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古老的山西民間戲曲藝術:蒲劇

古老的山西民間戲曲藝術:蒲劇

  在山西的四大戲曲文化中,蒲劇佔了一席之地。蒲劇也是山西文化中最古老的一種,它的歷史悠久,蒲劇的臉譜是全國有名的,它的流星地一般在山西南部。你對於山西的蒲劇瞭解多少呢?下面的山西文化為您帶來更多的蒲劇資訊,一起來看看吧。

  蒲劇又稱蒲州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戲曲藝術。因興于山西晉南古蒲州(今山西運城永濟)一帶而得名。蒲劇在清代乾隆時期外省稱“亂彈”、“晉腔”、“山陝梆子腔”等;嘉慶、道光以後,又稱“山西梆子”;陝西稱:東路戲,山西省北、中部稱“南路戲”;晉南當地則習慣稱“大戲”或“亂彈”。

  蒲劇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山西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流行於山西南部各縣和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蒲州地處黃河中游,其大慶關渡口毗連山西、陝西,最古代南方絲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業興隆,經濟文化繁榮,為戲曲的發展、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金元時期,這裡金院本、元雜劇的演出極為盛行;明清以來,又是梆子、亂彈活動的重要基地,故素有“戲曲之鄉”之稱。

  臨汾地區有許多古代戲劇活動遺蹟,例如臨汾市的魏村元代牛王廟戲臺、東羊戲臺和王曲元代戲臺等,造型逼真,表情豐富,再現了我國古代的戲劇藝術。這些實物史料證明,晉南地區戲劇活動歷史悠久。蒲劇唱腔高昂,樸實奔放,長於表現慷慨激情、悲壯悽楚的英雄史劇,又善於刻劃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一說胚胎於晉南和陝西東部民間的鑼鼓雜戲(陝西稱“跳戲”);一說為北曲遺響,同山、陝民歌小曲、典藝結合的“絃索調”,至明中葉受青陽腔(清戲)影響後演變而成。

  山西蒲州與陝西同州(大荔)﹑朝邑﹐河南陝州(陝縣)﹑靈寶﹐地處黃河中游﹐居黃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東的三角地帶﹐彼此隔河相望﹐長期以來有著經濟﹑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風俗習慣﹑語音﹑方言也大體相同。明末清初﹐這一帶已有“亂彈”流行。孔尚任於康熙四十六年所作《平陽竹枝詞·亂彈詞》可為證。當時的平陽亂彈演技已有相當水平,曾博得康熙帝的賞識。其旦角葵娃的“花梆子”小步非常出色,受到孔尚任的賞識。康熙至乾隆時,北京觀眾也稱蒲劇為“西調”、“西秦腔”、“勾腔”。咸豐、同治後,又多以“山梆子”稱之(見清吳長元《燕蘭小譜》、近人王芷章《腔調考源》)。所謂“山陝梆子”,當時泛指山西晉南的蒲州梆子和陝西的同州梆子。兩地僅一河之隔,語言相近,風俗習慣相同,又有大慶親渡口毗連一體,藝人相互搭班演出,歷來無藝界。乾隆年間秦腔名旦申祥麟曾渡黃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清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嘉慶年間北京有“山陝班”演出,直到光緒、宣統年間,蒲州和同州藝人仍有在北京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鬚生郭寶臣和白長命合演《鞭打蘆花》。故京﹑津﹑直隸(河北)一向謂之“山陝梆子”。此外﹐他們還有過共同組班南下﹐在湖北襄陽老河口演戲的經歷。

  山陝梆子對各地梆子腔劇種的形成﹐曾起過重要的作用。其後兩個劇種始逐漸分道發展。分別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與同州梆子雖為兩個劇種﹐但實同源於此。它們唱腔相似﹐戲路相通﹐今天雖各有不同發展變化﹐然兩地藝人均自稱為“亂彈”。蒲劇傳統劇目有本戲、折戲500多個,題材上至遠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風格多樣。傳統劇目有《薛剛反朝》、《三家店》、《竇娥冤》、《意中緣》、《燕燕》、《西廂記》、《趙氏孤兒》等,新編歷史劇有《白溝河》、《港口驛》,現代戲有《小二黑結婚》等。其中《竇娥冤》已攝製成影片。

  抗戰時期﹐部分蒲劇藝人聚集在陝北延安南區合作社組成蒲劇班﹐曾演出《正氣圖》等。解放戰爭時期﹐太嶽區的翼城解放劇團曾演出現代戲《赤葉河》等。在西安有晉風社﹑唐風社。此外﹐在晉南也有班社堅持演出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蒲劇得到迅速發展﹐晉南﹑豫西﹑陝北等地相繼成立的蒲劇團共有40多個。其中以山西晉南蒲劇院(今臨汾地區蒲劇院和運城地區蒲劇團的前身)最具有代表性﹐主要名演員有王秀蘭(小旦)﹑閻逢春(鬚生)﹑張慶奎(鬚生)﹑楊虎山(二淨)﹑筱月來(小生)﹐主要樂師有車林娃(鼓板)﹑車太娃(板胡)等。又有編劇﹑導演﹑音樂﹑舞美工作者共同參加藝術創作和革新工作。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薛剛反朝》﹑《三家店》﹑《竇娥冤》﹑《意中緣》﹑《燕燕》﹑《西廂記》﹑《趙氏孤兒》﹑《周仁獻嫂》﹑《販馬》﹑《殺驛》﹑《出棠邑》﹑《破洪州》﹑《少華山》﹑《麟骨床》﹐新編歷史劇有《白溝河》﹑《港口驛》,現代戲有《小二黑結婚》等。其中《竇娥冤》已攝製成影片。想流傳在山西晉南。

海口民間戲曲藝術:瓊劇

  海南人是南宋末期幾十萬福建莆田人搬遷至海南島,所以海南話也被稱為海南閩語,而民間人大多稱之為海南話。其實海南他們的語言是瓊語,這個語言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戲劇。本期小編就帶你去海口文化了解瓊劇無與倫比的魅力。

  戲劇的起源,一直是世界文化史上一個饒有趣味的話題。與西方戲劇相比,中國戲曲雖然並不直接起源於宗教祭祀儀式,其歷史也不及西方戲劇久遠,但它的起源問題更加複雜棘手,至今仍然是眾說紛紜。而作為中國戲曲劇種之一,瓊劇的起源只能從對中國戲曲的正本清源中來進行。

  瓊劇亦稱“瓊州戲”、“海南戲”,與粵劇、潮劇和漢劇同稱為嶺南四大劇種。瓊劇歷史悠久,是流行於海南省、廣東雷州、高州和廣西合浦一帶的地方劇種,由潮劇、閩南梨園戲吸收當地人民的歌謠曲調發展而來。

  瓊劇是在海南流行的雜劇(源於弋陽腔)的基礎上,吸收閩南戲、徽調、崑腔、潮州正音戲、白字戲(潮劇)、廣東梆黃、和海南民歌、歌舞八音、傀儡戲、道壇樂曲等逐漸形成的一個弋陽腔支系的地方劇種。瓊劇曾經流行於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還被稱作“南海的紅珊瑚”。

  瓊劇是南方戲劇的其中一個支系,主要以海南話為戲曲語言,因此流行地域亦僅限於海南島及兩廣之間。瓊劇是當地的本土文化象徵之一,相信已有一段頗長的歷史,但實際起源時期卻難以考知。

傣族獨樹一幟民族藝術:傣劇

  傣族文化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因此傣族的戲劇也獨具特色,它不僅融入民族傳統習俗,也吸收了大量的佛經文化。傣族戲劇是傣族人民生活的寫照,它從古代流傳至今,並不斷繼承與發展這種文化。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傣族獨樹一幟民族藝術:傣劇吧。

  傣劇發源於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組織了德宏歷史上第一個傣戲班。不久,傣劇流傳到德宏其他地區,德宏十個土司衙門先後建立傣戲班,建造戲樓。與此同時,傣劇從土司衙門擴散到民間,湧現出大量民間傣劇表演組織。

  傣劇是雲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麗、隴川、梁河等縣及保山市部分傣族聚居區。

  起初,傣劇中由男性扮演的女性角色穿傣族女裝,男性角色的裝扮及男女角色的動作套路與滇劇和京劇相仿。表演時,演員上前三步演唱或做動作,再退後三步聽場邊人提詞,唱段之間以鑼鼓等打擊樂伴奏。後來唱腔經逐步發展形成喊混(男腔)和喊朗(女腔)兩個基本腔調,傣族民歌曲調被廣泛吸收為唱腔及器樂曲。演出中著傣裝,表演動作中融入傣族民間舞蹈的步態,伴奏方面增加了葫蘆絲、二胡及象腳鼓等樂器,民族風格更加濃郁。

  動作

  傣劇的表演,傳統劇目多以唱為主,喜、怒、哀、樂,有簡單的表演動作,或進三步,退三步,馬、打鬥、行船等,也有一些表演程式。新中國建立後,由於有了專業劇團,加強了各方面的藝術人才的培養訓練,無論劇本創作、導演、表演、音樂、服裝、化妝等方面,都比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

  唱腔

  唱腔以傣族民歌演變而成的“戲調”為主。可分為羽調式和徵調式兩大類。前者為男角專用,後者為女角專用,後又演變出小生腔、老生腔、草王腔(淨腔)和女悲腔。羽調式主要流行盈江、梁河、隴川一帶;徵調式主要流行於潞西。演唱為徒歌形式,只有打擊樂伴奏舞蹈和烘托氣氛。成立潞西縣傣劇團之後,又進一步吸收芒市城子山歌和芒市壩子山歌、瑞麗山歌、孔雀歌、朗誦調等傣族民間曲調,使唱腔更加豐富。

  題材

  傣劇的表演是在提煉本民族各種舞蹈的基礎上,吸收了漢族戲曲的表演技巧而發展豐富起來的,具有較鮮明的民族特色。傣劇的劇目,內容較豐富,題材也較廣泛。有直接反映傣族人民生活、風俗的歌舞小戲,有根據傣族民間傳說、敘事詩改編的劇目,有上百出根據漢放章回小說改編或移植漢族戲曲的劇目,新中國成立後,創作上演了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如《婚期》、《國境線上》、《金湖緣》等。

  此外,傣劇音樂是傣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傣劇被譽為東南亞明珠的重要標誌之一。它民族文化特色濃郁,充滿陰柔之美,典雅之美和人情之美,幾乎完全不受其他劇種音樂的影響。

  您可能還會喜歡:

  黎族獨具特色的茅草屋:船型屋

  形態各異,千姿百態的黎族餐具

  黎族古老文化標誌:黎族獨木舟

  讓人驚訝的朝鮮民間藝術:民間刀畫


民間傳統藝術杭州油紙傘

  杭州的美麗從古至今都深刻在人的心中,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女子都是怕被曬黑的,所以防曬傘都是出門必備的,古代女子出門的時候也都撐著杭州油紙傘。本期杭州文化帶你去了解杭州油紙傘。   油紙傘是漢族傳統工藝品之一,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紙製或布制傘。杭州是江南水鄉,四季雨水眾多,竹木資源豐富。作為古代重要雨具的油紙傘 ...

別具一格的陝西戲曲藝術漢調桄桄

  漢調桄桄劇目豐富,曲牌大約有200多首,陝西人民非常喜歡在戲樓觀看漢調桄桄,它的形成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明萬曆年間非常的繁盛。漢調桄桄在我國的戲劇文化中,它具有重要的價值。下面的陝西文化為你帶來別具一格的陝西戲曲漢調桄桄,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漢調桄桄又稱桄桄戲,是明代末年關中秦腔傳入漢中地區與當地方言 ...

經久不衰的戲曲劇種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都對戲劇不感興趣,能叫出名稱的也就是京劇、崑曲一些比較出名的劇種,今天小編就向大家介紹一種富有南通文化的劇中“通劇”,通劇是江蘇南通漢族戲曲劇種之一。   通劇原為僮子戲,它源於上僮子。所謂“僮子”即民間職業巫師,發源於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覡與當地的方言、文化、風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漸 ...

城市記憶消失中的山西民間戲臺

  山西作為中國戲曲藝術發源地之一,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搖籃”。北宋年間,大大小小的老戲臺就出現在村落的大街小巷。隨著城市建設不斷推進,帶著老輩人種種記憶的戲臺被拆除,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戲迷票友們只能偶爾相聚在公園抒懷。   據瞭解,山西省目前現存元、明、清時期的舊戲臺有三千多座。全國僅存的6座元代戲臺, ...

山西的由來

  蒲劇又稱蒲州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是我國最古老的地方民間戲曲藝術之一。因興于山西晉南古蒲州(今山西運城永濟)一帶而得名。   蒲劇約形成於明代嘉靖年間。山西省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流行於山西南部各縣和河南古陝州、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蒲州地處黃河 ...

文化了解角色行當之生行簡介

  在蒲劇的角色行當中,有生、旦、淨、醜四行,行當中的角色也會根據演員的技藝高低和影響程度來劃分不同的人物表演,演員知名度高角色也就更大。今天,就先讓我們一起到蒲劇文化中瞭解其生行的主要內容吧。   生行   在這些腳色行當中,生行中的鬍子生為最主要的行當,一般戲班以其為挑班演員,故稱之為挑大樑的,在戲班中所 ...

戲曲文化歷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戲曲大全

  山西戲曲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在我國戲曲舞臺上佔有重要地位。山西戲曲代表著漢族戲曲藝術的歷史文化價值,也反映出流傳區域的漢族民風民俗。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關於山西的地方戲曲吧。   晉劇   中國地方戲曲,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國傳統戲曲。因產生於山西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也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