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的現代意義:勸人多行善
大乘佛教的現代意義:勸人多行善
“佛說: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瞭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接下來,一起來看看大乘佛教的現代意義吧!
大乘佛教對現代人類的意義
所以,現在很多知識分子不接受佛教,只不過是不瞭解而已。不瞭解的原因有幾種:一是因為語言的隔閡,大乘佛教從印度傳入漢地、藏地後,中間由於許許多多的原因,致使漢地很多人並沒有瞭解它的意義。
還有一種是,現在不少人認為的佛教,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佛教。所謂的佛教,說實在的,是一種教育。而在寺院裡燒香、拜佛、做功德,只是佛教的個別行為,不能完全代表佛教。寺院修得金碧輝煌、富麗堂皇,這也不是佛教,而是佛教的一個建築。就像一所大學,校舍造得再壯觀,也不是大學的核心所在。大學的核心是什麼呢?就是它的教育理念。同樣,我們佛教也是如此,這在藏傳佛教中做得相當好,到目前為止,有系統、有次第的聞思修傳統,仍是佛教的重中之重。
如今漢地有不少人,皈依佛門多年,只是見到佛像就拜拜,一直在邊上打轉,這樣的話,你不懂佛教的真正教義,又怎麼稱得上是“佛教徒”呢?所以,漢傳佛教的很多寺院,最關鍵是要有講經說法;漢地許多大學的佛教研究中心,也一定要有佛教課程。
其實在漢地,不管是佛教歷史、大小乘經論,都有足夠豐富的千經萬論,但遺憾的是,這些現在全部堆在藏經樓裡。有時候我看到漢地的藏經樓,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古往今來,那麼多譯師歷經千辛萬苦,翻譯瞭如是多的珍貴教典,現在這些卻無人問津,只是供奉在藏經樓中,整日與灰塵為伍。要知道,這些佛典中有無數的竅訣,足以對治眾生的一切痛苦和煩惱,但你不去學習的話,就像乾渴的人守著水卻不願意喝一樣,這些再殊勝對自己也無濟於事。
所以,不管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現在應該把這些拿出來,好好研究一番。佛教是無欺的真理,不可能被任何分別念所推翻。佛陀從涅盤到現在,已有2555年了,這麼漫長的時間裡,它是最經得起觀察的一種學說。
且不論佛陀親自傳講的諸多經典,就算是佛陀的隨學者,像龍猛菩薩、法稱論師、月稱論師、寂天菩薩、靜命論師,所傳下來的論典,義理也極為甚深。很多人去研究的話,可能也會霧裡雲裡,很難一窺其堂奧。因此,佛教並不是有些人想得那樣簡單,大家若能對它稍有涉獵,得到的利益會不可言表。
其實,人類追求的是什麼呢?就是幸福。但這種幸福不能只是眼前的,如果今天幸福、明天痛苦,或者今生幸福、來世痛苦,那就是一種鼠目寸光了。作為修學大乘佛教的人,不但會考慮自己的長遠幸福,還會將這種幸福的範圍遍及所有眾生。
關於此舉的意義,佛教有足夠的理論依據可以成立,並可透過辯論的方式,接受各種質疑。尤其在我們藏傳佛教,寺院裡歷來保留著辯論的傳統,依靠這種方式,會讓你對佛教的道理越辯越明,將自己深層的智慧挖掘出來,從而引生的見解非常純正,不會被任何邪見和懷疑所摧毀。
當今時代,人們對很多事物的追求,已與初衷背道而馳。孔子在《論語》中提到過一個詞,叫“文質彬彬”,意思就是說,人類後天的文化,要與先天的本質相協調。文化一旦脫離了道德本質而盲目發展,必會將人類引入歧途。各位應該也有這樣的感覺:自己呆在學校裡這麼多年,但到了社會上,根本不知道怎麼做人,最終離開人間時,心中也是茫然一片,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家應該思考一下。
淺談: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區別
“看的淡一點,傷的就會少一點,時間過了,愛情淡了,也就散了。時間,讓深的東西越來越深,讓淺的東西越來越淺。”那麼,接下來隨小編來看看本期大乘佛教帶來的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區別。
大乘,梵文Mahayana,中文音譯為“摩訶衍那”。上座,梵文Sthavira,中文音譯為“悉提那”。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都自稱是最正統的佛教。他們都以釋迦牟尼為佛祖,都剃度落髮等等。他們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上座部佛教是一神論,(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相似,)以釋迦牟尼為唯一的神;大乘佛教是多神論,他們除了崇拜釋迦牟尼外,還崇拜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等等。大乘佛教多神論的理由是,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只要你經念得好,都能成佛。比如地藏王菩薩,是真有其人的,他是朝鮮新羅人,唐朝時來中國九華山修行,他的名字叫金喬覺。圓寂(死)後肉身不腐,眾僧以為神,曰“地藏”。大乘佛教信奉的神還有很多。
2、上座部佛教認為要想到達彼岸,修成佛果,主要依靠“自度”,用白話說,就是要像釋迦牟尼一樣,透過自身的修煉和學習,明白自然是不可抗拒的,人要順其自然,得成佛果。一個人要想修成正果,必須“自度”,“自度”是唯一的途徑;而大乘佛教則主張佛教信徒,不僅要“自度”還要度他人。所謂“度”就是過河,上座部認為,你想過河,你就自己游過去;大乘佛教認為,佛教信徒不僅要自己過河,還要幫助他人過河。
3、上座部佛教認為,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佛,社會也需要俗人;而大乘佛教則認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只要願意,人人都可以出家,那是最理想的社會。
4、在哲學義理上,上座部佛教認為,“我空法在”,承認客觀空間物體的存在,否定自我的實在性;大乘佛教認為,“我法皆空”,宇宙中,不僅自我不存在,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你天天面對電腦,感覺電腦的存在,是你心靈感覺到電腦的存在,電腦才存在。沒有你心靈的感覺,電腦就不存在了。而上座部佛教認為這也太牽強附會了,你面前明明有一臺電腦,不管你感覺沒感覺到,電腦都是存在的。
5、上座部佛教認為,一個人要想修成佛果,不僅要學習,作功課,還應該身體力行,親身體驗菩薩行;而大乘佛教認為,信徒要想修成佛果,主要是道德修養,遵守寺規,主要是念經。
6、上座部佛教的經典主要是《阿含經》,這部釋迦牟尼親自傳授的經,而大乘佛教的經典很多,有《般若經》、《維摩經》、《大般涅盤經》、《法華經》等很多。這些經都非釋迦牟尼口授,而由後人所撰。
7、上座部佛教信徒吃乾淨的肉,也喝牛奶,羊奶,釋迦牟尼就是在身體虛脫後,喝了一女孩供奉的羊奶,恢復體力後才悟道成佛的;而大乘佛教信徒只能吃素,與動物佔邊的東西都不能吃,奶、蛋都禁食。
8、上座部佛教信徒主要是年幼時當和尚,年長後即可還俗,特別是現在;大乘佛教出家當和尚是一種人生命運的選擇。一旦出家當和尚,那將是終生青燈黃卷,暮鼓晨鐘。(當然,佛教居士除外)
9、上座部佛教流行於東南亞國家;而大乘佛教流行於中國,日本,朝鮮。
細數:大乘佛教八大宗派分類
佛教是如今中國傳播最為廣泛的一個宗教,如今許多的城市甚至在城鎮中都有著寺廟的存在,可見佛教對於中國人們的信仰的影響,你知道大乘佛教八大宗派分類嗎?本期佛教文化一起了解一下吧!
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八大宗性、相、臺、賢、禪、淨、律、密派。
佛法本是一味的,由於接受者的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對於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釋了。佛經中說:“佛一圓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指的這一層意思。比如:最有名的佛的十大弟子,他們各有一種第一的特殊的性格。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征兆。
所以,佛涅般後的四、五百年間,單是印度境內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部派之多。就是因為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統一教化的依準力量,大乘佛教就在印度境內應運而生。而傳入中國的佛教,主流就是大乘佛教。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最初也是沒有宗派門戶之見的,後來由於翻譯事業的逐漸鼎盛,佛典的大量譯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們對於佛法的分類判攝,才有了宗派的出現。如有名的天台宗“五時八教”和華嚴宗的“五教十宗”。繼後,其他宗派也相繼判教。
判教就是以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經、律)來判釋自己的宗派屬佛所說的至上的圓教經典。所謂的:各宗大師嘗有教相判釋,以判各宗之高下而定自宗之位次。教判既興,門戶遂起。
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眾二十部派爭執;大乘有中觀、瑜伽空,有二宗。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何區別
1、在對待佛的問題上,大乘佛教把佛神化了,建立了法身佛與三世諸方佛的觀念。在《華嚴經》中描寫了一個莊嚴美麗的佛的世界。強調依靠佛的神恩和他力得救,而把佛視為超人的存在。奉其為全智全能的最高人格神,彼岸世界的統治者。十方三世有無量無數的諸佛。佛是各個世界和極樂國土的主宰者。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而不 ...
漢傳佛教是大乘佛教嗎
漢傳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劃分的佛教派別,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地,為北傳佛教中的一支,以大乘佛教為主。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
什麼是大乘佛教密宗
密宗是佛教的支派之一,而不是與佛教並立的宗教。密宗原本是佛教真言宗,以修持“秘密真言”為主,故稱為密宗。是將佛我同一的直觀,藉著象徵的表現法,使全身體會到神秘經驗的大乘佛教。
佛教密宗認為世界是由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種力量構成的,也構成人類和大自然的現象世界,並把肉體和言辭無法體驗、以及不可思議 ...
大乘佛教的乘是什麼意思?怎麼讀
“內心的寧靜,是最有力量的修行。佛說,人的痛苦,源於追求了錯誤的東西。常常,我們苦苦的追逐,又執著的放不下。殊不知,有些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爭取的,有些苦苦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宗教文化看看大乘佛教的乘是什麼意思吧!
大乘佛教的乘是什麼意思?
大乘的相應梵語是“ ...
大乘佛教顯宗和密宗歷史聯絡與區別
這期宗教文化帶來的是大乘佛教顯宗和密宗歷史聯絡與區別,顯宗也好,密宗也好,都是佛法。顯密要圓融,不能彼此排斥、誹謗。顯密宗都強調基礎的修法,都重視出離心、菩提心和證悟空性的修持,目的相同、方向一致。來看看吧!
顯宗也好,密宗也好,都是佛法。顯密要圓融,不能彼此排斥、誹謗。顯密宗都強調基礎的修法,都重視 ...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的理解與釋義
本期宗教文化帶來的是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大乘佛教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 ...
大乘佛教和印度教的起源差異何在
“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這樣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大乘佛教看看大乘佛教和印度教的起源差異何在?
佛教和印度教,同屬於古老的東方宗教,同源於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佛教起源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