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的文化習俗都各有特色。就說婚俗吧,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婚俗文化。我們挑一個很具特色的少數民族來說吧。布依族的年輕人是在新春佳節的時候,採用“唱花歌”的形式來尋找自己的伴侶,“唱花歌”分為晚上和白天,分別在不同的地方,想知道更多嗎,那麼,和小編一起看看古樸典雅的布依族婚俗文化吧。
浪哨
布依族青年男女到了十六、七歲,就已經熟練收拾打扮並學會了初次見面的山歌,學會了吹口哨、吹木葉,開始懂得與異性接觸、交誼,他們相識之初,一般都要選擇環境幽靜的地方,如在大樹下、路邊、草坪、河邊等地方,男女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各為一方,相距一定距離互相觀察,小夥子一旦中意了某個姑娘,先是吹口哨或吹木葉讓對方留住。這時姑娘們會停走或原地坐下,小夥子當即會唱出山歌來試探女方。若女方有意,就還歌,互相對答。
姑娘喜歡小夥子後,“客歌”(問路歌)可進一步深入至“花園歌”(情歌)。透過對歌,雙方認識,若彼此印象好,下一次見面就互相打呼問候,經過一定時間的接觸,雙方產生了感情,就相約下次會面的時間、地點(一般為趕場天)。
問親
分兩種情況,一是經過“浪哨”認識的男女,由男方詢訪姑娘的生辰八字,若八字可符,就請人做媒到女方家,因為青年男女有約在先,所以女方家會很快同意,二是青年男女沒有交往或素不相識的一種,一般是男方父母看中了姑娘,並徵得到兒子的同意就進一步瞭解女方的為人,如是否勤勞等,經過了解,若有其它方面可以生辰八字相符,則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布依族問親一般要三回五轉。這與布依族古老的習俗“一鋤挖不成窩,一刀削不成筷……。問親要多來”有關。
認親
問親事情已妥,男方家就尋找一個恰當的機會到女方家認親。去的人員人中年婦女七、八人,帶去的禮品是糖、酒之類,其數量多少視女方家族戶數而定,要求每一戶一封糖、一瓶酒,女方家則殺雞盛情招待,族中第戶也派代表來陪客人,同桌吃飯,雙方認識之後,彼此呼稱親家,晚上唱“親家歌”。透過認親,男女雙方家族便結成了親家。日後若有紅白喜事,就彼此走轉,互相幫忙。
您可能還會喜歡:
維吾爾族諾魯孜節新的一天
曆法是什麼,回族在曆法方面的成就
回族的民間工藝美術習俗
土家族中特色文化:儺願戲
布依族是一個極具民族特色的一個傳統民族,布依族的婚俗也與眾不同,在布依族的婚俗文化主要體現在接親、發親、拜堂、坐家等四個部分組成的。布依族的婚俗也當屬貞豐的布依族風情。那麼,大家對於布依族的婚俗文化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隨著小編從民族文化當中來尋找答案吧!
布依族婚俗中的接親
男方家準備五馬三轎,豬肉(一方一肘),糯米粑6挑、米酒6擔(表示六六大順之意)。大小開合12封,糖果、點心若干。接親隊伍數十人,在嗩吶聲聲、敲鑼打鼓的一片歡聲笑語中,在兩個押禮先生的帶領下,形成浩浩蕩蕩接親隊伍前往女方家接親。女方家數十名青年男女用竹杆將迎親隊伍攔於進女方家的路口,雙方對歌、敬酒,男方家唱贏、拋攔路粑,女方家才撤杆放行。到了女方家堂屋後,兩個押禮先生將男方家所帶接親禮物(紅糖、米酒、糯米粑、禮金等)點交給女方家。此後,女方家親友雖然同意收禮了,但仍遲遲不擺酒席招待接親客人,必須要等到新娘方將要去送親的能說會道的女青年代表們與新郎方來接親的語言豐富的男代表們“討價還價”談妥,接受了男方給的“青年錢”後,才允許開始擺酒席招待接親客人。接親的客人要在女方家住一夜。這一夜,女方家的女青年們吃過晚飯後,互相邀約來與接親的男青年們對唱山歌,直到天亮要發親前。
布依族婚俗中的發親
第二天早晨,女方家準備幾桌酒席,組織數十人送親隊伍準備送親。時晨將要到時,押禮先生走到女方家堂屋,面向高堂,兩手作揖並高聲請:“堂前有請,請親爹親媽發親!”。發親時,女方家先在堂屋將女方的年庚八字開給接親的押禮先生,之後,女方家德高望重的長輩在堂屋前舉行發親儀式。新娘在一女長老的牽引下,從母親的房間出來到堂屋的香火面前拜禮,表示辭別祖人和父母的意思。之後,在新娘哭嫁離開堂屋時,面朝大門,腳踩篩子,並手拿一把筷子,當跨出大門門坎的同時,將手中握著的一把筷子往後甩丟在堂屋裡,並不得往後探望,此刻,新娘家親哥哥或親弟弟立刻迎上前來將新娘背到大門口上轎,接親抬轎的人抬起新娘往男方家行進。
布依族婚俗中的拜堂
將新娘接到男方家後,由男方一長輩在男方家堂屋舉行拜堂儀式。儀式為:由一男長老用紮成花的綵綢系在新郎手上,邊系邊祝福說:“一匹喜紅長又長,外家買來掛新郎,左纏三轉生貴子,右纏三轉狀元郎”。之後,一拜天地(對著男方主人香火拜)、二拜高堂(對著男方父母拜)、夫妻對拜(新郎新娘對拜)、進入洞房(由伴娘牽引進入新房間,新郎不入)儀式。之後,就在堂屋內外,擺起酒席宴待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
布依族婚俗中的坐家
按照風俗習慣,新娘要在孃家住3—5年。在此期間,男方家或是農忙時節、或有什麼大屋小事時,由新郎的母親或妹妹接新娘來幫忙。在男方家期間,新郎新娘同吃同住,每次農忙活路、大屋小事結束後,新娘就返回孃家。就這樣迴圈往復幾年,一直到女方懷上小孩後,女方感到在孃家已不好意思,才正式到男方家“坐家”。在此期間,男方、女方還可與其他(她)的姑娘、小夥們或山野裡、或山腳下、或竹林中、或田坎邊“自由自在”地“浪哨”(談戀愛的意思)。
布依族婚俗是布依族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布依族人們代代相傳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充斥著人們對兩位新人的祝福,希望在他們以後的日子裡能夠幸福安康。
貴州鎮寧扁擔山一帶的布依族婦女婚後只在夫家住兩三天,不與丈夫同居就回孃家了。這種習俗稱“不落夫家”。須過一二年甚至二三年以後經過戴“假殼”後,再開始坐夫家。
“假殼”是一種形似簸箕的女帽,以竹殼為架,用青布包扎製成。一般是婚後兩三年的婦女才戴這種帽子,並須經過一場鬥爭。每年的八九月或次年的四月間,男家的母親、嫂嫂或親戚中的兩個女子,攜帶一隻雞一頂“假殼”帽,悄悄地溜到新娘家裡,躲藏起來,乘新娘不備,突然把新娘摟住,強解其發,給戴上“假殼”,如沒有解開其發,須改日重戴。新娘被戴上“假殼”以後的兩三天內,坐在家裡,閉門不出,還要痛哭一場,叫做“哭假殼”。新娘被戴上“假殼”便意味著在孃家生活的結束,到夫家過正常的夫妻生活。
布依族的“浪哨”擇偶與拋“棕”傳情
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浪哨時要互甩糠包,包上綴有多條繡花穗須,拋甩時猶如彩蝶漫天飛舞,十分好看。
按照鎮寧一帶的布依族舊俗,兒女還在揹帶上時,父母已經為他(她)們談婚論嫁了。父母們經過“相親”和訂婚儀式,等到孩子有五、六歲大,就要舉行婚禮, ...
滿族的婚俗文化屬於制度文化的範疇,也稱之為隱形文化,介於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間,是物質文化的反映形式和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態,在文化體系中具有相對穩定性。滿族傳統的制度文化隨著“五化”社會的發展,與以往的滿族傳統社會不同,而滿族傳統婚姻觀念也隨之有了變化。
滿族自皇太極當政之日起,就嚴禁家族內婚,嚴禁童婚 ...
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建國前,婚姻的締結幾乎全由父母包辦,很少有婚姻自由。由於包辦婚姻導致早婚習俗,往往訂婚較早,有些在幼兒時就訂下婚約,俗稱“揹帶親”。大多在十三四至十七八歲,也有十一二歲就舉行結婚禮儀。因年齡太小,一般由族中伴娘相陪到男家拜祖後,住兩三天即返回孃家。酒期由伴娘陪著同吃同住。婚後 ...
1、苗族青年男女戀愛,最重情義,彼此有了較深的瞭解後,才可贈物為憑。並有定婚、過禮、結婚、回門等程式。請媒說親,叫“討口風”,到女家央求次數越多越好,叫做“親要多多求為貴”,吃了“放心酒”,才算正式定婚,再選擇吉日向女家送禮,叫“送親酒”。聚親時,隊伍到女家要行“開門禮”,賽放鞭炮。吃罷飯後,再寅、卯時刻 ...
1、整個餐廳裝飾古樸典雅,獨具東方文化特色。
2、客房裝飾古樸典雅,並配有各種現代化的設施裝置。
3、桃園中餐廳,雕欄彩屏、古樸典雅。
4、一層大堂古樸典雅,綠樹掩映,置身其中令人心曠神怡。
5、飯店以中國古代庭院式風格建造,外觀古樸典雅,店內寬敞別緻。
6、鐘樓相一致,為典型的仿唐宮 ...
布依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隨著一代一代的發展布依族有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而且布依族在飲食方面也有著自己獨特的習慣。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布依族文化吧!
糯食文化:
布依族作為農耕民族,尤其偏好糯米食品,有無糯不過節,無糯不成禮之說,並常將其當成改善生活或調劑口味的 ...
俗話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體現了我們傳統的婚俗。中國是個傳統的民族,婚姻是人生中的頭等大事,人們對待婚禮絕對不會馬虎。從古至今流傳下來了許多婚姻習俗。那麼離娘肉是什麼,下面一起來民族文化裡看看。
離娘肉是中國結婚民俗中的一種禮物。就是在娶親時或者娶親的前一天,男方要準備幾斤豬肉給女方送去,有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