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天津傳統風俗:打囤與填倉

天津傳統風俗:打囤與填倉

  天津傳統風俗:打囤與填倉

  P>舊曆正月二十四打囤,是源於河北省農村的習俗。早晨或傍晚,用木棍敲打用葦蓆圈成的盛糧食的容器,象徵著糧倉已清整好,準備著糧食源源不斷地入囤。打囤的習俗表現了經飢餓煎熬的農民對吃飽肚子的企盼。天津人大都到糧店買糧,盛糧的容器改為布口袋或陶瓷盆罐,本無囤可打,但由於居民的組成成份大部分來自河北省、山東、山西等地的農村,仍長時間保持著打囤的習俗,只是內容有了變化。晚飯後,用白色的粉筆在院中或街中心的地上,畫一個圓圈,比作糧倉;然後把春節期間門窗上懸掛的"掉錢兒"撕下幾個"錢兒"包好,或者包些米、豆等,擱放在所畫圓圈的中心,用磚塊壓好,謂之已打囤。相傳這一天也是老鼠會親的日子,人們須早睡覺,免得打擾老鼠們的好事。否則老鼠就會報復,咬壞衣物和食品。

  舊曆正月二十五的填倉同打囤一樣都是農村的習俗。糧食入倉,滿滿當當,豐衣足食,家丁興旺,同樣表現出一種美好的願望。填倉日,家家喝魚湯,取其年年有餘的意思。婦女切忌做針線活,紮了倉官的眼睛,無神靈保護糧倉,那還了得。隨著都市經濟的發展和現代文明的提高,人們再不需為吃飽肚子而發愁了。所以打囤、填倉的舊習俗漸漸地被遺忘。在這二天,偶爾也會傳來稀稀落落的鞭炮聲,似乎告訴人們該打囤、填倉了。然而,很少有人再去迎合。

  /span>

打囤與填倉

  打囤與填倉

  P> 舊曆正月二十四打囤,是源於河北省農村的習俗。早晨或傍晚,用木棍敲打用葦蓆圈成的盛糧食的容器,象徵著糧倉已清整好,準備著糧食源源不斷地入囤。打囤的習俗表現了經飢餓煎熬的農民對吃飽肚子的企盼。天津人大都到糧店買糧,盛糧的容器改為布口袋或陶瓷盆罐,本無囤可打,但由於居民的組成成份大部分來自河北省、山東、山西等地的農村,仍長時間保持著打囤的習俗,只是內容有了變化。晚飯後,用白色的粉筆在院中或街中心的地上,畫一個圓圈,比作糧倉;然後把春節期間門窗上懸掛的"掉錢兒"撕下幾個"錢兒"包好,或者包些米、豆等,擱放在所畫圓圈的中心,用磚塊壓好,謂之已打囤。相傳這一天也是老鼠會親的日子,人們須早睡覺,免得打擾老鼠們的好事。否則老鼠就會報復,咬壞衣物和食品。

  舊曆正月二十五的填倉同打囤一樣都是農村的習俗。糧食入倉,滿滿當當,豐衣足食,家丁興旺,同樣表現出一種美好的願望。填倉日,家家喝魚湯,取其年年有餘的意思。婦女切忌做針線活,紮了倉官的眼睛,無神靈保護糧倉,那還了得。隨著都市經濟的發展和現代文明的提高,人們再不需為吃飽肚子而發愁了。所以打囤、填倉的舊習俗漸漸地被遺忘。在這二天,偶爾也會傳來稀稀落落的鞭炮聲,似乎告訴人們該打囤、填倉了。然而,很少有人再去迎合。

  /span>

冬至風俗:冬至拜師與祭孔

  我國一向有尊師傳統,冬至祭孔和拜師就是一種集中表現。《新河縣誌》載:“長至日拜聖壽,外鄉塾弟子各拜業師,謂‘拜冬餘’。”“拜聖壽”,“聖”指聖人孔子,就是給孔聖人拜壽。因為“冬至”曾是“年”,過了冬至日就長一歲,為之“增壽”,所以需要拜賀,舉行祭孔典禮。《南宮縣誌》則說:“冬至節,釋菜先師,如八月二十七日禮。奠獻畢,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釋菜先師”就是一種祭孔的形式,是指以芹藻之屬禮先師孔子。古時始入學,行“釋菜”禮。春秋二次祭孔則用“釋奠”禮。“釋菜”禮比“釋奠”禮輕。為什麼冬至祭孔較“春秋二祭”禮輕呢?因冬至祭孔是沿用的年禮,過年是要放學、開學學生入學,祭聖人只是例行公事,不是專門舉行的典禮儀式。《定興縣誌》記載:“冬至,釋菜先師孔子,師率弟子行禮,弟子拜師,窗友互拜,謂之‘拜冬’。教授於家者以次日宴飲弟子,答其終歲之儀,多食餛飩。”《武安縣誌》也有祭孔拜師的記載:“冬至節,釋菜先師,學校兒童醵金祭禮,午聚餐校內。”師生互相宴請,如《懷安縣誌》所載:“冬至前一日,館徒為師具饌,宴衎盡歡。次日,衣冠拜師,師亦命酒。”有的地方學生家長也與子弟一起參加拜師和宴會活動。“冬至節,民國前,學校師生拜先師孔子,名曰‘拜聖’。學生父兄以率子弟拜謝塾師,宴會一日。”(《威縣誌》)“教員與學生父兄會飲。”(《廣宗縣誌》)冬至日又是對教師定聘約和解僱的日子。《靜海縣誌》記載:“冬至日,塾師非次年有成約者即敬。”

  冬至節又稱“豆腐節”。來歷據山西《虞鄉縣誌》記載是:“冬至即冬節,……各村學校於是日拜獻現實。學生備豆腐來獻,獻畢群飲,俗呼為‘豆腐節’。”

  祭孔子拜聖時,有的縣掛孔子像,像下邊寫一行字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像”。有的是設木主牌位,木牌上的字是“大成至聖文宣王之位”。據說這“大成至聖文宣王”的稱號是後世的皇帝策封的。筆者幼年入學時,還給木柱牌位磕過頭哩。

  據《清河縣誌》記載,在冬至祭孔時還要“拜燒字紙”。愛惜字紙,不許亂用有字的紙擦東西,在民間、尤其在士子文人階層非常看重,認為愛惜字紙是對聖人尊重的表現,如亂用字紙揩抹髒東西就是對先師的褻瀆不恭。所以把帶字的廢紙收集起來,在祭孔時一齊燒掉,燒字紙時也要師生一齊跪拜。

  冬至“隆師”,隆又“尊崇”一義,“隆釋”就是敬師、拜師。此俗流行面極廣。民國前,各書院、學院和私塾均非常重視這一習俗;民國後,一些私塾還在奉行“隆釋”。為什麼在冬至日要“隆釋”呢?《藻強縣誌》解釋說:“冬至士大夫拜禮於官釋,弟子行拜與師長。蓋去迎陽報本之意。”看來這種說法比較接近事實。

  如今,各地在冬至都不進行“隆師”活動了,這種習俗已經銷聲匿跡。但是,冬至節總是給人留下了“我國最早的教師節”的好名聲,獲得了後人的讚美。(劉其印)來源:中國民俗網


蒙古族傳統風俗蒙古族火文化

  火對於人類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火我們將無法得到延續,可能如今我們還生活在原始社會,甚至是已經滅絕了。而蒙古族卻有著紀念火的節日,這是一個蒙古族從古至今一直都舉行的重要節日。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蒙古族文化吧!   火被蒙古族奉為財富、力量、純潔的象徵,認為火可以賜予人們財富、幸福和健 ...

錫伯族有趣的風俗文化發麵餅好兒媳

  在錫伯族中會不會做發麵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對於女孩子來講。她們嫁人後,如果不會做發麵餅的話,會被公婆評價為不稱職。所以做好發麵餅對於每一個錫伯族女孩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錫伯族文化吧!   發麵餅是錫伯族人早晨餐桌上必有的食物。   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曾經流傳著這樣一種 ...

傳統文化客家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用他們的語言、戲劇、音樂、工藝、飲食、建築等等方面的總和所得來的。而且客家文化繼承了正統的漢族文化還融合了土著文化,才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那些關於客家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有什麼?讓我們一起往下看看!   起源階段   嶺南地區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國內和國外各地的客家人,其祖輩都與嶺 ...

合肥傳統節日之一香炭

  與其說打香炭是合肥的傳統節日,不如說是合肥的年俗來得更確切。我國的春節,舉國同慶,但每個地方的年俗都不一樣,在合肥,有著一個特別的年俗,也就是打香炭,它是一種儀式,代表著驅邪避災,是合肥文化特有的一部分,現在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習俗是一個地方最為傳統的東西,它是老祖宗留給子孫的寶貴財富,人們應該好好 ...

青島傳統風俗活動天后宮民俗廟會

  青島一個美麗的海港城市,是我國第二個吞吐量達到億噸的大港,在過去人們因地制宜,以漁業為主要的生活手段,但是大海上氣候變幻莫測,風雨無情,天后宮就是為了保佑海上作業的人們而設立的,後形成一系列傳統活動,流傳至今成為青島文化的一部分。   起源   天后宮是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由青島村胡姓族人捐資興建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習俗由來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 ...

清明節傳統風俗英語介紹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閱讀一篇關於清明習俗的英語(論壇)文章。在閱讀的過程中一起學習關於清明節的地道表達。   Cele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