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其此之謂乎的其的意思

學學半其此之謂乎什麼意思

  學學半,其此之謂乎:教導別人佔自己學習的一半。原句: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譯文: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餚,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習後就知道不足,教導人後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這樣以後才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這樣以後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相互促進的。《兌命》上說:“教導別人佔自己學習的一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啊。

其此之謂乎什麼意思

  其此之謂乎?疑問句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是其謂此乎。

  其:代詞。它,指學學半這個說法。謂:說的。此:這個。其謂此:學學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再回到原來的疑問句。其此之謂乎?:難道它說的不是這個意思嗎?

  翻譯時可以意譯為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也承前省略其。因為前文已經引用了學學半,翻譯時可以不譯。此句出自雖有嘉餚。

其此之謂乎的其的意思

  1、其此之謂乎的其的意思是:大概,那樣。

  2、《雖有嘉餚》

  【作者】戴聖(相傳)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3、譯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嚐,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後才能勉勵自己。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尚書·兌命》裡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與什麼意思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的意思是:“‘要像對待骨頭、象牙、玉器、石頭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出自《論語·學而》。   2、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 ...

與什麼意思

  解釋:大概講的是這個意思吧。   其:語氣副詞,表示推測,“大概”的意思。   斯:代詞,指代子貢和他的老師孔子互相商量討論問題的情況,也就是“切磋琢磨”。   之:結構助詞,用在動詞“謂”和前置的代詞賓語“斯”之間,只有語法作用,沒有實際意義。   謂:說,說的。   與:同“歟”,語氣詞,在這裡有輕微 ...

本心的指什麼

  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之指的是他人,本心指的是天性,天良,人的本性,本來的思想,全句的意思是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出自先秦孟子及其弟子的《魚我所欲也》。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論為依據,對人的生死觀進行深入討論的一篇代表作。他從人應如何對待自己的慾望入手,在生與死、利與義、守義與失義等方面,層層深入、正反 ...

本心的指什麼

  此之謂失其本心的此,直接翻譯可翻譯成這的意思,具體在文中指的是前文中所提到的:“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此的現代釋義:   1、這,這個,與“彼”相對;   2、這裡。   相關組詞:從此、因此、彼此、此時、 ...

時是什麼意思

  教育工作必須及時進行,如果失之過早,就不適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和需要。如果失之過遲,則學生的要求可能已經消失,也不容易使他們接受。出自《學記》。   學記:《學記》是中國古代一篇教育論文,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一般認為是戰國 ...

與是什麼句式

  賓語前置句。其斯之謂與中,之:用於賓語前置句復代指賓語。其:豈也。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斯:這,這個,這裡。謂:告也,言也。與:和;同。這句話出自:《虞師晉師滅夏陽》。   原文選段宮之奇諫曰:“晉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幣重,必不便於虞。”虞公弗聽,遂受其幣,而借之道。宮之奇又諫曰:“ ...

身還道是什麼意思

  以其人之身還其人之道意思是使用別人的辦法來對待那個人自己。出自宋·朱熹《中庸集註》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所以君子對人的懲治,就是用那個人的辦法,反過來懲治那個人本身。   偶爾的一次有心無心傷害,可以以德報怨,選擇忍耐。可如果傷害在預見內是持續不斷的,那就要反擊了,而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