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故事】欠債還情三世也難
【佛經故事】欠債還情三世也難
一個人願意在你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你的話,這個人一定要記住他一輩子,做人要懂得感恩,才會在以後的日子裡一帆風順,那麼在佛經故事中告訴你,欠債還情三世也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故事吧。
從前,有一位信佛又發菩提心的居士,時常以財物借給人週轉,而不取利息。凡是經濟困苦的人去求居士援助,他都以濟助的方式,把財物借給貧苦者。因此,居士美譽遠聞,人人稱讚。於是,有很多受困者都來向他借貸財物。
這時,有兩個歹徒詐稱貧困,來向居士各借五千元,約定期限於三個月後歸還。第二次,向他借款一萬元,約定半年還清;兩次均如期償還。第三次借款,就預謀侵奪。他倆互謂:「我們這次給他各借十萬元,期約到時就躲起來不還他。」。
當時,有一頭牛系在籬笆裡,對他倆說:「我先世為人時,虧欠主人一仟元,因此作牛三世還償不完,何況你們奪取十萬元?那罪業更沒有解脫之期了!」他倆聽了非常驚愕,再也不敢想貪。於是就把這件事告訴主人。
主人相信他倆的話,把牛帶到野外去放生,並且發願說:「願此牛從今以後,解脫動物身;若有餘錢未還,即以佈施,無復相欠。」此牛不久命終,即轉生為人。
【事見《十卷譬喻經》、《經律異相》卷四十七】詩曰:「強橫詐騙劫錢財,借貸無歸竊物災;侵奪違言皆負債,牛償宿業永悲哀。」。
《辯意長者子經》說:「五事作動物:一、犯戒私竊偷盜。二、負債抵而不償。三、殺生以身償之。四、不喜聽受經法(不知善惡業報)。五、常以因緣艱難齋戒施會。是為五事墮動物中。」。
【佛經故事】佛子當言諸愛語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只有人才會這麼現實,並不是只有人聽到不好聽的話會對你反感,其實牲畜都有可能因為不好聽的話而背叛你,又更何況是人呢?本期佛經故事,帶你來看看佛子當言諸愛語。教你懂得大道理。
從前,釋迦佛陀在只園精舍說法時,六眾比丘在僧眾中作毀呰語,呼叫諸比丘「眇目」等偏名,佛陀以此因緣呵責六眾,而後告訴諸比丘說:「汝等當知:在旁生趣的眾生聞此毀呰語尚不悅意,何況是人?若人作此毀呰語,於現在世所作事業皆不能成就……」。
佛陀又告訴諸比丘:過去某村莊中住有一位長者,他以駕牛車為業,養了兩隻母牛,一隻名歡喜,另一隻名美味。後來,歡喜美味二母牛各生一子,毛色斑駁,逐漸長大。歡喜所生的牛子,有著廣長的角;而美味母牛所生的牛子卻頭禿無角。是時,長者為牠們立名,分別叫牠們為歡喜長角,美味禿頭。
長角禿頭二牛健壯有力,長者就用牠們來拉車。有一天,許多駕牛車的人聚集在一個地方,較量誰的牛力氣大。
長者說:「我的牛力氣極大。」。
大家問說:「何以證明你的牛力氣極大?」。
長者告訴他們說:「可以在險峻的斜坡上使牠們牽拉重車。」他們共立盟約,打賭五百兩金錢,契約立妥後,就把牛帶到山坡下,使牠拉重車。
這時,長者便喚牛說:「歡喜長角要盡力去拉,美味禿頭也要盡力。」禿頭牛因主人用輕薄的話來取牠的名而不高興,便停住不肯挽車。長者看見牛不肯為他拉車,大發雷霆,就用木棍打牛。
諸人笑著說:「算了吧!你要殺死這牛啊!既然牠不能拉就算了。」長者因此輸了五百兩金錢,一氣之下,就把二牛繫縛在枯樹下,準備痛打一番。
在當時「劫初」的時候,動物瞭解人的意思。這時二牛就問長者說:「您養我們就像是我們的父母一樣,我們有什麼過錯,為何要遭受這種處罰?」。
長者說:「因為你們害我輸了五百兩金錢。」。
歡喜長角報告長者說:「主人!那是因為您的口過,而使自己輸了金錢,怎能責怪我們呢?」。
長者不以為然,便問牛說:「我有什麼過失?」。
禿頭牛告訴長者說:「主人!您何故在眾人面前羞辱我?為什麼不用好的名稱來叫我,而喚作禿頭?主人若用好名而不羞辱我,可以再次和他們共立盟約,在斜坡上牽拉載重加倍的車子,賭金也加倍成一千兩。」。
長者問牛說:「你現在還要加倍罰我啊?」。
牛說:「主人如果不再羞辱我,我定當盡力效勞。」。
後來長者便選一個時間,找當初與他打賭的那些人再做較量,長者又對他們說:「我的牛真的力氣極大!」。
大家問他說:「你想求重罰嗎?」。
長者回答說:「如果再罰我,對你們來說,有什麼損失?再讓牠們在斜坡上拉載加重一倍的車,並且賭金增為一千兩。」那些人上次贏得五百兩金錢,以為這次可以獲得加倍金錢,於是就和他共立契約,然後把牛帶到坡下,以重倍載物,令牛拉車上斜坡。
這次,長者改口對牛說:「歡喜,美味,要盡力拉喔!」二牛聽後心生喜悅,便盡力牽車到達平地。主人於是獲金錢一千兩。
此時有天神於虛空中說偈雲:「雖有極過載,居在峻坡下,二牛心若喜,能牽出此車。若陳順意語,二牛聞慶悅,牽車出不難,主獲千金賞。是故常愛語,勿作逆耳言,若出愛語時,無罪常安樂。」。
佛陀告訴諸比丘說:「那些旁生類聽到羞辱的話時,都會背叛主人,何況人呢?因此比丘(居士同此)不應對他人說羞辱的話。」。
【佛經故事】業報追隨永不亡
每一個宗教都是保佑人們的安全,也在期待著每一個人都能有好的前途,能夠過好幸福的一生,那麼在佛教文化中,就有很多佛經故事,看完之後能夠學到很多生活上的道理,接下來這個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教你怎樣的道理。
從前有一隻野幹(野狗),性饕餮,不務正業,每天不是偷吃東西,便是到處閒逛。有一天,當牠跑到一個村莊去覓食時,因為找不到食物,肚子餓了,眼睛也花了,把一家染店當作廚房 …衝進室中準備偷吃,不料掉落在藍色染盆中,一時爬不起來。染主看牠可憐,把牠拉起來,扔在地上 …因為感覺身上的毛都溼透,就在地上打滾,看見自己身上染的是不乾淨的水之後,便跑到河邊沖洗身體。
那隻野乾洗過澡之後,身毛光澤似天藍色,便生貢高驕慢心,並前往國外居住。這時,眾野幹看見牠毛色異於尋常(通常野幹身毛都是白色),於是都好奇地問說:「你是誰?」。
藍色野幹自我介紹說:「我是上帝的使臣,承蒙天上封我作百獸之王。」。
其他的野幹心裡想:這隻怪物,身是野幹,但毛色卻又與我們不同,實在不解。然而一些諂諛愚痴的禽獸卻爭相供養,恭敬圍繞。是時眾野幹就提這件事情通報獅子,獅子立刻稟奏大獅子王說:「啟奏大王!有許多野幹傳來訊息,說現在有一隻怪物來我們的山中,牠自稱是百獸之王,請大王詳察。」。
獅子王便派使者去查探是否屬實。使者看見有一隻藍色野幹乘在大白象之上,威風凜凜,周圍有許多禽獸圍繞著,就像侍奉獸王一樣。使者回去之後,把所見所聞稟告獅王。大獅子王聽了深感疑惑,便立刻率軍眾同往藍色野幹住處。遠遠地便看見那隻野幹王坐在大白象上,而眾獸圍繞,虎豹等猛獸在一旁恭敬侍奉,看來令人羨慕!
許多野幹只好遠離,但心裡很懊惱。於是派了幾隻野幹去找藍色野乾的媽媽,並把牠的近況告訴牠的媽媽說:「你的兒子很偉大,牠現在已當了百獸之王,每天坐在大象上,旁邊有獅子、虎、豹等猛獸侍奉牠。」。
牠的媽媽聽了大為恐慌,心裡想:「啊!這樣我的兒子一定會被殺死。」馬上寫了一封信告訴牠的兒子說:「我在山谷中不愁飲食,生活無憂無慮。你自己要謹慎,千萬不要出聲叫,這樣才能保住生命。」。
這些野幹回來告訴同類說:「牠是野幹,不是什麼獸王,我在山中親自看見牠的母親。」
這時有一隻野幹想出一個妙計說:「讓我試試看。」牠便到藍色野幹處嗥叫。當時野幹群中有一個通則,就是如果聽到一聲野乾的叫聲,一鳴即眾野幹都要跟著嗥叫,如果不叫,身毛便會自然脫落。
這時,藍色野幹在象背上自忖:我若不嗥叫,毛便會掉落,如果爬下象背而作聲叫,必會被牠們揭穿而被殺;我現在寧可在象背上作聲叫 …想了之後,便出聲嗥叫。象一聽就知道牠是野幹,於是用鼻子捲起牠,並且把牠摔在地上踏死。
【佛經故事】福兮禍兮?福禍相依兮
在佛教文化中,其實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平等的,不會特別看待有錢,有才華等等的人,只要是信仰相同,那麼,就是平等的,接下來佛經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福兮禍兮?福禍相依兮是什麼意思。
釋迦如來一日由迦毗羅衛國釋氏精舍,率領千二百五十大弟子,向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中去。兩國交界處,有一大樹名尼拘類樹, ...
【佛經故事】佛家修行為何有人依舊遭禍
信仰本身就是一種自己覺得合適的東西,信仰並不能夠保證你一生平平安安,也不能夠保證你能不能發財賺錢,就是有很多人都誤解了這樣的意思,那麼接下來佛經故事,就讓小編來告訴你,佛家修行為何有人依舊遭禍。
佛告阿難:「有人事佛以後,便得諸福;有人事佛以後,竟遭厄難。」阿難問佛:「云何俱事佛,利害不同如此?」。
...
【佛經故事】佛家說的五福德是什麼
真正的佛經故事,是佛教文化的源頭,而在佛教文化中,有很多並不是普通人能夠真正意義上去理解的,所以想要了解佛教,就的先懂得佛經那麼,在佛教故事中,佛家說的五福德是什麼,你知道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賢者說法因何得長壽?因前世說法時,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其義備悉,歸家無為;好殺之人聞法,即止 ...
【佛經故事】睡覺並不是簡單的兩眼一閉
睡覺在常人看來,就是一種很舒服的狀態,但是在佛陀看來,睡覺不僅僅是簡單的兩眼一閉。在佛經故事中,需要了解的東西很多,每一件事都有它的意義,接下來就一起往下看看,睡覺並不是簡單的兩眼一閉是什麼意思。
世尊一日在鹿野苑中寂坐,時尊者大目犍連,在摩竭善知識村,獨在靜處經行而睡。世尊在寂定中,照見大目犍連獨在 ...
【佛經故事】慳貪則結苦輪根
想要認識佛教文化,就必須要對佛經有一定的瞭解,其實對於佛經故事,看看原文並不是都能懂得其中道理,所以在看一個故事之前,一定要靜下心,仔細的去了解這個故事,接下來一起看看慳貪則結苦輪根是什麼意思。
釋迦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說法時,城中有一位名叫若達多的長者,財富無量。有一天,長者出城遊行,漸次來到只 ...
【佛經故事】暴虐君王一朝得悟
很多人都認識佛教文化,但是並不是很瞭解佛經,其實佛經是佛教的源頭,想要認識佛教文化,就必須要對佛經有一定的瞭解,其實對於佛經故事,看看原文並不是都能懂得其中道理,但是久而久之,一定可以理解通透。
舍衛城中人民,聞法歡喜,男女清信,齊赴法會。時城中有盲目婆羅門,坐於道旁,聞眾人腳步聲,風揚衣角聲,續續行 ...
【佛經故事】不是所有的事皆心誠則靈
想要認識佛教文化,就必須要對佛經有一定的瞭解,其實對於佛經故事,看看原文並不是都能懂得其中道理,但是久而久之,一定可以理解通透。接下來這個故事,將告訴你,並不是所有的事都只要誠心就有用的。
從前,釋迦佛陀在憍閃毗(憍賞彌)國說法時,僧眾中有一位名叫闡陀的比丘,他自恃豪勢,凌辱他人,堅執不捨。於是,諸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