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不同歷史背景下的仡佬族的居住形式

不同歷史背景下的仡佬族的居住形式

  仡佬族大多居住在山區,因此住房形式與平常我們看到的也是不一樣的,仡佬族的民居住房一般分作三間,中間為堂屋,不住人。也有分作兩間者,一間作臥室,一間作廚房……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去了解仡佬族的民居形式。

  仡佬族是貴州高原上最為古老的一個民族,有人認為它是“古夜郎”的後裔。仡佬族大多住在山區。民諺說:“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巖旮旯。”

  仡佬族先民的民居形式,以“幹欄”為特色。見於《魏書·僚傳》:“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幹蘭’。”又見於《新唐書·南蠻傳》:“人樓居,梯而上,名為‘幹欄’。”《溪蠻叢笑》記:“仡佬所居不著地,雖酋長之富、屋宇之多,亦皆去地數尺,以巨木排比……杉葉覆屋。”《黔南苗蠻圖說》記仡佬“所居屋去地數尺,架以巨木,上覆杉葉。”

  1949年以前,貧苦的仡佬族有住巖洞的,有在樹上搭棚巢居的,還有用小樹樹編成三角形的“千腳棚”,以及把“千腳棚”架在矮小土牆上的“塌塌房”。

  一般仡佬族的住房,有木結構的“穿鬥房”,有石結構的石板房,還有茅草房。穿鬥房以木做樑架,厚木板裝鑲作壁。石板房用石築牆體,薄石板蓋屋頂。茅草房多以板築泥牆,屋頂蓋茅草;也有的木構架樑柱,用竹編為骨,外面塗泥做牆,屋頂蓋茅草為房。

  民居建制,多為二層樓居建築。中間為堂屋,供祖先牌位及待客,無天花板及樓板。兩側為臥室及廚房,樓上設糧倉。畜欄稱“圈藏”,附於正房之後或左右兩端,略矮,忌與住房屋脊相接。院落格局,有三合院、四合院,正房兩端有耳房,左右側建廂房。

  居屋通常為長三間五柱落腳結構。財力富裕者建長五間、不足者修獨間。大多數住房仿漢族房屋格局,為一列三間平房。中為堂屋,兩側為廂房,每間廂房又各隔為前後兩小間,用前一小間作廚房外,全用作臥室。前一臥室有一火炕,火坑裡終年薪火不絕,是家人每日就餐處。每天勞作完畢,全家男女老幼皆圍爐休息或閒談。

  親朋來往亦在火坑旁接待交談。堂屋與廂房之間均有門互通。堂屋正壁前置方桌一張。磨、桶、犁、簸、盆等常用器具亦多放於堂屋內。只有婚喪、祭祖時才在堂屋舉行。屋頂下安樓枕,上鋪籬笆,一般不住人,作堆放糧食用。屋前為平地,俗稱“院壩”,用作晾衣物、曬糧食、放雞鴨。

  院壩兩側各為牛、豬圈和堆放柴草的簡易房屋一間。與住房構成三合院。屋後或院壩前為菜圃,三合院四周多有桃、李、犁樹或竹叢。仡佬族住區大部地處貴州高原,山多平地少,古稱“跬步皆山”,可謂“開門見山”。

仡佬族祖祖輩輩流傳下的仡佬族寶王祭祖

  務川仡佬族寶王祭拜是仡佬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從古至今有,仡佬族的寶王祭拜已經傳承了多年,而務川仡佬族寶王祭拜也是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在仡佬族文化中,仡佬族寶王祭祖是什麼?有什麼習俗?

  務川仡佬族寶王祭拜,是仡佬族丹砂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仡佬族祖先神崇拜和俗神崇拜的文化表現。主要流傳在貴州省務川自治縣大坪鎮三坑、板場、豐樂鎮官壩、紅絲鄉太壩等地區。

  基本資訊

  務川盛產丹砂,兩漢時期因丹砂開採,使這裡具有了城鎮的規模。丹砂給當地帶來發展,因而首先發現砂礦的人輩受尊崇,被封為“寶王”,尊為菩薩。後世人為紀念他,在盛產硃砂的地方建起了“寶王廟”,塑起“寶王菩薩”像,凡下坑取砂、打巖子煉水銀都要點香燃燭供奉酒肉,祭奠於他,祈求保佑平安,大有收穫。這一習俗對研究仡佬族歷史文化有重要價值。貴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佈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祭拜寶王菩薩,有三種形式:小祭、大祭、年祭。

  小祭,採砂人祈求打發槽子的一種日常祭拜。這種祭拜隨時可以進行,地點一般在採砂人的礦洞前舉行,祭品主要是豬頭。擺放豬頭時,豬頭要正對採砂人所開礦洞方向。香兩爐,插在豬鼻孔裡。酒三盅,紙錢數串。

  採砂人面向自己所開礦洞,虔誠禱唸:天爐神、地爐神,家壇香火不安寧……,然後焚燒紙錢,敬酒三杯,繼續禱唸:許您豬頭十八斤,美酒三杯,長錢十二束,闆闆銀錢幾十萬。祭拜完畢,主人家把豬頭清湯煮熟,招待開礦的夥計一同享用。拜祭時,採砂人一定要心誠,他們相信,寶王菩薩顯靈是用託夢的形式來告訴發槽子所在的。

  大祭,一種還願的祭拜,是採砂人在採砂前就為寶王菩薩許下了願:“寶王菩薩保佑我打發槽子,打了發槽子,大點給你砍個豬腦殼”等之類的許願,也有許下用整豬拜祭的。

  民間傳說,寶王是有靈的,你許得起他就要得起,因此還願時的祭品就必須是所許的物品,還願祭拜的地點在寶王廟,祭祀時要邀請寨內人家共同參加,一同分享寶王菩薩帶來的硃砂好運,其它內容無異。

中華民族: - 仡佬族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打鐵業比較發達,因此,史書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稱為“打鐵仡佬”。

  習俗

  仡佬族生活習俗等方面和當地漢族相似。仡佬族的禁忌有:平時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門口;有分娩或有喪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內;婦女生孩子未滿40天的,不能跨門檻,也不能到井邊挑水。仡佬族熱情好客,親戚朋友相聚,都要以酒為禮,遇到喜慶或節日,酒必不可少。

  婚俗

  男女青年結婚時,男方須請媒人攜帶雞、酒等物送給女家,如禮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經締結。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親嫁女或宴請賓客時還要辦“三麼臺”酒宴進行款待,即按特點順序共分三臺,第一臺稱茶席,喝清茶輔以各種糖果點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第二臺稱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種冷盤及酸、鹹、辣醃菜和香腸、鹽蛋等;第三臺稱正席,上飯菜,菜中有扣肉吃“大菜”,招待客人時,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須陪到底。

  在婚嫁期間,親友要把自家釀製的“爬坡”酒裝壇,貼上紅條,做為禮品,置於門外,內插長粽葉莖一根,男女客人可隨意以莖為管吸吮。

  食俗

  習慣日食三餐,早餐稀飯或酸湯燙飯,中餐和晚餐多為大米乾飯或玉米乾飯。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糯米一般都用來製作糯米粑,因製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風味。食用時,常配以蜂蜜、紅糖、白糖、芝麻、蘇子等。

  仡佬族大都喜歡把鮮菜做成酸菜和醃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薑混合醃製的酸辣菜,用香椿芽醃製的醃香椿,不僅可以涼拌,單獨作菜,而且還可用來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肉類主要有豬肉、羊肉和牛肉、馬肉,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風味菜餚是用豬骨頭、雞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種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時既可單獨做湯,又可與其他菜相配,製成各種風味菜餚。

  仡佬族很喜歡吃辣食,吃法很多,如:將嫩辣椒放在乾鍋內爆成半熟,然後用油炒煳;或將嫩辣椒煮成半熟,曬乾,吃時再用油炸,直接用來下酒。

  仡佬族善釀酒,以“爬坡酒”最富特色,酒用玉米、高梁、毛稗、稻穀等釀製而成,常用作禮品贈送親友。

  節慶

  仡佬族的傳統節日大體與漢族相同。如春節、端午節、七月節和中秋節。其中糯米粑是仡佬族節慶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過春節時,家家戶戶都要用一升或幾升糯米打成一個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盤內,供奉祖先,三天之後才可食用。在端陽節、重陽節及其他所有節日,都要宴請賓客,均要做粑粑。民間廣為流傳著“端陽打粑送親家,重陽打粑封龍口,谷熟打粑獻新人”。

  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在農曆十月初一。每到這一天,當地的仡佬族殺雞、備酒、敬奉牛王菩薩,祈願牛王保佑耕牛體魄健壯,凡養牛戶屆時都要讓耕牛休息,用最好的飼料喂牛,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粑粑分別掛在牛的兩隻角上,把牛牽到水邊,讓牛“照鏡子”,使它興高彩烈,然後取下粑粑喂牛。


--簡介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 ...

的習俗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 ...

貴州令人膽寒的婚俗 出嫁新娘要主動敲掉門牙

  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自稱“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後稱僚人,宋代朱鋪的《溪蠻叢笑》中稱為“仡佬”,到了明帶資本就定下來了,田汝成的《行邊紀聞》中明確的說:“仡佬”一曰“僚”。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夜郎”解體後,僚人大量外遷。和漢、苗民族雜居,經濟有了很大發 ...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 ...

:九天天主後代的傳說

  仡佬族自稱“仡佬”,一個意思為“人”,另一個意思是“竹”。仡佬族是從西南古老的農耕民濮人的一支發展而來的,至今,貴州的彝族仍稱仡佬族為“濮”。史書記載他們“以竹為姓”,以竹為民族圖騰,其族稱就依此而來。大約2000多年前,仡佬族先民建立了“夜郎國”。從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的漢文典籍中,都把“仡佬”記為“獠” ...

服飾——五彩貫珠

  仡佬族是雲貴高原中部的一個古老民族,大部分散居在貴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包括遵義、仁懷、安順、關嶺、普安、清鎮、平壩、黔西、大方、織金、金沙、貞豐、晴隆、六枝、水城等20多個市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馬關、富寧等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 ...

概況

  民族概況   仡佬族是雲貴高原中部的一個古老民族,大部分散居在貴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包括遵義、仁懷、安順、關嶺、普安、清鎮、平壩、黔西、大方、織金、金沙、貞豐、晴隆、六枝、水城等20多個市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馬關、富寧等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