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佛經故事】佛家說的五福德是什麼

【佛經故事】佛家說的五福德是什麼

  真正的佛經故事,是佛教文化的源頭,而在佛教文化中,有很多並不是普通人能夠真正意義上去理解的,所以想要了解佛教,就的先懂得佛經那麼,在佛教故事中,佛家說的五福德是什麼,你知道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賢者說法因何得長壽?因前世說法時,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其義備悉,歸家無為;好殺之人聞法,即止不殺,以是故得長壽。

  「說法之人因何得大富,饒財多寶?因前世說法時,上中下語,其義備悉,歸家無為;盜竊之人,聞經即止不盜,便能慷慨施與,以是故得大富。

  「說法之人因何端正無比?因前世說法時,上中下語,其義備悉,歸家無為;令聞法者心平氣和,顏色愉快,自生光澤,以是故得端正。

  「說法之人因何名譽遠聞?因前世說法時,上中下語,其義備悉,歸家無為,令聞法者敬佛、敬法、敬比丘僧,以是故得名聞。

  「說法之人因何得聰明智慧?因前世說法,上中下語,其義備悉,歸家無為,令聞法者澈悟妙諦,以是故得聰明智慧。

  「是賢者夙生暢宣大法,得機得教。以此因緣,分別得此五種福果也。」諸比丘眾,聞佛說已,作禮而退。

【佛經故事】佛家修行為何有人依舊遭禍

  信仰本身就是一種自己覺得合適的東西,信仰並不能夠保證你一生平平安安,也不能夠保證你能不能發財賺錢,就是有很多人都誤解了這樣的意思,那麼接下來佛經故事,就讓小編來告訴你,佛家修行為何有人依舊遭禍。

  佛告阿難:「有人事佛以後,便得諸福;有人事佛以後,竟遭厄難。」阿難問佛:「云何俱事佛,利害不同如此?」。

  佛語阿難:「有人事佛,訪求明師。瞭解法旨,從受戒法。除諸過惡,淨潔無念。與經相應,精進奉行。不失教義,不犯道禁,如毛髮許。此人常為諸天聖眾侍衛擁護,所向和諧,眾人欽敬。現世享諸勝利,後來得成佛道,何止世福!若此人者,事佛為真弟子。

  「又復有人事佛,不值明師,亦無經像;且又不知禮敬,不解至道。勉強受佛法戒,無有至信。受戒之後,復犯眾戒。心意昏暗,而又猶豫。不肯讀經行道,作諸佛事,乍信乍疑。復不能持齋戒殺,懺悔前非。又不能燒香燃燈,破厥慳囊。時常瞋恚罵詈,出入咒詛,心懷殘忍,使人殺生。眼見經像,無敬禮心。所有經籍,或掛壁間,或置榻上,或納衣箱行篋之中,或任妻兒穢手玩弄。煙燻屋漏,不復瞻視,亦不向之敬禮,與尋常等視。於是善神離舍,惡魔得便,隨逐不已,更衰病之,侮弄之。

  一旦若得疾苦,而又恐怖怨謗。遂自念言:『我初事佛,云何不蒙護佑,而得疾苦?』其人不能自悟致殃之由,醫卜禱賽,胡亂雜進,解除鎮壓,一一無效,財產衰耗,坐待死亡。命終之後,罪障所牽,墮泥犁(泥犁譯言無喜樂,乃地獄中最苦楚最惡劣境界。)中,長劫受苦,難得出期。若此人者,但為不能專一,意志猶豫,於出世大法,無所信向,故得罪殃,一至於此。世有妄人,漫謂事佛致殃禍,不知其人心行不正,違犯佛禁戒。正如植荊得刺,末後惡果,實自招之。」。

【佛經故事】佛家眼中的眾生平等

  在佛教文化中,其實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平等的,不會特別看待有錢,有才華等等的人,只要是信仰相同,那麼,就是平等的,但是有的人卻不這麼認為,接下來佛經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佛家眼中的眾生平等。

  釋迦世尊,成等正覺滿十二年時,有一天,佛陀和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由只園精舍出發,欲往迦毗羅衛國(佛陀的祖國)。是時,佛陀告訴諸比丘說:「如來今者欲還本國,因為彼國釋族等人,驕慢情多,你們宜設方便,各現神通變化,使諸釋族等人歸誠信伏。」於是,世尊即躍身虛空中,放大光明;諸比丘也各以神通騰雲駕霧,跟隨佛陀回到祖國。

  這時,迦毗羅衛國的國王淨飯王,聽見佛陀回國,即時命令諸釋族等人民,平治道路,除去不淨,建立幢幡,懸諸寶鈴;並以香水灑地,散眾妙花,作諸技樂,奉迎世尊。大眾敬禮佛陀之後,國王即恭請世尊進入王宮供養。

  此時,淨飯王看見諸比丘雖有神力,可是形貌醜陋(眾僧故意顯現不好看的形相),於是自忖:「這些僧眾侍佛,不適人情,我當選擇相貌端正者,翼從世尊。」遂敕令精選跋提釋等五百人,出家為僧,侍奉世尊。

  佛陀即令優婆離,為釋王剃除鬚髮。這時優婆離尊者流淚滴在釋王頭上。跋提釋王問說:「你為何涕泣?」。

  尊者說:「以王今者,諸釋中尊;不期一旦,毀形粗食,身著糞掃壞衣。見王如是,所以我眼目流淚,為您悲傷。」。

  跋提釋王聽到這話之後,心懷惆悵,猶生驕慢。他在剃除鬚髮完畢後,即辦具衣缽,進入僧眾中,求受比丘具足戒。依照出家人受戒的規律,求戒者須向戒師頂禮。因此,釋王出家受戒也不例外。他依序頂禮諸位尊者,然而到優婆離面前時,即止住不禮。

  佛陀問釋王說:「你為什麼獨不禮拜優婆離呢?」。

  跋提釋回稟說:「他賤我貴,是以不禮。」(優婆離是迦毗羅衛國人,首陀羅種出身,曾經當過宮廷之理髮師。然而,他出家之後,嚴持戒律,成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持律第一的美譽。)。

  佛陀說:「我的教法中,一律平等,沒有貴賤之分。」。

  跋提釋說:「他是我的奴僕,因此不便頂禮。」。

  佛陀告訴跋提釋:「一切奴僕,貧富貴賤,恩愛分離,有何差別?」他聽聞佛陀的話之後,即勉強向優婆離作禮。是時大地震動,諸天於虛空中讚歎,前所未有,說:「跋提釋王,為求道故,乃能向彼下賤之人,曲躬跪拜,我慢之幢,將為崩倒。」。

  跋提釋王出家,求受比丘具足戒之後,就坐下來恭聆佛陀說法。他聽聞佛法,心開意解,遂證得阿羅漢道。於是,執持應量器(缽)而行乞食,晚上就到塚間(墳墓)、或樹下止宿,心意泰然,沒有任何怖畏。他說:「我以前在王宮時,日夜派許多勇士,手執武器護衛,尚恐不安全。如今,我出家學佛,在此塚間,不再怖畏,快不可言。」。

  是時,諸比丘聽到跋提釋這麼說,即往佛陀座前,稟告世尊說:「今此跋提釋比丘,宿植何福,生於豪族?又出家未久,便能獲得阿羅漢道?」。

  佛陀告訴諸比丘說:「及往過去無量世時,波羅奈國有一位成就辟支佛道的出家人,執持應量器,而行乞食。這時有一個非常貧窮的人,他飢餓地涉路而行,身上只有一點點餅乾聊以充飢。他遇見這位威儀庠序的出家人,心懷歡喜,就將餅全部供養這位出家人。辟支佛接受窮人供餅之後,即躍身虛空中,現十八神變─東踴西沒,南踴北沒,身出水火等。是時施餅人,看見這位出家人神通變化,更加敬信,於是發願皈依佛法僧三寶。他緣此施餅供僧的功德,於無量世中不墮地獄、餓鬼、旁生,常受人天中尊榮豪貴之安樂;乃至於今世,遇佛出家得道。」。

  佛陀又告訴諸比丘說:「那時候施餅供僧的人,就是現在的跋提釋王比丘。」。


佛經故事兮禍兮?福禍相依兮

  在佛教文化中,其實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平等的,不會特別看待有錢,有才華等等的人,只要是信仰相同,那麼,就是平等的,接下來佛經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福兮禍兮?福禍相依兮是什麼意思。   釋迦如來一日由迦毗羅衛國釋氏精舍,率領千二百五十大弟子,向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中去。兩國交界處,有一大樹名尼拘類樹, ...

佛經故事佛子當言諸愛語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只有人才會這麼現實,並不是只有人聽到不好聽的話會對你反感,其實牲畜都有可能因為不好聽的話而背叛你,又更何況是人呢?本期佛經故事,帶你來看看佛子當言諸愛語。教你懂得大道理。   從前,釋迦佛陀在只園精舍說法時,六眾比丘在僧眾中作毀呰語,呼叫諸比丘「眇目」等偏名,佛陀以此因緣呵責六眾, ...

佛經故事業報追隨永不亡

  每一個宗教都是保佑人們的安全,也在期待著每一個人都能有好的前途,能夠過好幸福的一生,那麼在佛教文化中,就有很多佛經故事,看完之後能夠學到很多生活上的道理,接下來這個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教你怎樣的道理。   從前有一隻野幹(野狗),性饕餮,不務正業,每天不是偷吃東西,便是到處閒逛。有一天,當牠跑到一個村莊 ...

佛經故事睡覺並不是簡單的兩眼一閉

  睡覺在常人看來,就是一種很舒服的狀態,但是在佛陀看來,睡覺不僅僅是簡單的兩眼一閉。在佛經故事中,需要了解的東西很多,每一件事都有它的意義,接下來就一起往下看看,睡覺並不是簡單的兩眼一閉是什麼意思。   世尊一日在鹿野苑中寂坐,時尊者大目犍連,在摩竭善知識村,獨在靜處經行而睡。世尊在寂定中,照見大目犍連獨在 ...

佛經故事慳貪則結苦輪根

  想要認識佛教文化,就必須要對佛經有一定的瞭解,其實對於佛經故事,看看原文並不是都能懂得其中道理,所以在看一個故事之前,一定要靜下心,仔細的去了解這個故事,接下來一起看看慳貪則結苦輪根是什麼意思。   釋迦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說法時,城中有一位名叫若達多的長者,財富無量。有一天,長者出城遊行,漸次來到只 ...

佛經故事暴虐君王一朝得悟

  很多人都認識佛教文化,但是並不是很瞭解佛經,其實佛經是佛教的源頭,想要認識佛教文化,就必須要對佛經有一定的瞭解,其實對於佛經故事,看看原文並不是都能懂得其中道理,但是久而久之,一定可以理解通透。   舍衛城中人民,聞法歡喜,男女清信,齊赴法會。時城中有盲目婆羅門,坐於道旁,聞眾人腳步聲,風揚衣角聲,續續行 ...

佛經故事欠債還情三世也難

  一個人願意在你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你的話,這個人一定要記住他一輩子,做人要懂得感恩,才會在以後的日子裡一帆風順,那麼在佛經故事中告訴你,欠債還情三世也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故事吧。   從前,有一位信佛又發菩提心的居士,時常以財物借給人週轉,而不取利息。凡是經濟困苦的人去求居士援助,他都以濟助的方式,把財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