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冬至祭典和消寒會

冬至祭典和消寒會

  冬至,即“冬月長至”的意思。從這天開始,白天漸漸地長了。

  在古代歲時中,冬至被當作重大節日,有“冬至大於年”的說法。

  冬至這一天,皇帝要親自舉行郊祭(即祭天),百官要進表朝賀,所有禮儀一如年禧。

  清代,旗人為消災祈福也要在冬至日祭天並祭祖。

  是日拂曉,主人將犧牲品大豬一口綁於當院,由屠宰的師傅掌刀宰殺,一刀畢命方為“吉祥”,然後不加任何調料,將整塊豬肉在大鍋裡煮,謂之“白肉”。

  各家祭天規模不一,一般只是姑表近親來賀,盛大的才是任人來賀。由於賀客多騎馬而來,祭時要將所有馬鞭捆在一起,多者足有小吊桶般粗。賀客不論與主人相識與否,亦不用送禮,只須“道喜”就可參加祭典並分享“神餘”,即撤下來的白肉。

  祭天時,在矮桌上設“天地神碼”或牌位,用樺木大漆盤盛白肉為供,主人焚香上表,來賀者一一叩首隨禮。然後再祭“祖宗杆子”,其杆設於院中,高達10米。杆頂製成葫蘆形,稍下有一斗拱,謂之“刁斗”,鬥下懸一旗。祭後,將豬腸、豬尿泡等下水均扔在刁斗上,自會有鳥來啄食。

  祭罷,主人與賀客一起席地而坐,共享神餘。肉不能放在磁碗裡,而只能放在大紅朱漆的肉槽子裡,肉是整方的,並未切削成片,須要客人自己動手切削,再以樺木筷箸夾在小樺木碗裡。

  主人不預備任何調料,客人們就取出事前準備好的“油紙”(以極純淨的醬油提煉成的薄膜),假作擦試刀碗,經熱湯一噱立刻化為精品醬油,與湯汁混在一起。這是滿族人在關外形成的習俗,據說皇帝請群臣吃白肉時也是這種吃法。

  南人在京宦遊者,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聚飲。燕俗則不重冬祭,但冬至“進九”之後,文人雅士每逢“九”日都有不同規模的雅聚,謂之“消寒會”,其與會人數必取“明九”與“暗九”(如十八、二十七等)之數。文人們坐爐旁吟詩作畫,以為娛樂。其詩詞字畫亦必應“九”之典,如以唐詩即席書畫,則取白居易《問劉十九》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畫12人於雪窗前對酌,童子地下扇火溫酒,這樣,恰與消寒雅聚的意境貼切。

  飲酒時,亦必以“九”或與“九”相關之事物為酒令。最後則以九盤九碗或“花九件”的便席為餐。此亦當年一大樂事。

冬至祭典與消寒會

  冬至,即“冬月長至”的意思。從這天開始,白天漸漸地長了。

  在古代歲時中,冬至被當作重大節日,有“冬至大於年”的說法。

  冬至這一天,皇帝要親自舉行郊祭(即祭天),百官要進表朝賀,所有禮儀一如年禧。

  清代,旗人為消災祈福也要在冬至日祭天並祭祖。

  是日拂曉,主人將犧牲品大豬一口綁於當院,由屠宰的師傅掌刀宰殺,一刀畢命方為“吉祥”,然後不加任何調料,將整塊豬肉在大鍋裡煮,謂之“白肉”

  各家祭天規模不一,一般只是姑表近親來賀,盛大的才是任人來賀。由於賀客多騎馬而來,祭時要將所有馬鞭捆在一起,多者足有小吊桶般粗。賀客不論與主人相識與否,亦不用送禮,

  只須“道喜”就可參加祭典並分享“神餘”,即撤下來的白肉。

  祭天時,在矮桌上設“天地神碼”或牌位,用樺木大漆盤盛白肉為供,主人焚香上表,來賀者一一叩首隨禮。然後再祭“祖宗杆子”,其杆設於院中,高達10米。杆頂製成葫蘆形,稍下

  有一斗拱,謂之“刁斗”,鬥下懸一旗。祭後,將豬腸、豬尿泡等下水均扔在刁斗上,自會有鳥來啄食。

  祭罷,主人與賀客一起席地而坐,共享神餘。肉不能放在磁碗裡,而只能放在大紅朱漆的肉槽子裡,肉是整方的,並未切削成片,須要客人自己動手切削,再以樺木筷箸夾在小樺木碗裡

  。

  主人不預備任何調料,客人們就取出事前準備好的“油紙”(以極純淨的醬油提煉成的薄膜),假作擦試刀碗,經熱湯一噱立刻化為精品醬油,與湯汁混在一起。這是滿族人在關外形成

  的習俗,據說皇帝請群臣吃白肉時也是這種吃法。

  南人在京宦遊者,亦有設筵祭祀祖先的,同時也邀請同僚或摯友在一起聚餐、聚飲。燕俗則不重冬祭,但冬至“進九”之後,文人雅士每逢“九”日都有不同規模的雅聚,謂之“消寒會

  ”,其與會人數必取“明九”與“暗九”(如十八、二十七等)之數。文人們坐爐旁吟詩作畫,以為娛樂。其詩詞字畫亦必應“九”之典,如以唐詩即席書畫,則取白居易《問劉十九》詩“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畫12人於雪窗前對酌,童子地下扇火溫酒,這樣,恰與消寒雅聚的意境貼切。

  飲酒時,亦必以“九”或與“九”相關之事物為酒令。最後則以九盤九碗或“花

冬至後的“消寒節”

  冬至被古人視為重大節慶,這一天皇帝要親自舉行郊祭,百官要上朝進賀,在民間則有祭祀祖先、神明的習俗,所以有"冬至大如年"的俗諺。而且冬至後,還有"消寒會".

  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冬至是陰消陽長轉化的關鍵節氣。冬至入九,數足九九,則春風送暖,寒意全消,所以俗話有"九九消寒"的說法。而為了度過漫漫嚴冬,古人想出了各種娛樂來進行九九消寒。如冬至後,一些文人雅士邀集親友,大家輪流出錢飲酒作樂,以消磨冬日,這種宴會叫做"消寒會".

  消寒會始於唐末,又叫"暖冬會",古籍也有記載。據五代王人裕撰《開元天寶遺事·掃雪迎賓》上所記,唐朝時,長安有個大富翁,每當下雪天氣寒冷時,他會叫僕人在自家的街道口,在雪地上掃出一條小路,自己親自站在路口前,拱手行禮迎接賓客,為客人準備菜餚宴飲尋樂,稱為"暖寒之會".

  此外還有"九九消寒圖",分梅花消寒圖、圓圈消寒圖、文字消寒圖三種。古人為了計算這段日子,想出了製圖計日的方法,用畫梅、畫圓圈或填影格字等形式來記載,又簡稱為"九九圖".

  "九九消寒圖",大多是一株八十一瓣的梅花,或有八十一個小圈的九叢圓圈,從冬至日起,逐日塗滿一瓣或一個小圈,並做記號標示陰晴雨雪,至第八十一日,冬盡春來。《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消寒圖乃九格八十一圈。自冬至起,日塗一圈,上陰下晴,左風右雨,雪當中。"

  《帝京景物略》還記載了有趣的"九九歌":"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鹽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呬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蟲虼蚤出。"

  除此之外,古人還畫"九九消寒表",九行八十一格,自冬至起,日塗一格,格滿寒消,相傳並有明朝功臣劉伯溫所傳口訣:"上陰下晴雪中心,左風右雨兩分清,九九八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耕作勤。"

  還有一種深受文人雅士所喜愛的"九九迎春聯".上下聯各九個字,每字都是九畫,一樣都是雙鉤空心字,從冬至日起,按日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全聯填完,則嚴冬已去,春暖花開。如"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故城秋荒屏欄樹枯榮,院春幽挾巷草垂茵".


冬至起九是什麼意思 九九待春來

  當我們閱讀歌謠或者詩篇時,透過字裡行間,都能與古人拉進距離,去了解當時的環境,尤其會注意裡面的氣候,也會感同身受,因為夏季和冬季是讓人體會較深的季節,本篇就來說說到了最寒冷的時候,大家是透過什麼習俗才度過的。   冬至起九的含義   其實就是指要開始數九的意思,因為古代的禦寒條件比較落後,大家就盼望著數日 ...

84毒液中毒嗎

  醋和84消毒液不會中毒   醋中含有醋酸,即乙酸。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鹽,是一種不穩定的弱酸鹽,在加入鹼或酸的情況下會使其分解,使84的消毒液的有效成分降低。雖然醋也可以用來消毒殺菌但是最好還是不要將醋加入到巴斯中。 ...

冬至的詩歌冬至詩詞

  與冬至有著密切關係的是在北京流傳了幾百年的《九九歌》。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 ...

豐年起源五年

  高山族節日又稱收穫節或豐收節。每年秋後擇日舉行,時間一般為三至五天。過節期間還舉行盛大的歌舞集會,以拉手舞最為流行。舞時參加人數不限,少者三五人十幾人,多至數十人或數百人,形式活潑多樣,唱詞有歌頌祖先讚美英雄的,有慶賀豐收、歌唱團結的,也有見景生情的即興填詞。臺灣高山族同胞當豐收季節都會舉行豐年祭,這首樂 ...

湄洲祖廟

  媽祖,是我國古代至高無上的海神。按照古禮,凡能御大災、捍大患和有功大於國家者宜得禮。所以,自南宋以來,歷代帝王不僅對媽祖頻頻褒封,還由朝廷頒佈諭祭。元代,曾三次派朝臣代表皇帝到湄洲致祭。明永樂則在南京 媽祖祭典舉行御祭,由太常寺卿主持,並配備樂舞。清康熙統一臺灣後,又屢次派朝臣詣湄洲致祭。清雍正復詔普天下 ...

天水民俗:女媧

  《補本紀·三皇本紀》雲:“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日希女”。《說文》十二說:“女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女媧,亦稱媧皇、女皇、陰帝、神媒,風姓,與伏羲同母,史書記載女媧的主要事蹟有補天立極、摶土造人、化生孕育人類、制笙簧,幫助伏羲氏正姓氏、通媒妁,是華夏古代人類和古代文明的偉 ...

“炎帝陵”官方祭祀

  官方祭祀稱之公祭或告祭,最早有記載的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動在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詔命“建廟陵前,肖像而祀,隨之遣官詣致祭”,並“在三歲一舉,率以為常”。此後,元、明、清各代對炎帝陵祭祀從未間斷。   有史記載,明代15次,清代達38次。歷朝歷代炎帝陵祭祀的名目繁多,以告即位為主,此外還有告禳災除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