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布林津蒙古族—草原“那達慕”

布林津蒙古族—草原“那達慕”

  那達慕八月的草原,金風秋爽,牛羊肥壯,牧民們喜 慶豐收的季節到了。這時候他們便開始釀製馬奶酒, 屠宰牛羊,縫製新衣,準備各種美味的食品,舉辦 不同規模的“那達慕”(蒙古語“娛樂”、“遊藝” 的意思),進行被稱為“男兒三藝”的射箭、摔跤、賽馬等傳統體育比賽。

  那達慕”,一般進行五至七天。每逢此時,牧民們穿著嶄新的民族服裝,騎著馬、趕著勒勒車,從四面八方彙集而來。在綠茵草地上搭起氈帳,熬 茶煮肉。整個草原炊煙裊裊,人歡馬叫,一片歡騰。 那達慕”起源於十三世紀初,在蒙古族人民 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那時候,蒙古族的頭領們每 當舉行大“忽力勒臺”(大聚會)時,除了制定法 規,任免官員,進行獎懲外,還要舉行規模較大的 “那達慕”。當時,“那達慕”的主要專案就是進 行射箭、摔跤、賽馬比賽。如今的“那達慕”已增 加了物資交流、文藝演出等許多新內容。使這一傳 統的民族盛會,更加喜慶、吉祥、歡樂而富於實效! 摔跤是那達慕的主要內容,沒有摔跤不能稱為 那達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達1000餘人,且不 受地區和體重的限制。摔跤手進行編排配對後,採 取單淘汰式,失敗者不允許再上場。摔跤手上身著 牛皮或帆布製成的緊身半袖背心,裸臂蓋背,邊沿 鑲有銅釘。下身穿肥大摔跤褲,腳登蒙古靴,頸上 套五色綢緞製成的彩條“景嘎”,標誌著獲得過多 少名次。大部分地區摔跤手出場比賽前唱摔跤歌。出場、收場雙方摔跤手都要跳躍。裁判員發令,雙方握手後開始交鋒,不限時間,不許抱腿和跪腿摔,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都為失敗。參加那達慕的摔 跤手都有獎品,前三名的獎品較貴重。

  蒙古族歷史器重“達爾罕摔跤手”,這是終身 的榮譽。在授予光榮稱號的儀式上,獲“達爾罕” 稱號的摔跤手,穿上比賽的全套服裝,三唱摔跤歌后跳躍進場進行表演。由主持那達慕的領導人發給 證章、證書和紀念品,並按民族習慣請他喝一碗奶 酒和鮮奶。此時,獲“達爾罕”者挑選一名最有前 途的摔跤手,把自己的摔跤服脫下來贈給他,自願擔任業餘教練,然後互相擁抱,一齊跳躍出場。

布林津蒙古族

  蒙古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

  “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 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 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 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 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 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 烏尼”(長約3 . 2 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 “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 用毛繩繫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 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 的地氈,擺上傢俱,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 一些傢俱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 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 哈納摺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

  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 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 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 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 使用。

布林津蒙古族的居室和服飾習俗

  蒙古族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塔城地區的蒙古族操衛拉特方言,使用託忒蒙古文,亦推廣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使用的胡都木蒙古文。

  居室:蒙古包是蒙古族的傳統居室。它和哈薩克族房不盡相同,包頂篷杆是直線杆,門必須朝南開,爐子設在正中天窗下。從事農業或牧業定居蒙古族農牧民,居住土木或磚木結構平房。從事牧業的牧民,春夏秋季仍以住蒙古包為多。蒙古包的質量和內部陳設比舊時已有很大改善,冬季則遷往固定的居民點,住向陽暖和的平房,機關幹部、工人、商人等住單位。公有樓房或家屬院。

  服飾:蒙古族的服飾,因性別和年齡而異。中年男子冬天穿大襟皮大衣,布面以黑、藍為多。冬季老年人戴“巴司勒克”皮帽,中年人戴“居木得克”皮帽,帽頂都有用紅布條編成的一小圓疙瘩,兩邊耳扇在後部相連,前邊可以護住鼻和嘴部。夏天多穿黑色大襟長袍,用藍布纏頭,城鎮居民以戴禮帽為多。婦女的服飾以長袍為主。少女夏天穿的長袍一種有大襟的叫“拉布西克”另一種從中間系排扣(銀扣或佈扣)到腰以下,左前襟加寬,叫“比西米特”。長袍上繡有各種圖案花邊。腰上纏紅、綠、黃色的綢子或布帶,頭上纏繡花白布頭巾,喜戴戒指、手鐲和耳環。已婚婦女穿“鐵爾勒克”,外套“切格德克”,不穿“拉布西克”。有的穿無袖長袍“別日孜”,腰部左右繫帶,不用紐扣。帽子上縫有銀飾物,帽頂有一條垂到後腰的紅色長穗子。已婚婦女的長袍均不繫腰帶,老年婦女的衣服不用色線繡花邊,帽子上無銀製飾物。新中國成立後,青年男女多穿制服,如列寧裝、中山裝、學生裝,以及西服等。中年婦女喜歡穿連衣裙,戴頭巾。傳統服裝多為中、老年婦女在節日穿戴,平日少見。


布林回族糧食節

  回族人民過完開齋節第一百天,好要吃一次阿術拉飯。   阿術拉飯是用黃米、小米、大米、小麥、大麥,以及扁豆、豌豆、黃豆、綠豆等幾十樣豆類加紅棗、核桃熬成稀飯。   回族為什麼要吃阿術拉飯呢?   傳說在很早以前,聖人阿里帶兵打仗,打了三天三夜以後,人無糧,馬無草。士兵們回來,黑壓壓的站了一大片沒有飯吃。阿里 ...

布林哈回族人婚禮節日

  回族婚禮,各地大同小異,均圖喜慶、吉祥,山區農村婚禮尤為熱鬧。一般是在男女雙方領取結婚證後,由男方選擇一個吉日(多數在星斯五聚禮日)在徵得女方同意後,於結婚前兩三天,帶上10-12個半斤重的大蒸饃和整隻的羊肉,到女方家送“催妝禮”。     結婚這天,男方家派出迎親車和接親人到女方家迎親。女方家給新娘開臉 ...

布林烏孜別克族民俗

  烏孜別克族主要從事商業和手工業,也有以農牧業為主的。伊犁州現有5491人。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信仰伊斯蘭教。   烏孜別克族的民間文學極為豐富,敘事長詩《帕爾哈德與希琳》等流傳廣泛。樂器中以三 ...

布林飲食習俗

  飲食習慣西域香味濃烈,各種食品色香味俱佳。烤羊肉串已風靡全國,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饌。吃法別緻的抓飯、手抓羊肉是少數民族最喜歡的食品,也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的必備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饢、烤包子、拉麵、油饊子、油塔子 、薄皮包子、奶茶,則是少數民族的傳統食品。牧區的少數民族能將牛奶、羊奶加工成八九種奶製品,或香 ...

布林烏孜別克—“討休錢”與“搬新娘”

  烏孜別克族在婚姻方面仍恪守本民族固有的傳統習俗和禮儀。   按傳統習慣,男女青年結婚必須遵循先長後幼的原則,即兄未婚,弟不可娶,妹不可先嫁;姐未嫁,弟不可娶妻,妹不可嫁人。   烏孜別克族男女聯姻要經過訂婚、送聘禮和完婚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與其他民族比較,並無特別之處。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習俗則體現在完婚 ...

布林烏孜別克—生育奇俗

  烏孜別克婦女生育習俗頗為講究。在生孩子時,丈夫是絕對不準進屋的。而產婦在7 天之內必須足不出戶,飲食起居,則由婆母、嫂子、弟妹等人悉心護理。孩子一出生,丈夫要向親友們報喜,而諸親友要備禮賀喜,嬰兒出生的第3 天,要舉行命名禮。嬰兒的名字一般 都要請阿訇或知識淵博、有名望的長者命名。名字往往是伊斯蘭教的經名 ...

布林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蘭教,許多民族節日皆與宗教有 關,傳統的“巴羅提”節即是其中之一。“巴羅提”一 般在伊斯蘭曆每年8 月的頭兩天舉行。由於節日之夜家 家都點一種特製燈燭,故稱之為燈節。節日前夕,每家 都要自做多支小燈燭和一支特大的燈燭。它是用一種高 原上特有的“卡烏日”草草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扎 成火把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