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侯金亮:年輕人為何喜歡吹牛?

侯金亮:年輕人為何喜歡吹牛?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透過題客網和民意中國網,對10208人進行的調查顯示,62.9%的受訪者認為當下愛吹牛的風氣在年輕人中嚴重,40.6%的人明確表示“反感”愛吹牛的年輕人。受訪者中,70後佔34.8%、80後佔38.8%。

  各種場合,總有人熱衷於賣弄自己的人脈,拔高自己的收入,顯擺自己的背景。有錢的總是有人有 意無意地洩露豪車、別墅的價格;沒錢的則熱衷於炫耀家族歷史,像阿Q一樣不時標榜自己,“祖上也闊過”……不論貧富貴賤,職業類別,各有各的說頭,各有各 的“榮耀”。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吹牛之風蔓延,已然影響到了年輕人。

  人都有虛榮的一面,愛面子本無可厚非,誰都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認可和讚美。吹牛也絕非不可,偶爾吹吹,活躍氣氛,融洽感情,十分可取。然,時下的社會,吹牛似乎能夠吹出“生產力”,商家、企業、學校乃至政府部門,各類脫離事實的浮誇並不罕見。

  吹牛能夠吹高業績,吹出知名度,吹升就業率……社會風氣的浮躁,是催生年輕人吹牛慾望的誘 因。在這個凡事講求速成的社會,成功的標準漸趨單一,簡化為關係和金錢的比拼。單向度的評價體系,異化了人們的價值取向,五花八門的成功學、成功秘笈充斥 在市面上,詮釋著成功要趁早。

  等不及的心態導致了社會心態的浮躁、焦躁、暴躁。窄小的評價維度,過於逼仄,很多年輕人短時 間難以取得社會認可的成功,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太寬,而社會上卻不斷上演著各類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神話,極具誘惑,刺激著年輕人的胃口。為弭平社會心理落 差,托住顏面,不使自己的虛榮淪落,吹牛成為削平心理差距的選擇。

  但吹牛成家常便飯,吹成了習慣,吹得跟真的一樣,無疑就異化成了欺騙。雖然,吹牛可以暫時麻 醉自己,可以短時間內獲得別人的認同,快速地融入圈子。豈不知,吹牛就像吹泡沫一樣,越吹越大,破裂僅是時間的問題。一旦泡沫破裂,不但威嚴掃地,誠信受 損,自己的品質都成了別人懷疑的物件。吹牛隻不過是速效的精神麻醉劑,用多了會上癮,且易透支,更易失靈。

  最重要的是,吹牛吹出了浮躁心態,吹掉了實幹精神,吹漲了社會戾氣。年輕人本身攀比心重,好 勝心強,應透過自己的認真實幹,辛勤付出實踐自己的理想、價值和追求。而當吹牛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習慣,成為一種捷徑幻想,腳踏實地、真抓實幹的年輕人會愈 來愈少,如此則會損及社會實幹精神。

  事實證明,沒有一個人是真正靠吹牛成功的;沒有一個社會是靠吹牛富裕的;沒有一個國家靠自我吹噓強盛的。太在意他人的評價和看法,盲目跟風,會很容易迷失自我,跌倒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年輕人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量,應多點腳踏實地的實幹,對自己、對社會都大有裨益。

侯金亮:靈隱寺為何容不下星巴克?

  

  靈隱寺的星巴克

  9月21日下午,上海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官方微博“星巴克江滬浙”釋出訊息:杭州靈隱門店將於明天開門迎客。訊息一出,網路一片沸騰,網友紛紛發表評論,有網友調侃星巴克“不僅入得皇城,還入得空門”。

  星巴克傍上靈隱寺,剛要開門營業,旋即遭到了網友“狙擊”。佛門旁多了一個西方快餐文化的代表,引起網友對商業文化入侵的警覺。一位網友稱,“靈隱寺的香火混著咖啡,那一定是濃濃的商業氣”。

  此前,星巴克曾開進故宮,終被輿論逼退。輿論就像捍衛故宮的傳統文化免受侵襲一樣,捍衛靈隱寺的清靜。而此舉難逃劍走偏鋒之嫌,處處瀰漫的商業文化和商業戾氣固然讓人隱憂,但不應將其一竿子打死,更不應聞商業文化色變,對商業文化過敏。

  星巴克傍上靈隱寺絕非當年開進故宮那樣。本想看看原汁原味的故宮,結果看到了一家在各大城市都能看到的星巴克,在一些遊客眼裡,這是不可接受的“雜質”,當然可以理解。而據媒體報道,這次星巴克開在靈隱寺附近的商業區,遊客有著自己的選擇空間,且此處已有肯德基等同樣代表西方商業文化的符號,有趣的是,只有星巴克遭到了網友的強烈質疑。

  倘若說,星巴克開進故宮體現一定意義上的文化衝突似乎可以成立,可這次星巴克並沒有開進靈隱寺,只是在其附近沾沾人氣而已。若就此認為,商業文化和佛教文化衝突了,佛門清淨被商業喧囂銷蝕了,顯得過於牽強。本質上,處於商業區的星巴克,和其他的店鋪一樣,承擔的是一種服務功能。

  沒有任何一條規定禁止來靈隱寺旅遊的遊客不能喝咖啡,也沒證據證明其觸犯了哪裡條法規或道德律令。至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衝突”,屬於一種宏大命題,來這裡的遊客只是圖個方便,沒幾個人一邊喝著咖啡,還無聊地想著自己別被西方文化裹挾了。

  若非要說無節制的商業文化對佛教文化構成威脅,應該極力避免,那麼最該被警覺的恐怕不是星巴克,而是氾濫的寺廟經濟。恐怕很多遊客都遭遇過進廟拜佛還得買門票的事,也就是說,你不花錢買票,你拜佛的權利就會被剝奪。不可思議是,廟裡一些人還會強迫你買高價香,貴的高達幾千元上幾萬元一炷,並騙你說,花錢越多對佛祖就越尊重。

  此外,還可能被強迫購買各種“開光物”,甚至被強捐都不是什麼稀罕事。誰都明白,我們花掉的錢,基本進了寺廟經營者的腰包。根本上看,星巴克代表的西方商業文化襲擾是肌膚之病,是“外圍問題”,而盛行的寺廟經濟才是骨髓之病,是寺廟管理的內部問題。

  寺廟可以被承包,可以搖身變成上市公司,可以成為商業利益集團的圈起工具,在此情形下,有什麼理由阻止星巴克到寺廟附近的商業區沾點人氣呢?緊盯著星巴克無疑是捨本逐末,與其瞄著星巴克不放,還不如將矛頭指向被人詬病的寺廟經濟,這才是關鍵。

侯金亮:不要十萬年薪也要去當環衛工

   11月26日,一度引起熱議的哈爾濱招聘事業編環衛工人,進行了面試資格的現場確認。在確認現場,很多考生都表示,自己就是被事業編制和這份工作的穩定性所吸引,其中一位28歲小夥捨棄10萬年薪要當環衛工。

  據稱這次公開招聘環衛工,457個招聘崗位引來11539個報名者,其中有29位碩士研究生學歷。有媒體發表評論稱:“哥考的不是環衛工,考的是事業編制”。有網友甚至將2014年國家公務員招考“報名熱”與編制一起熱議。

  顯然,環衛工與有編制的環衛工,並非一個概念。眾所周知,現在絕大部分一線的環衛工人,都是聘用的臨時工,他們工資微薄,乾的卻是最辛苦的工作。而且,還不穩定,各種苛刻的考核標準,或會讓他們隨時丟了飯碗。

  而有編制的環衛工,即使不是管理崗位,按現在的規則,工作的安排也會比沒有編制的好得多,當然,還有著不菲的工資,優厚的待遇,而最大的優勢,就是“穩定性”,換言之,就是“鐵飯碗”,既旱澇保收,又只進不出,一進入“編制”,幾乎就是“終身制”。

  因此,“體制外”的單位幾乎無法與之相比,比如儘管有10萬年薪,但且不說並不那麼好拿,而且還可能需要付出不可預測的風險成本,而未來的預期,更誰也說不準。當然,如此優勝劣汰的機制,在強化員工競爭和進取的意識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實現員工價值的平臺。也因此,真正有志於事業者,依然會選擇到“體制外”去追求自己的事業。

  反過來說,事業單位憑藉著“編制”,說白了不過是舊體制惰性的誘惑力而“炙手可熱”,但因為這種體制惰性,也必然成為養懶人的體制,因此,對此趨之若鶩的,不過是那些甘於守著編制過安穩日子的平庸者。而這也讓事業單位無論人員素質還是工作效率和質量的低下,陷於惡性迴圈之中。

  也因此,根據2011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我國事業單位將進行全面改革,傳統觀念中的事業單位“鐵飯碗”將被徹底打破。而現在“編制”仍有著那麼大的吸引力,正表明打破這隻“鐵飯碗”,必須加快步伐。

  實際上,現在不少地方開始進行的事業單位改革,已經讓“鐵飯碗”不再“鐵”,比如實行按需設崗、競聘上崗、按崗聘用、以崗定薪、合同管理,嚴格的考核機制和辭退制度,無疑加大了“飯碗風險”,而對於這樣的“飯碗”,如果還有人願意放棄10萬年薪來“端”,那麼,就不失為一件真正令人高興的事。


“不貪就是另類”敲響反腐警鐘

   過去兩年間,河南許昌東城區拆遷部門60餘人相繼被批捕、起訴,加上數人潛逃,東城徵地辦全軍覆沒。涉案人員以拆遷之名“團購”了當地拆遷事務,貪汙、受賄金額動輒數百上千萬元。涉案人員說,“進了這個圈子,不貪就成了另類,不貪就得受排擠,不想貪也得貪。”   貪腐數額巨大、涉案人員眾多較為罕見,難怪被戲稱為“組團 ...

拳頭與菜刀只能讓社會更暴戾

   在經歷了成都的“禁言風波”和北京被掌摑、扔菜刀之後,知名足球評論員、作家李承鵬在深圳中心書城籤售新書時,再次被罵漢奸。籤售現場,還一度引起了混亂。   某人說過,“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句被廣為流傳的話,本該成為人人所信奉的社會共識。而今卻是,我不同意你的觀點,我還要用菜刀和拳 ...

一分錢的價值

  重慶市慈善總會竟然收到了1分錢的捐款,這到底是惡作劇,還是對慈善總會誠信的一次試探?我們不得而知。   勿以善小而不為,小時候的兒歌中,還有一句“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手裡面”,而今,將一分錢捐給慈善總會,反倒被懷疑是“惡作劇”,工作人員竟還打電話調查。   慈善總會作為官辦慈善機構,理應起 ...

年青人與“犬儒主義”

     “犬儒化”的年青人   近日,某機構對全國5138名高校青年教師的問卷調查顯示,逾七成有政治參與意願,其中的九成多在網路熱點公共事件中更願扮演“看客”角色,知識分子濟世情懷中,摻雜了較多的“畏言”與“犬儒”心理。   過慣了世俗生活的人,對這項調查的結果並不感到意外,但著實讓人深省。現今的高校教師, ...

誰澆滅了農民工子女的理想?

  為了避免200多名孩子失學,航天工程師燕兆時辭職,成了一所瀕臨解散的打工子弟學校校長。他問五年級的孩子長大後的理想,他們的回答是“啤酒推銷員”、“保鏢”和“清潔工”。燕兆時說,他們和城市的孩子原本沒有不同,但是由於所處環境,他們不敢想。   毋庸置疑,清潔工、推銷員等這些職業,是社會所需要的,選擇這類職業 ...

怎能拿學生當“炮灰”

     不讓學生髮論文的李衛東教授   李衛東是南開大學教授,因為他阻止自己的博士生髮表論文,反抗教育體制,引起輿論的關注。李衛東一向對發表論文與學位掛鉤深表反感,他曾說:“需要改變的不是我,而是這個制度本身。”但他這麼做是以學生的前途為代價的。他的學生雖然畢業,卻無緣學位。   在我們的觀念中,一個人與體 ...

農民不是城市化的犧牲品

  博鰲亞洲論壇創始人之一的龍永圖說,進城農民特別是他們的子女已經不願意回到農村去種田,但他們留在城市中又不能得到平等的待遇,他們對這個社會的心態會成為“定時炸彈”,所以城鎮化寧可搞慢一些,也要解決這些問題。   在如火如荼的城鎮化程序中,農民工是一股不可替代的力量,他們是城鎮化的重要參與者,他們的汗水滴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