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布林津哈薩克人的“阿肯”彈唱

布林津哈薩克人的“阿肯”彈唱

  哈薩克人的阿肯彈唱哈薩克族有著極其豐富的民間文學,其中口頭文學 尤其發達、普及。其形式有神話、故事、詩歌、民歌、諺語、格言等。眾多的作品既不是出自某個時期,也不 是完成於某位作家這手,而是在人們一代又一代相繼傳 頌過程中不斷加工而逐步形成的。在這種情況下,一批 專門收集、加工、承傳演唱這些作品的民間藝人也就應 運而生,他們就是哈薩克草原上廣受人們尊敬和喜愛的 “阿肯”。

  “阿肯”的活動,主要是將民間的文學創作收集起 來,加工提煉,使之完整化,到民間演唱,表演形式往 往是懷抱一隻“東不拉”琴,在人群的擁簇中邊彈邊唱 ,因而,“阿肯”也是哈薩克族民間歌手和東不拉琴手 的通稱。  

  為了宏揚哈薩克族這一傳統的優秀文學藝術,豐富 人民的文化生活,如今的哈薩 克草原上,每年夏秋的黃 金季節,都要舉行各種規模的“阿肯彈唱會”。屆時,方圓數百里內的牧民,都會騎馬、架車,趕來助興。

  由各部落推選出的阿肯們,紛紛登臺亮相,競技表演。一 段段動情感人的故事,一首首優美動聽的詩歌,一曲曲 響亮悅耳的東不拉琴聲,使聽眾時而屏息靜聆,時而歡 聲雷動。這種演唱會同時伴有賽馬、摔跤和其它娛樂活 動以及物資交流,時間有的要連續數天。使往日靜謐的 草原,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布林津哈薩克人的調馴獵鷹

  哈薩克人調馴獵鷹草原上的哈薩克人,既是畜牧業的行家,也是捕獵 能手。他們傳統的捕獵武器,除獵狗外,主要是獵鷹。

  每當冬季出獵,剽悍的哈薩克獵手,身跨天山駿馬,手 託兇猛的獵鷹,在獵犬的前呼後擁下,放馬賓士于山林 草原上,每次行獵,必會有所收穫。而所得之物,不論 是黃羊、狐狸,還是野雞、野兔,都要歸功於靈巧勇猛 的獵鷹。

  鷹,是一種猛禽,讓它聽從獵手的指揮,必須有一 套馴服的辦法。

  牧民們用網、套等工具將山鷹捕獲後,首先要做一 皮面罩矇住鷹頭,使它看不見東西,然後把它放在一根 橫吊在空中的木棍上,來回扯動這根吊著的木棍,使鷹 無法穩定地站立。就這樣連續數晝夜,鷹被弄得神魂顛 倒,精疲力竭而摔倒在地。這時,要往鷹頭上澆涼水,使其甦醒,然後給它飲點鹽水或茶水,但不餵食物。約 半月之後,鷹逐漸得以馴化,再開始餵食。餵食也有一 套方法,馴鷹人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上,讓鷹前來啄食 ,飢餓許久的獵鷹,見了肉便不顧一切地撲過來,馴鷹 人則一次次把距離拉遠,而且每次 都不給吃飽。這樣反 復進行,直到鷹能飛起來,啄到馴鷹人手臂上的肉為止 。至此,室內調馴結束,再到室外。室外調馴,要先把 鷹尾的1 6 根羽毛用線縫起來,讓它無法高飛,只能在小範圍內活動。用拴在草地上的活兔或捆著肉的狐狸皮 作獵物,讓它由空中俯衝叼食。這樣馴練一段時間,再 拆去尾部的線,但要在腿上拴一根長繩,像放風箏似地 讓它去捕獲獵物,待熟練後,可將手中的繩子鬆開,但 不能取掉。因為它一旦要飛跑,繩子還吊在空中,獵手 騎馬容易追到。正式放鷹捕獵時,鷹食適中,才能發揮 它的最佳捕獵功能。

木壘哈薩克阿肯彈唱

  朋友,你到過哈薩克草原嗎?你聽過草原上的東布拉彈唱嗎?若是你有幸光臨草原,你一定會被旖旎的草原風光所傾倒,為濃郁的哈薩克風情所折服,更為那優美動聽的東布拉彈唱所陶醉。

  盛夏的哈薩克草原,松濤陣陣,炊煙裊裊,綠草如茵,鮮花盛開。氈房像凝重的白玉,羊群似滾動的珍珠,這充滿詩情畫意的夏牧場風光,給人以無限美好的暇想。置身其中,常常會聽到歡快悅耳的冬布拉琴聲,伴隨著高亢悠揚的歌聲此起彼伏。這些歌感情質樸,內容充實,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濃郁的邊塞草原色彩。彈唱這些歌典的,是哈薩克民間遊唱詩人--阿肯。一年一度的阿肯彈唱會,是哈薩克牧民戰勝嚴冬,慶祝豐收的盛會。

  阿肯,是我國哈薩克族人民對來自他們中間的遊唱詩人的一種尊稱。嚴格地說,被尊為阿肯的人,與群眾中能即興作詩的民間詩人或擅長彈奏冬布拉琴,演唱各類民歌的民間歌手不同。阿肯必須是既能即興作詩,又能自彈自唱,兼有詩人和歌手的藝術才能。哈薩克族是一個酷愛唱歌的民族。優美動人的詩歌,是哈薩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傳統最集中的表現,阿肯則是詩歌的創作者,演唱者,傳播者。在哈薩克民族沒有文字時期,勞動人民文化創作的成果,主要靠他們儲存,流傳。阿肯能編善唱,有見景生情,即興創作的藝術才能;其作品語言生動,通俗易懂,便於記誦。勞動人民創造的精神財富,多半由他們去總結、發展。久而久之,哈薩克人民就把阿肯看作是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傳播者,對他們報以尊重和愛戴。此外,由於阿肯過去常常把舊社會反對統治者的罪惡,以及勞動人民的苦難、憤懣和理想、願望都編入自己的歌中,對邪惡進行鞭撻,對光明進行歌頌。所以千百年來,哈薩克人民一直把阿肯當作自己的代言人,同他們保持著親密的聯絡。

  阿肯彈唱,大體有兩種形式。一是阿肯懷抱冬布拉自彈自唱,這種彈唱,多是演唱傳統的敘事長詩和民歌。從這些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出哈薩克族的宗法社會制度,生產方式的演變,階級關係在氏族部落之間的變化;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等生活習俗的特點;草原上不成文的習慣法,各種宗教的影響以及山川地理的名稱等等。其中既有社會現象的細膩描述,又有自然現象的生動寫實。這些詩歌對民族發展史、民族關係史和宗教史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它又是研究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的重要資料。

  阿肯彈唱的第二種形式是對唱,有兩人對唱,也有多人對唱。對唱含有較量之意,把雄辯和唱詩結合在一起,既富有生活氣息,又生動活潑,它是人們所喜愛的一種古老而至今仍盛行的藝術形式。在對唱中,孕育和儲存了浩如煙海的詩歌,成為哈薩克文學的搖籃和珍貴的寶庫。對唱的特點是即興創作,在好手雲集的草原上,歌手們如果沒有敏捷的才思、出口成章的才華、對事理透徹的理解和較高的藝術修養,要在瞬息做到對答如流、以理服人是不可能的。因此,對唱雙方實際鬥智、鬥勇、鬥才,鬥謀。對唱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群眾性,這種群眾性不僅表現在參加對唱的歌手,不分男女老幼,人人都可以自由參加,因此對唱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為牧區所喜聞樂見。如今的對唱,不僅保留著傳統賽歌的特點,而且賦予了新的內容。每逢節日和喜慶活動,草原上總要舉行阿肯彈唱,人如海,歌如潮,琴聲悠揚,歌聲嘹亮。這草原盛會,是阿肯大顯身手的機會,也是他們讚美新生活,歌頌新氣象,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方式。這種彈雖唱會常常把遠近的牧民吸引過來,有時彈唱進入高潮,通宵不倦,賽歌雙方相持不下,聽眾喝彩助威,樂而忘返。


阿勒泰民俗風情活動“彈唱會”

  阿肯彈唱會是哈薩克民族古老的、最具有群眾性的傳統文化活動之一,逢年過節,紅白喜事乃至有朋友來臨,亦或在每年山花爛漫之際,能歌善舞的牧民,聚集在一起,懷抱冬不拉,即興作詩,自彈自唱,這就叫阿肯彈唱會。阿勒泰地區的阿肯彈唱會每兩年舉行一次,由各縣市輪流舉辦,時間為3天左右。 ...

布林回族的生活起居習俗

  回族使用漢語漢文,其語言基本上保持西北各省方言特色,由於地緣與宗教關係,還夾雜有塔城方言和少量阿拉伯、波斯語,以及維吾爾、哈薩克詞語及宗教詞彙。有些回族人兼通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 民族的語言、文字。   服飾:回族人傳統的衣飾,年長者多穿黑色布料外衣,喜穿白襯衣,青色和棕;色坎肩中老年男子常戴白色小圓帽。 ...

妙趣橫生的哈薩克族彈唱

  哈薩克族文化豐富多彩,美麗動人的詩歌成了哈薩克族歷史發展程序的重要史冊。哈薩克族的詩歌融入了地方風情,民族文化,以及宗教信仰,並注入哈薩克族人民的思想情感。下面,大家就隨小編一起看看妙趣橫生的哈薩克族阿肯彈唱吧。   哈薩克族中有很多民間歌手,對其中優秀的歌手稱之為“阿肯”即遊唱詩人。在哈薩克族聚居的巴里 ...

布林哈回族婚禮節日

  回族婚禮,各地大同小異,均圖喜慶、吉祥,山區農村婚禮尤為熱鬧。一般是在男女雙方領取結婚證後,由男方選擇一個吉日(多數在星斯五聚禮日)在徵得女方同意後,於結婚前兩三天,帶上10-12個半斤重的大蒸饃和整隻的羊肉,到女方家送“催妝禮”。     結婚這天,男方家派出迎親車和接親人到女方家迎親。女方家給新娘開臉 ...

布林回族糧食節

  回族人民過完開齋節第一百天,好要吃一次阿術拉飯。   阿術拉飯是用黃米、小米、大米、小麥、大麥,以及扁豆、豌豆、黃豆、綠豆等幾十樣豆類加紅棗、核桃熬成稀飯。   回族為什麼要吃阿術拉飯呢?   傳說在很早以前,聖人阿里帶兵打仗,打了三天三夜以後,人無糧,馬無草。士兵們回來,黑壓壓的站了一大片沒有飯吃。阿里 ...

布林烏孜別克族民俗

  烏孜別克族主要從事商業和手工業,也有以農牧業為主的。伊犁州現有5491人。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信仰伊斯蘭教。   烏孜別克族的民間文學極為豐富,敘事長詩《帕爾哈德與希琳》等流傳廣泛。樂器中以三 ...

布林飲食習俗

  飲食習慣西域香味濃烈,各種食品色香味俱佳。烤羊肉串已風靡全國,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饌。吃法別緻的抓飯、手抓羊肉是少數民族最喜歡的食品,也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必備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饢、烤包子、拉麵、油饊子、油塔子 、薄皮包子、奶茶,則是少數民族的傳統食品。牧區的少數民族能將牛奶、羊奶加工成八九種奶製品,或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