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戲曲大全:評劇唱腔的發展歷史簡介

戲曲大全:評劇唱腔的發展歷史簡介

  評劇是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本期的民族文化之戲曲大全來了解評劇的唱腔發展。

  評劇的男腔和女腔,是在蓮花落、蹦蹦戲的音樂基礎上,逐步吸收並借鑑梆子、京劇的唱法形成的。伴奏以胡胡(板胡)為主,打擊樂器與京劇大體相同。評劇女腔是由月明珠等人創造的,男腔是由倪俊生等人創造的。

  評劇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蓮花落等民間音樂基礎上,吸收東北二人轉、京劇、河北梆子等冀東和京津一帶地方戲曲的音樂成分形成。其特點為抒情性強,流暢自然,鄉土味濃。唱腔為板腔體結構,由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無眼、無板無眼等四種節拍形式組成。常用的板式有慢板、反調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尖板等。

  慢板即一板三眼,是評劇唱腔的基本曲調,過去為旦腔專用,後來逐步發展為旦、生共用。慢板由上、下兩個各四小節的樂句組成,每句又可分為三個小分句,其特點是多從頭眼(第二拍)起唱,分句常以小過門來加以銜接。

  反調慢板,是在正調慢板基礎上,利用轉調手法發展而成,旋律性和抒情性均較強,常用來表觀悲傷、哀怨的情緒。

  二六板,一板一眼,是評劇唱腔中最常用的一種板式,既可抒情,亦可敘事,各個行當均可應用。又可分為小生二六與原板二六兩種形式。小生二六的上、下句各為六小節,每句常由兩個分句組成,是生行的主要唱腔。原板二六的上、下句各為四小節,是旦行的主要唱腔,其他行當有時兼用。

  垛板,一板一眼,旦腔應用較多,其特點是節奏感較強,常為板起板落,速度變化較大,又分快、慢兩種:慢垛板擅長敘事,快垛板擅長抒情,特別是表現激動的情緒。

  流水板,有板無眼,生、旦共用,其待點是唱詞與旋律結合密切,口語化,但旋律性不強。散板,無板無眼,節奏較自由,旋律擴充套件與縮減的變化較大,由於伴奏上的區別,又可分緊打慢唱,慢打緊唱等形式。

  尖板,無板無眼,系從河北梆子唱腔中吸取來的,起始過門與鑼鼓仍與河北梆子保持相同格式。除了這些基本板式外,建國後還發展了許多新的板式,從而豐富了唱腔的表觀力。

  在唱、做、念、打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上,評劇的唱功最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員月明珠和女演員李金順等,都曾以唱功稱絕一時。李金順的“李派”唱腔對後輩影響甚大,在其影響下,30年代初的奉天落子時期,又產生了著名評劇聲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膽運用低腔,發展了評劇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與白玉霜同時,劉翠霞創造了高亢脆亮的“劉派”唱法,愛蓮君創造了“愛派”的疙瘩腔唱法。此外,還有在北京與白玉霜相對峙的喜彩蓮創造了華麗而清新的“喜派”唱法。四名女演員在建國前被稱為評劇“四大名旦”。繼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繼承和發展了“白派”唱腔。

  建國後,新鳳霞在演出《小二黑結婚》《藝海深仇》《祥林嫂》《劉巧兒》等新戲過程中,創造了不少新的唱腔,人稱“新派”。她的唱腔清新甜潤,玲瓏婉轉,富於華彩,塑造了一批新型婦女形象。她還與新文藝工作者合作,創造了蜻蜒調、凡字調、送子調等新板式,為豐富和發展評劇女聲唱腔作出了貢獻。天津的鮮靈霞在“李派”和“劉派”的基礎上形成了天津大口落子“鮮派”唱腔;瀋陽的韓少雲、花淑蘭、筱俊亭在建國後也分別博採眾長形成了“韓派”“花派”“筱派”旦角聲腔藝術。

  評劇男腔,建國前行當不全,無花臉唱腔,老生腔也不健全。建國後,新的文藝工作者,如馬可等,參加了評劇音樂革新,改革了評劇伴奏方法,努力發展評劇男腔。20世紀60年代,在評劇演員和音樂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創造了反調、二八扳、慢流水板、A調慢扳、快流水、頂七板等男聲越調音樂形式。著名男演員魏榮元用兩種方法演唱評劇大面腔和老生腔,為評劇大面相老生的旋律和演唱方法奠定了基礎,創立了“魏派”唱腔,著名男演員還有馬泰形成了“馬派”;小生演員張德福也形成了“張派”小生唱腔流派。評劇發源地唐山的洪影形成了“洪派”女小生唱法。男生唱腔已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喜人局面,大大增強了評劇表現力。

戲曲大全:安徽廬劇的起源和發展

  戲劇文化中在現如今的社會已經不像古時那般了,在古時戲劇不過都是朝廷或達官貴人用來消遣娛樂的選擇,而唱戲的人更是被看輕,在生活中我們也能看到這樣的字眼“無情無義”可見當時唱戲的人生活有多艱難。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廬劇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起源:

  廬劇起源,無史料可考,據老藝人相傳,在商報曾以《盲藝人考證廬劇源自霍山》為題,報道了“西路廬劇”的領軍人物之一、年近八旬的盲藝人李儒瑤,20年前憑一部明朝《塗氏宗譜》和自己的現場演唱,征服了業界專家,“廬劇的發源地在大別山區的霍山縣”從此一錘定音。該縣擁有“廬劇源頭”的豐富藝術土壤,決定透過一系列的措施重振廬劇藝術,打造“廬劇之鄉”。

  據瞭解,為了重振廬劇藝術,該縣決定整理108部傳統廬劇編輯成冊,並組織創作一批適合快節奏現代生活的廬歌,供初學者學唱,同時編寫一本廬劇基礎知識教材,作為全縣中小學生的選修課程;近期利用我省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100萬元,縣裡配套230萬元,扶持民間藝術社團,最終使廬劇班社普及到全縣所有鄉鎮;還將錄製一批正宗“西路廬劇”經典劇目光碟,向社會公開發行。

  發展:

  太平天國時期已有職業班社流動演出。初期的廬劇,是以皖西大別山和淮河一帶的山歌、門歌(門頭詞)和民間花籃舞、花鼓燈舞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三小戲。其演出劇目《賣蘭花》的唱腔,就是淮河一帶流行的花鼓燈調;《打桑》一劇唱的則是大別山流行的“打花石調”。當時的演出大多采用唱一段舞一段的形式,舞蹈如“繞籬笆子”、“繞門轉子”、“一條龍”、“剪子股”、“荷葉翻身”等,與淮河一帶的花鼓燈相似。

  廬劇在發展過程中,曾受流行於皖西北的阜南和河南固始一帶的“嗨子戲”影響,後來又吸收、融化了湖北花鼓戲和淮河一帶的“端公(男巫)戲”等劇種的部分劇目和唱腔,使自己不斷豐富起來,如:“端公調”唱腔和《休丁香》、《張相公打嫁妝》等劇目來自“端公戲”;《討學錢》、《採茶》等戲來自湖北花鼓戲;“黃梅快板”(又稱行路調)唱腔來自皖南花鼓戲。

  廬劇班社早期不滿10人,只能在農村草臺演出,劇目是《點大麥》、《遊春》、《洪武放馬》、《雪梅教子》等生活小戲和摺子戲。辛亥革命前後,曾一度和徽戲合班演出,稱為“四平帶折班”(“四平”指徽戲,“折”指廬劇小戲)。到了30年代,部分班社進入蕪湖、合肥等城市演出,又與京劇合班,稱為亂彈班。因此,在劇目和表演方面亦受徽劇和京劇的影響。

  廬劇的確切形成年代,目前尚無定論,但從其歷史上的記錄來看,距今已有130多年曆史。1985年,在安徽省巢湖市發現一刻的石碑。碑的上方刻有“正堂陳示”四個大字。碑文約400字,是當年在巢縣任知縣的陳炳所頒示的禁約。禁約計為四條,第二條即提到倒七戲。這塊石碑的發現,不但證明了倒七戲這一劇種名稱在130多年前已經出現,而且對其產生年代提供了較為可靠的線索。

  即倒七戲這一劇種形成的年代,能追溯到1840年前後(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合肥人李鴻章還曾經用家鄉的廬劇、俗稱“倒七戲”代替過大清的“國歌”呢!那是清光緒22年(1896年),李鴻章以大清國宰相的身份出訪歐美六國。在德國,德皇威廉二世為他舉行盛大國宴,並陪同參觀軍事操練,還贈他紅鷹大十字頭等勳章。德皇在慶宴上,要求各國使節唱本國國歌。當時,大清國還沒有制定國歌,李鴻章沒有辦法,就唱了一曲家鄉合肥流行的“倒七戲”代替國歌,矇混過關了事。不管此事是真是假,廬劇也就是“倒七戲”在當時的流行,是不容置疑的。

  【結束語】作為古老的藝術,現如今更迫切的是可以讓他良好的流傳下去,讓後世的人也能看到古人留下來的藝術結晶。廬劇作為地方性的戲劇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它內在的人文精神、生活習慣、行為正規化、言語傳承、心靈契合卻是多種因素的歷史積澱、交匯、融合而成。

戲曲大全:中國戲曲劇種及其代表作

  戲曲是我國的國粹,是中華文明寶庫中的綺麗寶藏,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史中,中國戲曲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百花齊放的劇種大觀園。

  今天就讓戲劇文化為你整理戲曲大全:中國戲曲劇種及其代表作。

  戲曲大全:中國戲曲劇種及其代表作之——老祖宗留下的,中國五大戲劇劇種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範(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戲曲大全牡丹亭崑曲唱詞全本賞析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與王實甫的《西廂記》齊名,是中國戲曲史上優秀的作品之一。而《牡丹亭》首演時,《西廂記》曾減價過,可見《牡丹亭》受觀眾喜愛的程度。本期的崑曲文化,為你介紹牡丹亭崑曲唱詞全本賞析。   在這部戲劇問世之後,立刻廣為流傳,產生了巨大影響,以至“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由於劇中深刻地 ...

戲曲大全崑曲有哪些著名曲目

  崑曲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著很多著名的曲目,也有許多戲曲名人寫得劇本,有湯顯祖,有“南孔北洪”的代表作等等。還有一些摺子戲。崑曲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很多經典的劇目,至今還有在各個劇院中演出。本期的崑曲文化帶你瞭解崑曲有哪些著名曲目。   《牡丹亭》   南宋時期的南安太守杜寶只生一女,取名麗娘,年十六歲, ...

戲曲大全崑曲長生殿全本唱詞

  唐太宗與楊貴妃的愛情一直是人間傳唱的人間佳話,雖然是以悲劇為結尾,但是兩者的愛情一直被人羨慕的。而《長生殿》說的就是唐太宗與楊貴妃的。《長生殿》中的唱詞也頗為人們喜愛,有意境,有感情。那麼《長生殿》的完整的唱詞是什麼樣的呢?本期的崑曲文化為你介紹。   【雙調引子·謁金門】〔淨扮道士上〕情一片,幻出人天姻 ...

戲曲大全評劇的藝術特點

  從古代傳承下來的戲曲分很多種,戲曲大全中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被稱為“五大劇種”。然而它們都各自有各自的藝術特點,那麼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什麼呢?本期的民族文化帶你瞭解戲曲大全之評劇的藝術特點。   評劇的藝術特點是: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 ...

戲劇大全評劇名家有哪些

  評劇是北方的劇種,發源於唐山,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都有廣大的群眾基礎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和追捧。評劇在不長的歷史中,產生了一大批名家,這些名家對評劇的豐富與完善和民族文化之戲曲大全做出巨大的貢獻。以下是一些評劇名家的人名彙總:   奠基人:成兆才孫家班等   五大明珠(早期男旦):碧月珠、月明珠、明日珠、 ...

中國名牌大學浙江大學的歷史簡介

  浙江大學一直都是我國的名牌大學,簡稱為“浙大”,浙大位於中國的“人間天堂”杭州。是我們中國人最早創辦的高等學府之一。我們都看得到現在浙大的輝煌,但卻不瞭解它之前的歷史,本期浙江大學,就一起來了解浙江大學的歷史。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在浙江杭州建立,是中國近代史上效法西方 ...

戲曲文化歷史悠久的山西地方戲曲大全

  山西戲曲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在我國戲曲舞臺上佔有重要地位。山西戲曲代表著漢族戲曲藝術的歷史文化價值,也反映出流傳區域的漢族民風民俗。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關於山西的地方戲曲吧。   晉劇   中國地方戲曲,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國傳統戲曲。因產生於山西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也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