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佛經故事】睡覺並不是簡單的兩眼一閉

【佛經故事】睡覺並不是簡單的兩眼一閉

  睡覺在常人看來,就是一種很舒服的狀態,但是在佛陀看來,睡覺不僅僅是簡單的兩眼一閉。在佛經故事中,需要了解的東西很多,每一件事都有它的意義,接下來就一起往下看看,睡覺並不是簡單的兩眼一閉是什麼意思。

  世尊一日在鹿野苑中寂坐,時尊者大目犍連,在摩竭善知識村,獨在靜處經行而睡。世尊在寂定中,照見大目犍連獨在靜處經行沉睡,世尊即放神通力,一剎那頃,鹿野苑中隱身不現,已至摩竭善知識村尊者大目犍連前。

  彼時世尊從三昧中告尊者大目犍連言:「汝目犍連,汝欲睡!」。

  目犍連唯然急應雲:「世尊!弟子為何不由自主,竟思睡,且酣睡耶?」世尊告目犍連言:「莫作行想,莫作分別想,莫多分別,如是睡當離。汝若睡不離者,汝當如所聞法,如所誦法,廣自誦習,如是睡當離。若不離者,當如所聞法,如所誦法,廣為他人說,如是睡當離。若不離者,當如所聞法,如所誦法,當如法力行,如是睡當離。若不離者,當以冷水洗眼及洗身肢節,如是睡當離。若不離者,當以兩手挑兩耳,如是睡當離。若不離者,當起身出講堂,向四方視,及觀天星,如是睡當離。若不離者,當在空處,徐步往來行,善護諸根,勿作漏相,如是睡當離。若不離者,返步登壇,敷著禪床,結跏趺坐,如是睡當離。

  若不離者,當還入講堂,四迭敷鬱多羅僧著床坐,舉僧伽梨,著頭前,右脅著床上,足足相累,當作明想,當除亂意,常作起想,思維住。汝目犍連!莫樂床,莫樂右脅眠,莫樂睡,莫樂世間恭敬,起得味想。何以故?我不說近一切法,我亦不說不近一切法。云何說不近一切法?目犍連!我說不親近白衣。目犍連!若親近白衣,易起諛諂憍慢意。因有憍慢,便有嫉妒;因嫉妒故,性海興波,不自止息,三昧便遠離,遂被睡魔所乘。是故我說此不親近法。目犍連!云何我說親近法?目犍連,當至靜處,草蓐為床,默然不言,遠離諸惡,並離人眾,寂坐內照,一息不與清淨無著之大道相離。

  是故我說親近法。目犍連!若入村乞食,當莫求利報,當莫求恭敬。目犍連!汝息利報恭敬意已,始得入村乞食。汝目犍連,入村乞食,當莫想入人家。何以故?目犍連!居士家多有俗緣,若比丘入居士家,人苟不與共言,彼比丘便作是念:有誰向此居士論我短處,令彼居士不共我言?便有恚心。有恚心者,便起貢高。因起貢高,便自不息,遠離三昧定。目犍連!若說法時,當莫見勝負,當作不勝意。若作勝意,便有多論。因多論,便有貢高。有貢高,便有嫉妒。因嫉妒,便有不息,遠離三昧定。汝目犍連!若說法時,當作有益,當決定說,當莫非他說,當如獅子吼說。目犍連!汝當如是學,如是行。」。

  於是尊者大目犍連,急從座起,著衣叉手,向世尊白言:「世尊!云何比丘至竟盡,至竟無垢,至竟行梵行?」。

  世尊答言:「目犍連!若比丘有所病痛,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當觀彼病痛是無常住,當觀是敗壞,當觀是無染,當觀是盡,當觀是止,當觀是止住處,當如是觀彼病痛。當作如以上所作諸觀,便不著此世間。既不著已,便無恐怖。無恐怖已,舍有餘涅盤,生便盡,梵行已成,所作已辦,看破幻空,而見實相。是為比丘至竟盡,至竟無垢,至竟梵行,至竟行梵行。」。

  世尊作如是說已,尊者目犍連,聞世尊如是方便開示,覆蓋頓除,心光湧現,歡喜無量。

  降伏睡魔警語:汝起勿隨臭屍眠,眠如軟縛實堪憐。若患沉痾動不得,似幽黑獄死刑宣。夢魂顛倒增迷妄,積累功修忍脫連。六道輪迴看此際,一生補處待何年。睡魔誤盡歸元事,慧業原存鎮定間。寂照應無休片刻,昏沉豈許犯三賢。精誠所至貫金石,大覺如來坐寶蓮。降伏諸妖欽法力,酣眠毋復羨彭籛。

【佛經故事】佛子當言諸愛語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只有人才會這麼現實,並不是只有人聽到不好聽的話會對你反感,其實牲畜都有可能因為不好聽的話而背叛你,又更何況是人呢?本期佛經故事,帶你來看看佛子當言諸愛語。教你懂得大道理。

  從前,釋迦佛陀在只園精舍說法時,六眾比丘在僧眾中作毀呰語,呼叫諸比丘「眇目」等偏名,佛陀以此因緣呵責六眾,而後告訴諸比丘說:「汝等當知:在旁生趣的眾生聞此毀呰語尚不悅意,何況是人?若人作此毀呰語,於現在世所作事業皆不能成就……」。

  佛陀又告訴諸比丘:過去某村莊中住有一位長者,他以駕牛車為業,養了兩隻母牛,一隻名歡喜,另一隻名美味。後來,歡喜美味二母牛各生一子,毛色斑駁,逐漸長大。歡喜所生的牛子,有著廣長的角;而美味母牛所生的牛子卻頭禿無角。是時,長者為牠們立名,分別叫牠們為歡喜長角,美味禿頭。

  長角禿頭二牛健壯有力,長者就用牠們來拉車。有一天,許多駕牛車的人聚集在一個地方,較量誰的牛力氣大。

  長者說:「我的牛力氣極大。」。

  大家問說:「何以證明你的牛力氣極大?」。

  長者告訴他們說:「可以在險峻的斜坡上使牠們牽拉重車。」他們共立盟約,打賭五百兩金錢,契約立妥後,就把牛帶到山坡下,使牠拉重車。

  這時,長者便喚牛說:「歡喜長角要盡力去拉,美味禿頭也要盡力。」禿頭牛因主人用輕薄的話來取牠的名而不高興,便停住不肯挽車。長者看見牛不肯為他拉車,大發雷霆,就用木棍打牛。

  諸人笑著說:「算了吧!你要殺死這牛啊!既然牠不能拉就算了。」長者因此輸了五百兩金錢,一氣之下,就把二牛繫縛在枯樹下,準備痛打一番。

  在當時「劫初」的時候,動物瞭解人的意思。這時二牛就問長者說:「您養我們就像是我們的父母一樣,我們有什麼過錯,為何要遭受這種處罰?」。

  長者說:「因為你們害我輸了五百兩金錢。」。

  歡喜長角報告長者說:「主人!那是因為您的口過,而使自己輸了金錢,怎能責怪我們呢?」。

  長者不以為然,便問牛說:「我有什麼過失?」。

  禿頭牛告訴長者說:「主人!您何故在眾人面前羞辱我?為什麼不用好的名稱來叫我,而喚作禿頭?主人若用好名而不羞辱我,可以再次和他們共立盟約,在斜坡上牽拉載重加倍的車子,賭金也加倍成一千兩。」。

  長者問牛說:「你現在還要加倍罰我啊?」。

  牛說:「主人如果不再羞辱我,我定當盡力效勞。」。

  後來長者便選一個時間,找當初與他打賭的那些人再做較量,長者又對他們說:「我的牛真的力氣極大!」。

  大家問他說:「你想求重罰嗎?」。

  長者回答說:「如果再罰我,對你們來說,有什麼損失?再讓牠們在斜坡上拉載加重一倍的車,並且賭金增為一千兩。」那些人上次贏得五百兩金錢,以為這次可以獲得加倍金錢,於是就和他共立契約,然後把牛帶到坡下,以重倍載物,令牛拉車上斜坡。

  這次,長者改口對牛說:「歡喜,美味,要盡力拉喔!」二牛聽後心生喜悅,便盡力牽車到達平地。主人於是獲金錢一千兩。

  此時有天神於虛空中說偈雲:「雖有極過載,居在峻坡下,二牛心若喜,能牽出此車。若陳順意語,二牛聞慶悅,牽車出不難,主獲千金賞。是故常愛語,勿作逆耳言,若出愛語時,無罪常安樂。」。

  佛陀告訴諸比丘說:「那些旁生類聽到羞辱的話時,都會背叛主人,何況人呢?因此比丘(居士同此)不應對他人說羞辱的話。」。

【佛經故事】業報追隨永不亡

  每一個宗教都是保佑人們的安全,也在期待著每一個人都能有好的前途,能夠過好幸福的一生,那麼在佛教文化中,就有很多佛經故事,看完之後能夠學到很多生活上的道理,接下來這個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教你怎樣的道理。

  從前有一隻野幹(野狗),性饕餮,不務正業,每天不是偷吃東西,便是到處閒逛。有一天,當牠跑到一個村莊去覓食時,因為找不到食物,肚子餓了,眼睛也花了,把一家染店當作廚房 …衝進室中準備偷吃,不料掉落在藍色染盆中,一時爬不起來。染主看牠可憐,把牠拉起來,扔在地上 …因為感覺身上的毛都溼透,就在地上打滾,看見自己身上染的是不乾淨的水之後,便跑到河邊沖洗身體。

  那隻野乾洗過澡之後,身毛光澤似天藍色,便生貢高驕慢心,並前往國外居住。這時,眾野幹看見牠毛色異於尋常(通常野幹身毛都是白色),於是都好奇地問說:「你是誰?」。

  藍色野幹自我介紹說:「我是上帝的使臣,承蒙天上封我作百獸之王。」。

  其他的野幹心裡想:這隻怪物,身是野幹,但毛色卻又與我們不同,實在不解。然而一些諂諛愚痴的禽獸卻爭相供養,恭敬圍繞。是時眾野幹就提這件事情通報獅子,獅子立刻稟奏大獅子王說:「啟奏大王!有許多野幹傳來訊息,說現在有一隻怪物來我們的山中,牠自稱是百獸之王,請大王詳察。」。

  獅子王便派使者去查探是否屬實。使者看見有一隻藍色野幹乘在大白象之上,威風凜凜,周圍有許多禽獸圍繞著,就像侍奉獸王一樣。使者回去之後,把所見所聞稟告獅王。大獅子王聽了深感疑惑,便立刻率軍眾同往藍色野幹住處。遠遠地便看見那隻野幹王坐在大白象上,而眾獸圍繞,虎豹等猛獸在一旁恭敬侍奉,看來令人羨慕!

  許多野幹只好遠離,但心裡很懊惱。於是派了幾隻野幹去找藍色野乾的媽媽,並把牠的近況告訴牠的媽媽說:「你的兒子很偉大,牠現在已當了百獸之王,每天坐在大象上,旁邊有獅子、虎、豹等猛獸侍奉牠。」。

  牠的媽媽聽了大為恐慌,心裡想:「啊!這樣我的兒子一定會被殺死。」馬上寫了一封信告訴牠的兒子說:「我在山谷中不愁飲食,生活無憂無慮。你自己要謹慎,千萬不要出聲叫,這樣才能保住生命。」。

  這些野幹回來告訴同類說:「牠是野幹,不是什麼獸王,我在山中親自看見牠的母親。」

  這時有一隻野幹想出一個妙計說:「讓我試試看。」牠便到藍色野幹處嗥叫。當時野幹群中有一個通則,就是如果聽到一聲野乾的叫聲,一鳴即眾野幹都要跟著嗥叫,如果不叫,身毛便會自然脫落。

  這時,藍色野幹在象背上自忖:我若不嗥叫,毛便會掉落,如果爬下象背而作聲叫,必會被牠們揭穿而被殺;我現在寧可在象背上作聲叫 …想了之後,便出聲嗥叫。象一聽就知道牠是野幹,於是用鼻子捲起牠,並且把牠摔在地上踏死。


佛經故事福兮禍兮?福禍相依兮

  在佛教文化中,其實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平等的,不會特別看待有錢,有才華等等的人,只要是信仰相同,那麼,就是平等的,接下來佛經故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福兮禍兮?福禍相依兮是什麼意思。   釋迦如來一日由迦毗羅衛國釋氏精舍,率領千二百五十大弟子,向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中去。兩國交界處,有一大樹名尼拘類樹, ...

佛經故事佛家修行為何有人依舊遭禍

  信仰本身就是一種自己覺得合適的東西,信仰並不能夠保證你一生平平安安,也不能夠保證你能不能發財賺錢,就是有很多人都誤解了這樣的意思,那麼接下來佛經故事,就讓小編來告訴你,佛家修行為何有人依舊遭禍。   佛告阿難:「有人事佛以後,便得諸福;有人事佛以後,竟遭厄難。」阿難問佛:「云何俱事佛,利害不同如此?」。 ...

佛經故事佛家說的五福德是什麼

  真正的佛經故事,是佛教文化的源頭,而在佛教文化中,有很多並不是普通人能夠真正意義上去理解的,所以想要了解佛教,就的先懂得佛經那麼,在佛教故事中,佛家說的五福德是什麼,你知道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賢者說法因何得長壽?因前世說法時,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其義備悉,歸家無為;好殺之人聞法,即止 ...

佛經故事慳貪則結苦輪根

  想要認識佛教文化,就必須要對佛經有一定的瞭解,其實對於佛經故事,看看原文並不是都能懂得其中道理,所以在看一個故事之前,一定要靜下心,仔細的去了解這個故事,接下來一起看看慳貪則結苦輪根是什麼意思。   釋迦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說法時,城中有一位名叫若達多的長者,財富無量。有一天,長者出城遊行,漸次來到只 ...

佛經故事暴虐君王一朝得悟

  很多人都認識佛教文化,但是並不是很瞭解佛經,其實佛經是佛教的源頭,想要認識佛教文化,就必須要對佛經有一定的瞭解,其實對於佛經故事,看看原文並不是都能懂得其中道理,但是久而久之,一定可以理解通透。   舍衛城中人民,聞法歡喜,男女清信,齊赴法會。時城中有盲目婆羅門,坐於道旁,聞眾人腳步聲,風揚衣角聲,續續行 ...

佛經故事欠債還情三世也難

  一個人願意在你最困難的時候幫助你的話,這個人一定要記住他一輩子,做人要懂得感恩,才會在以後的日子裡一帆風順,那麼在佛經故事中告訴你,欠債還情三世也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故事吧。   從前,有一位信佛又發菩提心的居士,時常以財物借給人週轉,而不取利息。凡是經濟困苦的人去求居士援助,他都以濟助的方式,把財物 ...

佛經故事不是所有的事皆心誠則靈

  想要認識佛教文化,就必須要對佛經有一定的瞭解,其實對於佛經故事,看看原文並不是都能懂得其中道理,但是久而久之,一定可以理解通透。接下來這個故事,將告訴你,並不是所有的事都只要誠心就有用的。   從前,釋迦佛陀在憍閃毗(憍賞彌)國說法時,僧眾中有一位名叫闡陀的比丘,他自恃豪勢,凌辱他人,堅執不捨。於是,諸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