕為戀情的見證。戀愛發展到“咬愛”,已是難捨難分 至死不移的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