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仫佬族藝術——音樂

仫佬族藝術——音樂

  仫佬族的音樂

  仫佬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婚喪嫁娶、祭祖都要用山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每逢春社節日,仫佬山寨便歌聲不斷,頗有繞樑三日的感覺。仫佬族民歌多以男女二聲部的對唱來進行。有“古條”歌、“隨口”歌和“口風”歌三類。“古條“歌即敘事歌,如《唱羅城》、《孟姜女》、《劉三姐》等。“隨口”為即興吟唱的山歌,以情歌為主。“口風”為諷刺歌,歌詞較文雅、語氣較溫和的稱“正口風”,反之則稱“爛口風”。仫佬族的民歌形式非常多,可達七、八十種。有以句算的,“三句腔”、“八句強”等;以字算,有“五字腔”、“十一字腔”等;以全歌字數算的有“九十字腔”、“三百六十字腔”等。

多姿多彩的仫佬族山歌藝術

  山歌雖然不是仫佬族獨有的藝術,但是仫佬族的山歌卻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他們唱的山歌大多是以隨口答、古條、口風等特點來唱出屬於仫佬族自己的山歌。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仫佬族文化吧!

  仫佬族民間音樂大致分為:山歌、儺戲、舞獅的表演音樂三個部分。經音樂工作者整理,有民歌唱腔40多種句式,依飯節音樂19首,道場師公音樂19首和打擊樂4首,獅舞《獨角鷲》音樂3首和打擊樂10首。仫佬族與漢族歌曲者共同發掘和整理出仫佬族民歌《八月十五走坡來》、《我家住在龍潭邊》等歌曲,被評為全國少數民族優秀歌曲。

  仫佬的民歌也多姿多彩,仫佬人日常講話用民族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的“仫佬語”;但唱歌卻用漢語小方言“七拐語”。仫佬族山歌是其民歌的一部分,仫佬族人民歷來喜歡唱歌,不僅在“走坡”時山歌遍野,在喜慶日子裡歌聲不絕,即使在圩上、在田間、在家裡,只要有感於心,便用山歌表達,如今的仫佬山鄉,時時有歌聲,處處是歌場。仫佬族山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仫佬族山歌有“有條”、“隨口答”和“口風”三類。“有條”歌即敘事歌,如《唱羅城》、《孟姜女》、《劉三姐》等。“隨口答”為即興吟唱的山歌,以情歌為主。“口風”為諷刺歌,歌詞較文雅、語氣較溫和的稱“正口風”,反之則稱“爛口風”。

  隨口答

  仫佬族山歌之一種,歌詞由唱者隨意編造,沒有一定的歌本,但最能體現人們的思想感情和創作天才。多在平日趕圩、“走坡”、婚姻喜慶、節日會期、尋親訪友、生產勞動時唱用。每首四句、六句,每句七字,也有十一字和六字頭七字尾的,體裁自由又押韻,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

  古條

  古條是一種故事式的歌謠,內容大多是一些流行民間的歷史事件、人物及神話傳說。如《唱羅城》、《呂蒙正受害》等,每首歌都有一定的歌詞,不能隨意創造,現有的歌本大都屬於這類。每一古條歌歌詞最多30首,最少15首,各首歌詞之間有內在聯絡,並且必須押韻,內容既有拆字、拼書、示意的,也有問人、問事、問物、自問自答的,實際上就是一篇優美動聽的敘事詩。在仫佬山鄉的良辰吉日裡,大都以唱“古條”為主,唱者多是中年人。

  口風

  口風是一種諷刺性歌謠,機智幽默詼諧。

  口風分“正口風”和“爛口風”兩種,前者多以勸人為善、助人為樂、尊老愛勸、和睦鄰里為內容;後者則著重以抨擊社會歪風邪氣,嘲諷醜惡現象為主要內容,也有在大家互相嘲罵時唱的。一般不拘格式,隨意創造,也沒有記在本子上,歌詞不以句論,而以120、240、280字為一首,因字數規定嚴格,措詞又比較拘緊,難編難記,所以唱用的人很少。

  由於唱歌的場合不同,所唱的歌也有分別,在“走坡”時主要唱“隨口答”,間唱“口風”,但不唱“古條”;在家中的喜慶場合,則以唱“古條”為主,也有“隨口答”,但不唱“口風”。

  仫佬族山歌現已多用“土拐話”唱,也有不少人懂得唱仫佬歌,但能隨意創造山歌的已經不多了。

  無論唱“古條”、“隨口答”還是“口風”,必須是對唱的,而且至少是兩個對兩個,沒有一個對一個的。在“走坡”時,青年男女每十一、十二人組成群唱,唱了一會再分唱,分唱到兩人對唱為止。唱的時候,先由一人領唱,唱到每句中段,陪唱的人便隨聲附和。

  此外,如果按句式分,仫佬民歌有幾十種歌體。民間歌手或按全首句數,或按每句字數,或按全首字數稱呼歌名。

  您可能還喜歡:

  斡日切:一個表現天鵝優雅姿態的舞蹈

  怒族特色民居:千腳落地房

  你所不知的瑤族禮儀文化

  怒族不可思議的橋:“溜索渡江”

中華民族:仫佬族

  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其餘散居在羅城附近的宜山、柳坡、都安等地。“仫佬”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

  仫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仫佬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語支,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信奉道教,有的信佛教。

  仫佬族主要從事農業,以水稻、玉米為主。耕作技術、作物種類和生產工具基本上與附近的漢、壯族相同。仫佬族山鄉素有“煤鄉”之稱,採煤已成為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俗

  仫佬族的禁忌有:挖煤時不許講不吉利的話;進門時不能踏門檻;忌食貓肉、蛇肉,有的地方還忌食狗肉和豬心。

  食俗

  仫佬族大都習慣日食三餐,早餐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飯和比較豐富的菜餚。農忙季節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為飯。紅薯是仫佬族主要輔助糧之一。黃豆平時的都經炒、煮後吃,節日和婚喪大事時用來製作豆腐。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醬,用以佐粥。

  仫佬族一向喜冷食,飯菜煮熟之後,晾涼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熱。平時一般都喝生水。仫佬族烹調肉類習慣於“白氽”,即把大塊豬肉或宰淨的整個雞鴨放入水中白煮,然後切成小塊,食用時再加鹽,或蘸鹽水。魚類多用油煎,牛肉常作單炒。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備有酸壇醃製各種醃菜,有醃豆角、蒜頭等。民間早、中兩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飯。蔬菜習慣先用水煮,再加油鹽。當地特產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燒飯、菜、燒茶的飲具。

  仫佬族典型食品有:豆腐餚;白饃,仫佬族傳統點心,用熟糯米飯製成。

  節慶

  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較為隆重。依飯節在立冬後的“吉日”舉行。做“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全村舞獅耍龍,唱歌唱戲,連續進行三天,因影響生產現已不多見。

  每逢節日除進行各種慶賀活動外,家家要置辦豐盛食品。如:雞、鴨、魚、肉及糯米食品,還要按節令製作不同的節令飯菜。糯米制品是各個節日和喜慶日子裡的主要食品。結婚、小孩滿月等均要製作餈粑,此外還要做豆腐,辦酒席。

  仫佬族的祭祀活動多在節日中進行,過去凡遇重大節日,全村或數村聯合舉行集體禮拜儀式,所祭神主,根據節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費用大家平攤,祭祀活動後,祭品按戶平分,稱為“拈份”。個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後可用於祭祀祖先,然後作節日食品。四月八“牛生日”,當天要讓牛休息,並備雞、鴨、酒、肉,蒸糯米飯祭拜“牛欄神”,並給牛吃一團糯米飯。


--簡 介

    仫佬族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山區,90%聚居於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   仫佬族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與毛難語、侗語非常接近。由於仫佬族人民與漢、壯族人民交往密切,仫佬語中吸收了不少漢、壯語詞彙,絕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部分人還會說壯話。   仫佬族 ...

喪葬習俗

  人死後,先由長子報喪,入殮前孝子必須給死者"買水",到河邊燒些紙錢,將水取來。死者是男子,"買水"必須取順流水,如是婦女則取逆流水。用買水替死者洗臉洗身,穿上新衣,放入棺中,然後請人來"開路燈",意是即將其靈魂送到詞堂去。舊時仫佬族,還有其父母去世,其兒女須 ...

概況

  民族概況   仫佬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一個山地民族。他們自稱“伶”、“謹”。壯族稱之為“布謹”,漢族稱之為“姆佬”。建國後統稱仫佬族。絕大多數居住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環江、河池等縣境內,與壯、漢、瑤、苗、侗、毛南、水等族雜居。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仫佬族 ...

基諾藝術——音樂

  基諾族的音樂基諾族音樂主要是民間歌曲、歌舞曲等。   民間歌曲:有山歌、風俗歌、獵歌、兒歌、催眠歌,以及宗教歌曲等。   山歌:音樂具有抒情性質,內容廣泛,多為獨唱;情歌中有對唱。山歌的節奏較自由、曲調依字行腔,一曲多詞。反覆演唱時,詞曲略有變化,句尾常運用顫音唱法。常用五聲音階徵調式,調式支柱音為上方大 ...

保安藝術——音樂

  保安族的音樂   保安族人民還擅長吹奏樂器,經常使用的樂器有:笛、簫、嗩吶、四頁瓦、二胡、四弦等。男子喜奏絲竹樂。 ...

宗教信仰

  仫佬族沒有統一的宗教,由其先民的自然崇拜,發展到信仰多神。過去仫佬族地區佛寺眾多,即信佛教,又通道教。在道教之中又分茅山教和梅山教兩種。仫佬族信仰多神,十分複雜,有家神和外神兩種,這是仫佬族地區科學技術沒有完全普及的緣故,人們過去對自然界許多現象,對人自身的生老病死現象迷惑不解,於是把美好、善良的願望寄託 ...

春節活動——舞龍草

  民間體育與民間遊藝是民族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仫佬族的民間體育和民間遊藝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兩者互相滲透、相輔相成,民間體育運動裡有遊藝部分,民間遊藝活動中,有角力競技、賽技巧的民間體育性質。   舞草龍   舞草龍是仫佬人春節活動專案之一,體育運動與娛樂活動兩者內容兼而有之。   草龍的做法是:將禾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