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佛經故事】不是所有的事皆心誠則靈

【佛經故事】不是所有的事皆心誠則靈

  想要認識佛教文化,就必須要對佛經有一定的瞭解,其實對於佛經故事,看看原文並不是都能懂得其中道理,但是久而久之,一定可以理解通透。接下來這個故事,將告訴你,並不是所有的事都只要誠心就有用的。

  從前,釋迦佛陀在憍閃毗(憍賞彌)國說法時,僧眾中有一位名叫闡陀的比丘,他自恃豪勢,凌辱他人,堅執不捨。於是,諸比丘深感疑惑,稟告佛陀說:「世尊!闡陀比丘為何自恃傲慢,不聽勸解?」。

  佛陀告訴諸比丘說:他不但今日恃託我故,慢諸比丘,在過去世也曾經恃託於我,自炫驕慢。往昔石砌城中,有一位名叫「月子」的婆羅門,他娶同類族女為妻,不久其妻生一男孩,號為月光。後來,婆羅門疾病纏身,他的妻子竟然舍而不問。其家有一個婢女,看見主人身患重病無人照顧,深為他可憐!於是婢女就去請醫師為主人療病,日夜親自奉侍,婆羅門遂漸漸痊癒。

  是時,婆羅門自忖:我遭病苦,妻子不問,我今得活,皆是婢女之恩,既有劬勞,怎容不報?即對婢女說:「賢首!我有病苦時,妻子不理我,如今我能得活命,都是你的恩惠。你需要什麼?我可以隨你所求,讓你滿願。」。

  婢女回稟說:「主人若對我存有私愛者,幸能降意與我交歡!」。

  婆羅門說:「何必這樣呢?我給你五百兩金錢,放你自由,不是很好嗎?」。

  婢女回稟說:「雖是承蒙主人放我自由,然而不免賤名,您如果有愍念我,交歡是勝。」於是,婆羅門即答應她。婢女和家主通往之後,即便有娠。婆羅門婦察知此事,就毒打婢女,並且以弊衣粗食使她不充身口。

  婢女自忖:難道這是薄福有情眾生來託我胎啊!為什麼初有娠時,婆羅門婦就如此虐待我?後時月滿,便生一男孩。婢女又自忖:此是薄福有情,初懷孕時,婆羅門婦即以極惡楚毒,使我衣食不自充軀;若其長大,飢貧必然更甚!婢女想了之後,就把嬰孩置於浣盆中,準備把他丟棄於外。然而幸被婆羅門發覺,問說:「賢首!那盆中是何物?」。

  婢女回稟說:「沒有東西。」。

  婆羅門說:「拿來給我看!」乃見此浣盆中置新產嬰孩,問說:「你要把他捨棄啊?」婢女啼哭說:「這是薄福的孩子,懷胎之後,女主人就倍增嚴酷,弊衣粗食不自充軀;若其長大,飢貧更甚!所以我要把他捨棄於外。」。

【佛經故事】供品到底能不能吃?

  從小就會看到,大人們去進貢給神明的東西,好像都很好吃的樣子,所以就每次饞得不行,但是也不知道能不能碰,就還是忍著,那麼那些供品到底是能不能吃的呢?讓我們一起到佛經故事瞭解吧。

  《諸經要集》卷第十四說:「如《五分律》雲:貸僧物不還,計直犯重罪。又《觀佛三昧經》雲:盜僧鬘物者,過殺八萬四千父母等罪。又《寶梁經》雲:寧啖身肉,終不得用三寶物。又依《方等經》雲:花聚菩薩雲,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餘如《大集經》濟龍品說。

  從前,釋迦世尊在王舍城外的靈鷲山說法時,娑伽羅龍王帶著諸龍來到佛陀座前,頂禮稟告說:「世尊!我等前世造什麼罪業生為龍身、遭受如此種種劇苦?」。

  佛陀告訴龍王說:「有很多因緣罪業,以致出生於龍身,其中多數是造口業、盜用三寶財物(食眾僧物等)。犯這種罪業的人,命終即墮地獄,於無量劫受大極苦,難得解脫。地獄罪畢,轉生餓鬼,或生旁生中為龍(造業苦報,具說難盡─中略)。」佛陀即以神通力加持,使諸龍各知先世宿命。於是諸龍即在佛陀座前,自述過去世造業的因緣。如下:

  一、有一個龍啼哭說:「我過去世為人時,因為有親屬在佛法中出家,我即以俗人的身份,時常到佛寺聽經。我在寺裡和諸比丘共吃施主供養的水果、飲食(菜飯等),因而違犯『食眾僧物』的罪業,而生為龍身。」。

  二、又有龍說:「我前世為人時,曾經吃過四方僧物(花果飲食等),因犯十方罪,而墮地獄及墮龍中,受大劇苦。」。

  三、眾多的龍均說:「我們過去世為人時,以俗人的身份,常常前往佛寺聽佛法,當時信眾供養眾僧許多花果飲食,比丘轉施於我們,我等得到僧物,即便食用,而不修持佛法為施主迴向;因食用僧物的因緣,命終後墮於地獄中,經無量劫受大猛火燃燒,或飲烊銅,或吞鐵丸;從地獄出墮動物中,舍動物身生餓鬼中;如此種種備受劇苦。

  惡業未盡,生此龍身,常受苦惱:熱水爛身,熱風吹體,熱沙、熱土、熱糞、熱灰,食入口中,變成銅汁,或作鐵丸。於一切時,所食之物,入口口焦,入咽咽爛,入腹腹燃,直過墮地,遍體穿穴;受如是苦,不可堪忍。惟願如來!慈哀救濟。」。

  佛陀告訴諸龍說:「你們所造的惡業─食眾僧物,與盜佛物等無差別,比五逆業,其罪如半。然此罪業報受未盡故,難可得脫。汝等今當盡受三歸,一心修善;因此緣故,於賢劫中值最後佛(樓至佛),於彼佛世,罪得除滅。」。

  諸龍接受佛陀的教導,均發至誠心,盡其形壽,皈依佛、法、僧三寶,以期解脫。

【佛經故事】佛子當言諸愛語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只有人才會這麼現實,並不是只有人聽到不好聽的話會對你反感,其實牲畜都有可能因為不好聽的話而背叛你,又更何況是人呢?本期佛經故事,帶你來看看佛子當言諸愛語。教你懂得大道理。

  從前,釋迦佛陀在只園精舍說法時,六眾比丘在僧眾中作毀呰語,呼叫諸比丘「眇目」等偏名,佛陀以此因緣呵責六眾,而後告訴諸比丘說:「汝等當知:在旁生趣的眾生聞此毀呰語尚不悅意,何況是人?若人作此毀呰語,於現在世所作事業皆不能成就……」。

  佛陀又告訴諸比丘:過去某村莊中住有一位長者,他以駕牛車為業,養了兩隻母牛,一隻名歡喜,另一隻名美味。後來,歡喜美味二母牛各生一子,毛色斑駁,逐漸長大。歡喜所生的牛子,有著廣長的角;而美味母牛所生的牛子卻頭禿無角。是時,長者為牠們立名,分別叫牠們為歡喜長角,美味禿頭。

  長角禿頭二牛健壯有力,長者就用牠們來拉車。有一天,許多駕牛車的人聚集在一個地方,較量誰的牛力氣大。

  長者說:「我的牛力氣極大。」。

  大家問說:「何以證明你的牛力氣極大?」。

  長者告訴他們說:「可以在險峻的斜坡上使牠們牽拉重車。」他們共立盟約,打賭五百兩金錢,契約立妥後,就把牛帶到山坡下,使牠拉重車。

  這時,長者便喚牛說:「歡喜長角要盡力去拉,美味禿頭也要盡力。」禿頭牛因主人用輕薄的話來取牠的名而不高興,便停住不肯挽車。長者看見牛不肯為他拉車,大發雷霆,就用木棍打牛。

  諸人笑著說:「算了吧!你要殺死這牛啊!既然牠不能拉就算了。」長者因此輸了五百兩金錢,一氣之下,就把二牛繫縛在枯樹下,準備痛打一番。

  在當時「劫初」的時候,動物瞭解人的意思。這時二牛就問長者說:「您養我們就像是我們的父母一樣,我們有什麼過錯,為何要遭受這種處罰?」。

  長者說:「因為你們害我輸了五百兩金錢。」。

  歡喜長角報告長者說:「主人!那是因為您的口過,而使自己輸了金錢,怎能責怪我們呢?」。

  長者不以為然,便問牛說:「我有什麼過失?」。

  禿頭牛告訴長者說:「主人!您何故在眾人面前羞辱我?為什麼不用好的名稱來叫我,而喚作禿頭?主人若用好名而不羞辱我,可以再次和他們共立盟約,在斜坡上牽拉載重加倍的車子,賭金也加倍成一千兩。」。

  長者問牛說:「你現在還要加倍罰我啊?」。

  牛說:「主人如果不再羞辱我,我定當盡力效勞。」。

  後來長者便選一個時間,找當初與他打賭的那些人再做較量,長者又對他們說:「我的牛真的力氣極大!」。

  大家問他說:「你想求重罰嗎?」。

  長者回答說:「如果再罰我,對你們來說,有什麼損失?再讓牠們在斜坡上拉載加重一倍的車,並且賭金增為一千兩。」那些人上次贏得五百兩金錢,以為這次可以獲得加倍金錢,於是就和他共立契約,然後把牛帶到坡下,以重倍載物,令牛拉車上斜坡。

  這次,長者改口對牛說:「歡喜,美味,要盡力拉喔!」二牛聽後心生喜悅,便盡力牽車到達平地。主人於是獲金錢一千兩。

  此時有天神於虛空中說偈雲:「雖有極過載,居在峻坡下,二牛心若喜,能牽出此車。若陳順意語,二牛聞慶悅,牽車出不難,主獲千金賞。是故常愛語,勿作逆耳言,若出愛語時,無罪常安樂。」。

  佛陀告訴諸比丘說:「那些旁生類聽到羞辱的話時,都會背叛主人,何況人呢?因此比丘(居士同此)不應對他人說羞辱的話。」。


佛經故事業報追隨永不亡

  每一個宗教都是保佑人們的安全,也在期待著每一個人都能有好的前途,能夠過好幸福的一生,那麼在佛教文化中,就有很多佛經故事,看完之後能夠學到很多生活上的道理,接下來這個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教你怎樣的道理。   從前有一隻野幹(野狗),性饕餮,不務正業,每天不是偷吃東西,便是到處閒逛。有一天,當牠跑到一個村莊 ...

佛經故事福兮禍兮?福禍相依兮

  在佛教文化中,其實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平等的,不會特別看待有錢,有才華等等的人,只要是信仰相同,那麼,就是平等的,接下來佛經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福兮禍兮?福禍相依兮是什麼意思。   釋迦如來一日由迦毗羅衛國釋氏精舍,率領千二百五十大弟子,向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中去。兩國交界處,有一大樹名尼拘類樹, ...

佛經故事佛家修行為何有人依舊遭禍

  信仰本身就是一種自己覺得合適的東西,信仰並不能夠保證你一生平平安安,也不能夠保證你能不能發財賺錢,就是有很多人都誤解了這樣的意思,那麼接下來佛經故事,就讓小編來告訴你,佛家修行為何有人依舊遭禍。   佛告阿難:「有人事佛以後,便得諸福;有人事佛以後,竟遭厄難。」阿難問佛:「云何俱事佛,利害不同如此?」。 ...

佛經故事佛家說的五福德是什麼

  真正的佛經故事,是佛教文化的源頭,而在佛教文化中,有很多並不是普通人能夠真正意義上去理解的,所以想要了解佛教,就的先懂得佛經那麼,在佛教故事中,佛家說的五福德是什麼,你知道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賢者說法因何得長壽?因前世說法時,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其義備悉,歸家無為;好殺之人聞法,即止 ...

佛經故事睡覺並不是簡單的兩眼一閉

  睡覺在常人看來,就是一種很舒服的狀態,但是在佛陀看來,睡覺不僅僅是簡單的兩眼一閉。在佛經故事中,需要了解的東西很多,每一件事都有它的意義,接下來就一起往下看看,睡覺並不是簡單的兩眼一閉是什麼意思。   世尊一日在鹿野苑中寂坐,時尊者大目犍連,在摩竭善知識村,獨在靜處經行而睡。世尊在寂定中,照見大目犍連獨在 ...

佛經故事慳貪結苦輪根

  想要認識佛教文化,就必須要對佛經有一定的瞭解,其實對於佛經故事,看看原文並不是都能懂得其中道理,所以在看一個故事之前,一定要靜下心,仔細的去了解這個故事,接下來一起看看慳貪則結苦輪根是什麼意思。   釋迦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說法時,城中有一位名叫若達多的長者,財富無量。有一天,長者出城遊行,漸次來到只 ...

佛經故事暴虐君王一朝得悟

  很多人都認識佛教文化,但是並不是很瞭解佛經,其實佛經是佛教的源頭,想要認識佛教文化,就必須要對佛經有一定的瞭解,其實對於佛經故事,看看原文並不是都能懂得其中道理,但是久而久之,一定可以理解通透。   舍衛城中人民,聞法歡喜,男女清信,齊赴法會。時城中有盲目婆羅門,坐於道旁,聞眾人腳步聲,風揚衣角聲,續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