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笙舞樂是傈傈族文化的重要組成不分,是傈傈族最重要的傳統器樂形式,也是傈傈族大眾自娛自樂的舞蹈,“刮七七”則是該舞蹈的領舞樂器。隨著歷史的發展,傈傈族也改編創造出了許許多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傈僳族葫蘆笙舞樂,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傈僳族葫蘆笙舞樂的歷史淵源及特點。
歷史淵源及傳說
據對一些曲目的比較分析,認為葫蘆笙曲是傈僳族較傳統的原生態音樂。與苗族葫蘆笙曲比較,以《大蠻調》為例,苗族大量使用了半音,而傈僳族則全部是五音樂調(全音),至於古代黃管共鳴現象的發現怎麼樣影響了苗族和傈僳族,進而使各自的葫蘆笙音樂的以起源發展,我們不得而知。但很明顯,苗族(麗江範圍)葫蘆笙和傈僳族葫蘆笙的許多曲目的主旋律和基本樂句有許多地方是相似或一致的。
從葫蘆笙音樂發展的總體佈局上看,以迪慶州香格里拉縣和麗江市永、華、寧三縣以及玉龍縣在內的東部傈僳族主要擅長葫蘆笙的使用,而怒江等西部則擅長四弦“七本”。黎明和老君山地區處於中心地段,兩件主樂器都有較完全的存活和發展,而且葫蘆笙器樂已發展為成熟的音樂形式。
傳說葫蘆笙是傈僳族民間智多星“托拉哥然”的靈性凝聚而成。托拉哥然四處漂泊,見多識廣,頭腦靈活,喜歡猜謎語,出謎語與人鬥智取樂,也喜歡搞惡作劇捉弄別人,有時也耍點小聰明佔點小便宜,但從來不害人。
有一天,他來到一個村寨,走進一戶農家,只看見兩個小男孩在院子裡玩耍,便向他們寒暄,想向著家人蹭點飯吃,他已經三天三夜沒吃過一頓飽飯了。他問“你爸你媽去哪裡了?”大孩子說:“我爸沒有眼,去找眼了,我媽沒有杆,去找杆了。”他出過那麼多謎語,考倒了那麼多聰明人,但想半天不知這娃子說的什麼,非常羞愧,他左看右看,見房子旁邊有一個水塘,便又問倆小孩:“這水塘深不深哪?”小孩說:“雞進去只到胸脯,牛進去就看不到角。”托拉哥然又一次被難住了,他飢腸轆轆,但無計可施,無奈地坐在院子邊上。過了很久,小孩的父母相繼回來了。父親揹回一籃松明,母親揹回一籃芋頭花杆(傈僳族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托拉哥然恍然大悟,傈僳話中“眼睛”與“眼子”發音完全相同,松明子是用來點火照明的。所以說父親是去找“眼睛”,而不是去找什麼“眼睛”,而母親揹回的“杆杆”是傈僳族農戶最常見的蔬菜。自以為聰明機巧的托拉哥然懊惱不已,羞愧難當,他也不敢提吃飯的話頭,灰溜溜地離開了這家。
他越想越氣,在夕陽西下的時候,趁這家人不注意,在那個水塘旁邊的一叢空心竹裡自縊而死,他自縊前曾唸了咒語,說每當風吹過,竹叢裡便會發出奇妙是聲響。
果然,每逢微風吹過,竹叢裡妙音迭起,如泣如訴,如語如歌。後來那個農家男子所取竹管,按手指的長短變化把它們安裝在一個單瓢葫蘆上。一吹氣果然悅耳動聽。再後來,經過傈僳族樂舞師們不斷改進,仿效鳥鳴獸嘯演繹成曲,繁衍出浩浩“七十二調”葫蘆笙舞樂。
從這個較為簡約的傳說中,可以窺見傈僳族運用葫蘆笙吹奏舞樂由來已久的一個民間傳說的形成需要一個相應漫長的年代,老君山傈僳族聚居村寨葫蘆笙藝術很普及,是當地群眾自娛舞“刮七”的首選伴舞音樂。黎明傈僳族鄉的黎明、黎光、美樂堆美、金莊等村委會在內的片區,葫蘆笙音樂無從曲牌,保留存活程度奏樂能手數量看,還是從大眾參與的數量和原生態程度看,都是在老君山地區葫蘆笙藝術最集中,最發達的區域。笙舞和打跳是該地區原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特色
1、有相應的專用該樂器演奏的曲牌、曲系和雜曲、散曲、形成了獨立的器樂體系和型別。
2、音色獨特,有很強的聽覺穿透力和情緒感染力,旋律優美。樂調古樸、厚重。
3、葫蘆笙曲均為傈僳族大眾自娛舞“刮七”的伴奏樂,是這種舞蹈的首選器樂,節奏鮮明,鏗鏘有力富於煸情性,深受大眾喜愛,有深厚的群眾基礎。
4、有老、中、青、少各年齡段的傳承人,音樂存活較好,能保持原生態的沿革。
5、具有很顯明地方性,區域性和民族性。
千百年來葫蘆笙舞樂和葫蘆笙給傈傈族的人民帶來許多快樂,是傈傈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對傈傈族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葫蘆笙舞樂和葫蘆笙是傈傈族的原生態音樂,而葫蘆笙的製作歷史悠久,生產年代目前已無法考證了,葫蘆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下妙不可言的傈僳族葫蘆笙舞樂和葫蘆笙。
傈僳族葫蘆笙的由來
傳說,很早前有個傈僳族老漢,得了五子,結果五子全亡,老人悲痛欲絕,特地來砍紫竹,割來葫蘆,做成長短不一的象徵五個兒子的五管葫蘆笙,最長的一管象徵老大,依次推。以後,為懷念兒子,老人天天吹葫蘆笙來寄託自己的哀思。
傈僳族葫蘆笙的發音特點和原理簡述
葫蘆笙的吹奏要靠送氣和用有效手指(部分手指和手掌用來把持樂器)按動對應位置的奏音孔來實現,如果不用手指封閉這些孔,無論如何送氣都不會使葫蘆笙發出聲響,這種共振現象的運用是該種樂器的基本發音控制原理,為使旋律更婉轉,如遇到有顫音時,靠右拇指快速按動樂管背端來實現。
傈僳族葫蘆笙的特色
傈僳族葫蘆笙規則長短不一,最長的一般在一尺五左右,最短的約五、六寸。葫蘆笙有戴帽或不戴帽的之分。戴帽的音色飽滿、圓潤,不戴帽的音色清晰、明亮。戴帽不戴帽可根據吹奏者的興趣而定。此外,傈僳族葫蘆笙還有大小調之分。大調多為徵調音階,小調多為羽調音階。
傈僳族葫蘆笙曲調
傈僳族葫蘆笙曲調優美動聽,有為舞蹈伴奏的和獨奏的。曲調多為兩個聲部,第一聲部為旋律,第二聲部常為五度、八度和音。旋律聲部有的輕快活躍而富有生活表現力,有的旋律清晰而明亮,和音往往出現在弱拍而使拍子規律反之,這樣節奏就更為突出,聽起來明朗,特別便於穩健舞蹈節奏。
葫蘆笙的吹奏要靠送氣和用有效手指(部分手指和手掌用來把持樂器)按動對應位置的奏音孔來實現,如果不用手指封閉這些孔,無論如何送氣都不會使葫蘆笙發出聲響,這種共振現象的運用是該種樂器的基本發音控制原理,為使旋律更婉轉,如遇到有顫音時,靠右拇指快速按動樂管背端來實現。
千百年來,傈僳族葫蘆笙舞樂和嘎且且撒勒舞一樣,已成為他們民族中男婚女嫁活動和傳統節日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這充分展示了傈僳人熱愛生活的態度以及他們慶豐收、慶傳統節日時的喜悅。
曲目類別簡介
葫蘆笙曲可按定調方式分為以簡譜“5”為主調的“意白”曲系和以“6”為主調的“意賊”曲系。
吹奏“意白”曲系要開啟定調孔,五管笙共有5、6、1、2、3、5六音,七管笙依次遞增6、1兩音;吹奏“意賊”曲系要封閉定調孔,五管笙共有5、6、1、2、3、5、6七音,七管笙遞增1、2兩音。
葫蘆笙樂曲都是該地大家自娛舞“刮七”的領舞音樂,按照舞蹈的步法去理解,其樂句結構有4/4、3/4、2/4、6/4等種類型,各種樂句結構在具體運用時要相互穿插使用,所有2/4笙曲都要結合當時舞蹈的步伐分類來吹奏,比如:“刮遲”類有4/4和3/4相連運用的,有4/4和2/4相連運用的;“刮延”類有4/4和3/4、4/4和2/4、4/4和6/4分別相連或混合使用的。
現存的曲牌名稱及大概音樂內容
1、《大蠻調》(《時同刮延》),是樂句變化最豐富、樂段最長的曲牌曲,旋律優美,吹奏難度相對高。
2、《念雜四微遲》表現鳥鳴花香的情趣。
3、《念雜已皆多》,表現烏鴉喝水時俯首和昂頭之間的情狀。
4、《趕街調》,表現鄉間趕集時人群熱鬧喧譁的情景。
5、《延遲調》,表現傈僳族婦女紡麻織布的勞作情景。
6、《臘個臘色》,表現傈僳族獵人獵虎殺狼的情懷。雜曲都是沒有固定的散句,散段的聯奏,只要樂句結構適合當時舞步就可以聯奏領舞。
現狀隊伍和主要骨幹代表人物簡介
老群山地區葫蘆笙舞樂藝術的原生態存活還相當普遍,黎明傈僳族鄉的發展形勢尤其良好,是鄉內各種規格的節慶、會議、接待等重大活動以及民間喜慶,喪葬、聚會等家庭、家族主題活動的夜間歌舞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文娛形式。鄉內黎明、黎光、美樂、堆美、金莊五個村委會範圍內都有組織篝火打跳的民間傳統習俗,所以葫蘆笙曲的民間運用率最高,所有上述村委會都有民間奏笙領舞藝人隊伍,其中黎明村委會的藝人最多、最活躍。
黎明村委會有18人較成熟的奏笙藝人,其中王麗別村(蘆笙村)有六個藝人;黎光村委會有6人,美樂村委會有11人,堆美村委會有4人,金社村委會有2人,其他村委會共有4人。全鄉共有48人骨幹藝人能到位地吹奏葫蘆笙並領舞。
在眾多的骨幹藝人中,蘆笙村的丁樹才被新聞媒體稱為“葫蘆笙王”,是全鄉元老級的重要代表人物,精通樂器製作(含琴、笙)和全部主要傳統樂器的演奏,熟悉現存的所有曲牌,其影響遍及全鄉,授藝人數多達十餘人,德高望重,但年事已高(81)歲,體弱多病,不能夠正常從事他熱愛了一生的葫蘆笙藝術。丁樹才培養起來的王永剛、丁國仁、丁學科、徐麗剛等衣缽傳人深得真傳,新一代蘆笙村藝人正在全面發展。
其中王永剛是丁樹才的外孫,已全面繼承了丁樹才的樂器製作和演奏技藝,且有自己的發展,他的文藝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奏笙更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並且在演唱傈僳族傳統民歌和山歌雜調方面已經具備了很全面的聲樂能力,成長為最受歡迎的民族民問藝人。阿石才是黎明鄉培養同來的傈僳族著名藝人和歌手,1999年至2003年在鄉文化站當臨時工站員,2003年底應麗江東巴谷原生態民族風情園之聘,他的從藝是專業性的,民間影響廣泛,先後出版發行了錄音盒帶《阿石才葫蘆笙舞曲選萃》和VCD光碟《黎明傈僳族歌舞打跳》一、二集。在新聞媒體上,阿石才的專題或綜合報道很多,省級以下的電視臺經常性地有他的相關報道,從2000年到2006年。先後在中央電視臺3、7、12、頻道播出了他的專題報道,先後於2005年和2006年受越南、緬甸、泰國傈僳族界邀請前往三國演出。阿石才為傈僳族文化的宣傳和交流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突出的貢獻。
對葫蘆笙舞樂的綜合評價
1、黎明鄉傈僳族是老君山地區傈僳族傳統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美樂河流域和鎮蘭河流域是鄉內傈僳族的主要聚居區,這裡風光神美,山川絕秀,孕育和繁衍了具有顯著地方色彩和濃郁民族氣息的豐富傈僳族文化。以葫蘆笙舞樂為代表的傈僳族器樂曲是該區域原生態文化寶庫中最有文化價值的珍貴遺產。
2、葫蘆笙舞樂有完整的曲系,曲目類別和豐富的雜曲、散段、在悠久的發展過程中得以較全面的傳承,保持了很高的原生態風貌,音樂形式具有古樸厚著的原始音樂特點。旋律優美,節奏鮮明,情調歡快積極,能充分地體現傈僳族樂觀豁達、淳樸寬厚的民族性精神風貌。
3、這種舞樂存活興盛於著名的老群山景區黎明丹霞勝境,是與卓越的自然景觀相輝映的眾多人文景觀中最絢麗的閃光點,是葫蘆笙和與之並存的四絃琴“七本”二絃琴“吉自”以及民間流行不衰的系列聲樂使這片天地充滿靈氣和永不磨滅的文化魅力,使這裡成為世人眼中“天人合一,靜謐詳和”的世外桃源,人間仙域。
4、葫蘆笙舞樂是真正傳統的藝術形式,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有相當數量和質量的各種年齡段的傳承人,隊伍強大、發展良好,因此,這種舞樂沒有嚴重的瀕危現象,但是必須加以切實保護,因為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傳承過程中的原生態程度不斷受到一些外來因素干擾,部分曲牌演奏後繼無人,而新一代傳承人多數習慣於雜曲,散段的聯奏,長此下去,舞樂特質和地方特色會被削弱和逐步喪失。
5、葫蘆笙舞樂產生了較廣泛的社會影響,被世人稱為沒有汙染的天籟之音,不僅本土群眾非常喜愛,而且外鄉外地外省乃至許多國際友人也表示了由衷的讚賞,在葫蘆笙藝術的對外傳播過程中產生了為此付出不懈努力的代表人物,成為有分量的文化名人。
6、由於葫蘆笙舞樂的傑出內在價值,面對旅遊開發中文化供求關係的相應增強,意味著對它的開發利用,認為有開發利用的可行性,但一定要注意對其內在特質原生態的保護,特別要對相關藝人給予切合實際的關懷和愛護,在開發過程中不宜進行不恰當的虛假,變質的外包裝。
保護措施和規劃
1、已經整理出版發行了相關錄音盒帶和VCD光碟兩套,把骨幹隊伍造冊登記,主要骨幹已建立相應文字檔案,努力為代表人物申報省級文化傳承人稱號。
2、相關的保護規劃。
1、希臘神話源於古老的愛琴文明。他們是西洋文明的始祖,具有卓越的天性和不凡的想像力。在那原始時代,他們對自然現象,對人的生死,都感到神秘和難解,於是他們不斷地幻想、不斷地沉思。在他們想像中,宇宙萬物都擁有生命,然而在多利亞人入侵愛琴文明後,他們不得不向外尋拓生活空間。這時候他們崇拜英雄豪傑,因而產生了許多人神交織的民族英雄故事。
2、對神的崇拜和祭祀,是古希臘人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古希臘的統治者都聲稱自己是宙斯或別的神的子孫,神廟遍佈希臘。每年的1月末祭祀雅典娜,秋季則祭祀酒神狄俄倪索斯,每4年對宙斯有一次祭祀。自前776年開始,在對宙斯的祭典上所舉行的體育競賽,成為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起源。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由於地域與人文的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及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人文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與延續經久不衰。而藏族文化主要的表現也是藏族節日,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藏族的節日,習俗及歷史淵源。
一、藏族民俗節日
1、藏曆年
藏曆年的確定,是與藏曆的使用有密切的關係的,藏曆 ...
達斡爾人民能歌善舞,在他們的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創造出具有獨特的達翰爾族文化個性的音樂。在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文化中,“扎恩達勒”就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是最能反映達斡爾族文化的一個部分。
達斡爾族的民間歌曲體裁可劃分為歌曲“扎恩達勒”、民間歌舞“哈庫麥”、薩滿歌曲“雅德根伊若”和說唱音樂“烏春”四種形 ...
煙盒舞是彝族最具特色的一個舞蹈,以獨特的舞蹈語彙展現了彝族的歷史觀、道德觀以及思維方式,是盛開在民族藝術中的一朵奇葩,煙盒舞在廣闊空間裡放射出耀眼的藝術光彩,讓更多在不同區域的人們,領略其煙盒舞的藝術魅力。
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彝族文化的角度去看看煙盒舞吧!
煙盒舞的歷史溯源
“煙盒舞”是 ...
徽菜是中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徽菜的影響極其廣泛,徽菜的形成、發展與徽商的興起、發跡有著密切的關係,徽菜又有徽幫、安徽風味之稱。徽菜文化對中國的飲食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讓我們來了解下八大菜系之徽菜的飲食文化及歷史淵源。
徽菜是指徽州菜,它起源於黃山麓下的歙縣(古徽州)。後來,由於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鎮成為 ...
苗鄉俗語說:“錦雞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銀飾。”當你在苗鄉行走,無論是在人頭攢動的集市,或是在石板鋪路的村巷、山道,都會有三三兩兩的苗家阿雅(婦女)、黛帕(少女)穿著由花邊和銀飾鑲成的民族盛裝映入你的眼簾,尤其是那滿身銀光閃閃、環佩叮噹的銀飾,一定會令你的眼睛為之一亮。
苗族來源於黃帝時的“九黎”, ...
綿陽曆史悠久,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涪縣以來已歷2100多年,以後曾名涪城、巴西、左綿、綿州等。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綿州為直屬州,進一步確立了綿陽的地區性行政中心內的地位。綿陽開始稱“綿”,始於1400年前的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因城北二里處有綿山而更名為“綿州”。1985年 ...
在遙遠的古代,人們還不知道怎樣去安葬死人。人死後就把屍體放在山上。那時候,野獸很多,經常跑來吃屍體,人們看見野獸來吃屍體,就去趕野獸,但怎麼趕也趕不走。人們想了很多辦法,還是無法趕走野獸,後來,人們發現竹筒可以吹響,就想出了一個辦法:砍下竹子,挖出音孔,做成立簫來吹,野獸聽到立簫的聲音,就嚇得逃走了。雖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