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的理解與釋義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的理解與釋義

  本期宗教文化帶來的是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大乘佛教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

  傳達摩西來,初到東土曾讚歎“東土神州,好一派大乘氣象!”中國漢地佛教,自隋唐以來,一直即以大乘佛教為主。漢傳佛教也事實上成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展與承傳者,並弘揚到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世界各地。而北傳佛教的另一支晚些時候傳入西藏,蒙古等地,形成藏傳佛教。到近代,學界一般將大乘佛教專指漢傳佛教。

  按照佛教經典原本的解釋,“慈”和“悲”是分別從兩個不同的方面來體現佛教對眾生的關懷的。慈是與眾生樂,悲是去眾生苦。如《大智度論》中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

  佛教視“苦”為一切世間法的根本相狀,求道修證也就是要脫離此無邊之苦海。所以,在拔苦與樂的慈悲精神中,亦以拔苦為根本。佛教的這種慈悲精神,在大乘佛教中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揚,甚至被視為佛教的最根本精神。如《觀無量壽佛經》中說:“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智度論》中則更明確宣稱:“慈悲是佛道之根本。”

  在大乘佛教所崇仰的那些佛、菩薩中,無一不有自己的誓願,然救世濟眾則是他們共同的誓願。此中,尤以地藏菩薩救度眾生的誓願最大、最為感人。據《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記載,地藏菩薩發願說:“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捲上)所以,後人為地藏菩薩所作的對聯曰:“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充分表達了地藏菩薩的宏大誓願。

大乘佛教顯宗和密宗歷史聯絡與區別

  這期宗教文化帶來的是大乘佛教顯宗和密宗歷史聯絡與區別,顯宗也好,密宗也好,都是佛法。顯密要圓融,不能彼此排斥、誹謗。顯密宗都強調基礎的修法,都重視出離心、菩提心和證悟空性的修持,目的相同、方向一致。來看看吧!

  顯宗也好,密宗也好,都是佛法。顯密要圓融,不能彼此排斥、誹謗。顯密宗都強調基礎的修法,都重視出離心、菩提心和證悟空性的修持,目的相同、方向一致。但是二者在修法上有區別,對此要有個正確的認識。

  一說唸咒了就認為是修密宗了,一說唸佛了就認為是修淨土宗了,一說打坐了就認為是修禪宗了,不是的!唸咒不一定是修密宗。顯宗裡也有很多咒語,每一部經裡都有咒語,這是每一部經的精華。但是經裡講的是咒語的功德,沒有講具體的修法。密宗裡講的是具體的修法,透過什麼方式來修這個咒,怎樣才能實現這些功德。顯宗裡不講這些具體的方法。

  不管什麼時候,一切都要觀為圓滿:住處圓滿、上師圓滿、眷屬圓滿、法圓滿、時間圓滿。以五種圓滿為基礎的修持才叫修密法。一切都能觀為清淨,不是把不清淨的觀為清淨,而是一切本來清淨,這個時候才算進入密法。你有五種圓滿的修法,在這個基礎上才能修兩個次第——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修持兩個次第以後才能修大圓滿法。明觀五種圓滿,你真正認識到了是最好的,如果你暫時沒有認識到,也要深深地相信。如果你不相信,還有懷疑的話,你就不是修密法的人。之前,雖然你念的都是密宗的儀軌,唸的都是大圓滿的修法,但實際上都是顯宗法而不是密宗法。

  密宗與顯宗所採取的方法的差異,也在於在對境當中修持方法的多與少。密宗裡有眾多積累資糧的方便,特別強調在對境中修行,所以成就快。無對境修一百年,不如有對境修一剎那。顯宗裡,尤其是小乘佛法總是避免對境,很少有在對境中修行的方法,所以小乘修行者不能獲得徹底、永久的解脫。顯宗裡大乘佛法雖然有在對境當中的修法,但是很少,所以成就慢。

  顯密一定要圓融,不能互相誹謗。謗法有罪過,有嚴重的後果。顯密宗都是正法,都能到達目的。但是人的根基不同,所以得到的方法不同,一個是坐飛機,一個是坐火車。要看自己的緣份在哪裡,自己的根基在哪裡。有條件坐飛機就坐飛機,沒有條件坐飛機就坐火車。坐飛機快,坐火車慢,但是最後都能到達同一個目的地,都是一樣的。顯密法門之間也沒有什麼衝突和矛盾,都是救度眾生脫離痛苦的方法,如果你認為有矛盾、有衝突、有懷疑,還是沒有精通佛法,那自己就要好好地學一學。這是你個人的問題,不是佛法的問題。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到底有何區別

  1、在對待佛的問題上,大乘佛教把佛神化了,建立了法身佛與三世諸方佛的觀念。在《華嚴經》中描寫了一個莊嚴美麗的佛的世界。強調依靠佛的神恩和他力得救,而把佛視為超人的存在。奉其為全智全能的最高人格神,彼岸世界的統治者。十方三世有無量無數的諸佛。佛是各個世界和極樂國土的主宰者。大乘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而不是實身,佛陀的實身是積累了極長時期修行而成的;佛陀的色身、壽命和威力都是無邊無際的;佛陀永遠化度眾生無有疲厭。而由上座部分離出的最大的一部——說一切有部則不承認自己是“小乘”,不承認釋迦牟尼是化身佛之說,認為釋迦牟尼佛是覺著、教主、傳教師,是一個普通的覺悟者。認為世界上的佛只有一個,那就是釋迦牟尼佛。

  2、在追求的目的上:大乘佛教以成佛為目的,致力於一切眾生的解脫。以菩提(覺悟、智慧)為目標,指斥原始佛教(小乘)只求個人解脫。而原始佛教(小乘)以追求成就阿羅漢為目標。小乘所追求的積累功德,經過艱苦的努力,最後達到涅槃境界。這種自我解脫,偏重於斷除煩惱,滅絕生死。


漢傳佛教佛教

  漢傳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劃分的佛教派別,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地,為北傳佛教中的一支,以大乘佛教為主。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

什麼是佛教密宗

  密宗是佛教的支派之一,而不是與佛教並立的宗教。密宗原本是佛教真言宗,以修持“秘密真言”為主,故稱為密宗。是將佛我同一的直觀,藉著象徵的表現法,使全身體會到神秘經驗的大乘佛教。   佛教密宗認為世界是由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種力量構成的,也構成人類和大自然的現象世界,並把肉體和言辭無法體驗、以及不可思議 ...

佛教該怎麼理解

  大乘佛教講的是慈悲心、菩提心。利眾,就是要自度還要度別人,利他就是利已;大乘佛教的最高果位是成佛解脫;漢傳、藏傳也稱金剛乘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是度自己,小乘的最高果位是阿羅漢,南傳佛教為小乘佛教。 ...

佛教是什麼意思?怎麼讀

  “內心的寧靜,是最有力量的修行。佛說,人的痛苦,源於追求了錯誤的東西。常常,我們苦苦的追逐,又執著的放不下。殊不知,有些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爭取的,有些苦苦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宗教文化看看大乘佛教的乘是什麼意思吧!   大乘佛教的乘是什麼意思?   大乘的相應梵語是“ ...

淺談:佛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區別

  “看的淡一點,傷的就會少一點,時間過了,愛情淡了,也就散了。時間,讓深的東西越來越深,讓淺的東西越來越淺。”那麼,接下來隨小編來看看本期大乘佛教帶來的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區別。   大乘,梵文Mahayana,中文音譯為“摩訶衍那”。上座,梵文Sthavira,中文音譯為“悉提那”。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 ...

佛教和印度教的起源差異何在

  “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這樣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大乘佛教看看大乘佛教和印度教的起源差異何在?   佛教和印度教,同屬於古老的東方宗教,同源於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佛教起源於 ...

佛教果位是什麼,分別有哪些

  “真誠,是一個人的本性;善良,是一個人的天性。不管遇見任何人,真誠才能走進心裡;無論碰到任何事,善良永遠不過期。強勢的語氣也許會讓人口服,但善良的行動更會讓人心服。”接下來,跟隨小編一起來宗教文化看看大乘佛教果位是什麼?   果位   果位為佛教用語,在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中的內容有所差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