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各具特色的海南傳統建築文化

各具特色的海南傳統建築文化

  地方民居的建築特點和一個地方的地理位置還有氣候條件有著莫大的關係,當然,對其影響最大的還是地方習俗。正是由於如此,我國形成了合適各樣的地方建築。海南文化中的建築傳統民居也是海南的一大特色。下面就一起來來了解一下吧。

  海南傳統住宅的型制格局一般為獨立院落式磚瓦房,堂屋是其主體,也是家族的中心。挨著堂屋的左側是兩個小屋子,靠院牆的為廚房子,另一個為雜房,雜房放糧食或工具等。有的雜房也置床,子女多的家族女孩子也常住其間。對著廚房的是小院門,小院門也蓋成瓦房式,下雨天可以在那裡堆積或涼曬東西。

  緊靠院門而又靠著院牆的是柴火房,也是廁所,用來放置農具或置雞舍。有的還有後院,後院如很寬,雞舍便置在那裡,有的還在那裡蓋小廂房,用來住人。一般後院裡都種有果樹。小的後院一般只是用來曬東西。不過,一般民居院落圍牆旁都種有果樹,這樣既起到了美觀、綠化作用,又可多陰涼,海南的熱天較長,果樹開花結果時節,總有沁人花香隨風潛入夜伴居民進入夢鄉。

  堂屋是住宅的主體,它比其它房子都要寬敞高大,在院落中顯得特別突出。堂屋分為二部分,中間為客廳,客廳裡設有三殿堂,供奉祖先神位。年時節下,生辰忌日,都在這裡設祭行禮;婚喪大典也在這裡舉行;平素若有貴客臨門,也在這裡接待。出嫁了的女兒回孃家一定得經過正院門然後進入堂屋拜見父母。由此可見堂屋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徵,是家族的禮制中心、教化中心。

  當地習俗是,只有兒子才能繼承堂屋,且如有多兄弟的,只有大兒子才能繼承堂屋。如兄弟折產分居,新屋必須有堂屋才算是真正有了新家。結婚嫁娶時,女方最為關心的是物件有沒有自己的堂屋。

  海南傳統的封閉性獨立院落式民宅反映出了自然經濟下農民的保守思想和狹隘心理,同時,這種院落式建築型制也反映出了中原文化在海南的延續。

  南洋風格更多的與當地傳統民居發生了交融,在保留了傳統民居風水選址、建築佈局以及房間功能,並用新型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代替原有磚木結構體系的基礎上,發展了傳統民居過街廊和山牆面的裝飾,最終形成了“南洋殖民風格影響下的瓊北民居”。

  他認為,南洋建築風格的出現有其必然因素。首先是西方鋼筋混凝土技術的傳入被迅速推廣;其次是歸僑帶回了對各種文化包容的南洋風氣;三是圖紙的引入,帶來了現代的建築設計方法。最後是海南人的性格與胸懷,讓南洋風格在家鄉紮根、繁衍、茁壯生長。近代海南,從那些帶著疊澀線腳的拱券和高敞、靈秀的柱廊中散發著一股濃濃的優雅氣息,成為海南引以為豪的人文景觀奇葩。

  為適應瓊北氣候和風俗,歸僑民居基本沿用傳統民居佈局,同時做出適當變化。例如,傳統民居中房屋只有一層,南洋風格民居中出現了二層的房屋。但都是單獨出現的,即只有正屋兩層,或者橫屋兩層,或者門樓兩層,沒有出現同時做成兩層樓的情況。

  然而,這種景象如同曇花一現般僅興盛了半個多世紀。日本佔領、內戰帶來的經濟衰敗等因素,這些都讓南洋殖民風格的建築漸趨謝幕。瓊北的南洋殖民風格建築就此成為驚豔的“絕唱”。

古色古香的安徽傳統建築文化

  安徽的傳統建築是安徽文化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安徽的建築不僅美學價值極高,還有濃厚的安徽氣息以及安徽文化的厚重之感。安徽的建築因其地理位置和氣候表現出與其他地區的差異性。安徽建築給人最初的印象大多是精緻,美觀的感受。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安徽民居是安徽省漢族傳統民居建築,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安徽民居其佈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為基本單位,但宏觀世界與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別。根據當地氣候、地形的特點,安徽傳統的民居建築多為各種造型的二層樓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參差起伏,有的層樓疊院,精緻樸素、堂皇俊秀。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樑畫棟和裝飾屋頂、簷口見長。

  舊時徽州城鄉住宅多為磚木結構的樓房。明代以樓上寬敞為特徵。清代以後,多為一明(廳堂)兩暗(左右臥室)的三間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進。大門飾以山水人物石雕磚刻。門樓重簷飛角,各進皆開天井,通風透光,雨水透過水梘流入陰溝。

  俗稱“四水歸堂”,意為“財不外流”。各進之間有隔間牆四周高築防火牆(馬頭牆),遠遠望去,猶如古城堡。一般是一個家庭之繫住一進,中門關閉,各家獨戶過日子。中門開啟,一個大門進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區氣候溼潤,人們一般把樓上作為日常生活的主要棲息之處,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遺風。樓上廳屋一般都比較寬敞,有廳堂、臥室和廂房,沿天井還設有“美人靠”。

  房外牆,除入口外,只開少數小窗。小窗通常用水磨磚或黑色青石雕砌成各種形式漏窗,點綴於白牆上,形成強烈的疏密對比。民居正立面,牆上有卷草、如意一類的磚雕圖案。入口門框多用青石磚砌成,給人以幽靜安閒之感。

  明清時代徽州一般的民居均為大宅,以三合院或四合院最為普遍。院內再用高牆分隔,形成小天井。前庭兩旁為廂房,樓下明間為堂屋,左右間為臥室。堂屋一般不用隔扇,為開敞式。廂房開間窄小,進深很淺,故採光效能較好。上層多為“跑馬樓”形式,通廊環繞,均用鏤雕精細的木欄杆隔扇加以裝飾。

  書房和閨房都在樓上。這樣,一方面不受來往客人的干擾,另一方面,讀者疲倦或孤獨苦悶時可憑窗遠眺,得到一種心靈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有的二樓還沒有隱藏在欄杆雕花之中的小窗,以供閨房之中的小姐偷看樓下廳堂裡有青年客人,便於選擇稱心如意的郎君。

  除外牆防盜外,富有人家室內還有暗室,由於平面複雜,暗室入口常用磚牆面、木雕裝飾等掩蓋,所以難以發現。除暗室外,還有夾層設計,從樓下看,以為是樓上的樓板,而上樓後,腳下就是地板,這種夾層設計,有時一家人中,也只有一兩個人知道。裡面放有金銀珠寶等貴重物品。

  朝北居

  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當選擇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時期所建民居,卻大多是大門朝北。原來古徽人的居住習慣有許多禁忌。漢代就流行著“商家門不宜南向,徵家門不宜北向”的說法。究其原因,據五行說法:商屬金,南方屬火,火克金,不吉利;徵屬火,北方屬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時期,徽商鼎盛,他們一旦發了財,就回鄉做屋,為圖吉利,大門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數以萬計的朝北古民居。

  屋套屋

  徽州宅居很深,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住人,廳堂用中門與後廳堂隔開,後廳堂設一堂二臥室,堂室後是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仍為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臥室四間,堂室兩個。第三進、第四進或者往後的更多進,結構都是如此,一進套一進,形成屋套屋。

  重簷

  徽派民居皆建成雙層屋簷。這重簷習俗的形成,有著一段廣為流傳的故事。據傳,五代十國時,歙州是南唐後主李煜所管轄的地方。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親征到了歙州,正當宋太祖抵達今休寧縣海陽城外的時候,天色突變,大雨將至,太祖便至一間瓦房處避雨,為免擾民,太祖下令不得進入室內,可是徽州民居的屋簷很小,遠不及中原地帶的屋簷那麼長,加上這天風大雨急,眾人都被淋了個落湯雞。

  雨過天晴,居民開門發現太祖此般模樣,以為死罪難逃,跪地不起,太祖卻未責怪,問道:歙州屋簷為什麼造的這麼窄呢?村民答曰“這是祖上沿襲下來的,一向都是如此。”太祖便道:“雖說祖上的舊制不能改,但你們可以在下面再修一個屋簷,以利過往行人避雨。”村民一聽,連稱有理,於是立即照辦,自此以後,徽州漸漸所有的民居都修上了上下兩層屋簷。

  滿頂床

  徽州傳統床具。因為床頂、床後和床頭均用木板圍成,故稱“滿頂床”。床前掛帳幔,猶如訊息臺。床柱多用榧木製作,因為榧數年花果同樹而生,取“四代同堂”和“五世昌盛”的彩頭。床板常用7塊,寓“五男二女”之意。床的正面,雕飾較為講究,左右兩側一般雕飾為“丹鳳朝陽”,上牙板雕為“雙龍戲珠”。床周欄板一般均雕有“鳳凰戲牡丹”、“松鼠與葡萄”、“鴛鴦戲水”等精美圖案。

  壓畫桌

  徽州宅居的傳統陳設。徽州民居廳堂正中壁上多掛中堂畫、對聯,或用大幅紅紙寫上“天地君親師”五字,均裝裱成卷軸懸掛。在卷軸之下設長條桌,桌面上放置兩個馬鞍形的畫腳,卷軸向下展開至長條桌,擱入畫腳的“馬鞍”內,畫幅即平整穩固,此長條桌則稱“壓畫桌”。

中國傳統建築有哪些文化特徵

  中國傳統建築的文化特徵:深沉高邁的文化哲理、重情知禮的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的環境觀念。

  一、深沉高邁的文化哲理:對建築名稱包含強烈文化意義,從哲學高度理解建築本質,應用陰陽數理哲學表現藝術美學精神,創造獨具一格的禮制建築。

  二、重情知禮的人本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親近人的尺度營造空間環境,注重建築環境的教化功能,強調建築組群有機整體性,表現了“院落文化”的群體意識。

  三、“天人合一”的環境觀念:人居環境應與自然環境相協調適應,廣泛應用風水學說指導建築選址規劃,創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山水城市,崇尚“中和美”的環境美學觀,創造了極富特色的自然式中國園林藝術,把“意境美”的追求作為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最高審美理想。中國建築師應加深中國建築文化修養,融入時代精神創造新的建築理論。


各具特色的南京傳統建築

  建築作為見證一個地方文化的活化石,被成為“石頭上的史書”。擁有古老歷史且當過六朝古都的南京城在建築風格上極具特點。通過當地的民居風格,更是可以直接反應當地的南京文化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明清時期,南京有很多來自安徽的工匠,比如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時,聚居在老城南一帶,他們也將徽派建築的精華帶到了南京。粉牆黛 ...

傳統的青海建築文化特色

  青海和幾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交匯的同時,與自己當地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這些因素形成了青海文化的多元性。這種多民族的表現之一就體現在住宅的方面,在建築風格各民族吸取其他的優點融合到自己的特點中來,最終形成青海特色建築。   青海是個多民族地區,其中包括漢、藏、土、回、撒拉、蒙古、哈薩克、等名族,但是漢、藏 ...

貴州吊腳樓文化,最美的傳統建築

  走進貴州的山嶺水邊,你不管是在鬱鬱蔥蔥的山坡上,還是在清澈見底小河邊,你一眼所及的地方都會有吊腳樓的出現。吊腳樓就好像星空中閃亮的星星灑滿蒼茫的大山。吊腳樓是貴州文化中傳統的民居建築,是一種極具特色的建築風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貴州的吊腳樓吧。   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重慶、貴州等)、壯族 ...

海南熱鬧的文化習俗鬧軍坡

  農曆二月,在海南的鄉村裡,時常會傳出陣陣喧天震耳的鑼鼓聲和鞭炮聲。村口,人來人住,熱鬧非常。此時村裡正在舉行傳統的祭祖“婆祖”(祖先或歷史人物)活動,這是海南人的重大節日之一,這個節日海南人俗稱“鬧軍坡”。   “軍坡”是海南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相傳源於唐代,為紀念六世紀我國嶺南著名俚人首領冼夫人而舉行的 ...

老北京建築文化趣談:透過磚頭看窮富

  至於老北京富人用磚,則講究磨磚對縫,就是把磚磨得像鏡子那樣平……插不進一把刀子。   磚,建築材料的一種,在今天再普通不過,但在老北京,磚可不是便宜東西,從磚上最能看出一家的窮富。   國人周代已開始用磚,而且是空心磚,設計樣式頗摩登,與現代空心磚相去無幾。但古代的磚多用於陵寢,因為太貴了,非特殊場所用不 ...

海南傳統民居

  瓊海地處海南東部的平原地帶,瀕臨南海,地域開闊,自古以來這裡便是海南經濟文化發達之地。加積鎮在明清時,便是富賈四方的商埠。據史書記載,瓊海居民祖宗多來自福建。因而海南文化也是中原文化的延繼,反映在民居的型制和民俗上,它也必定與中原地區在有相同之處,但是由於時代的變遷,它們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特色。其民居格局 ...

北國冰雪建築文化

   冰雪建築是始於地下的。東北的古代民族為了在冰雪自然環境中生存,"常為穴居,以深為貴。"用九節梯子下到洞穴之中,在其中生一堆火,周圍鋪著樹枝,柴草或皮張,用"豕膏塗身,厚數分,以御風寒"。還有"築城穴居",或"冬則入山,居土穴中"。儘管非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