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我們身邊有回族的朋友,若是遇到開齋節、古爾邦節等重大回族節日時,必定能夠看到一種黃色類似麻花狀的油炸食品,而這種小吃就是饊子,那麼回族文化中的饊子又是如何起源呢?本期的中國飲食文化一起和小編來看看吧。
饊子,一種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多以米麵為主料。饊子色澤黃亮,層疊陳列,輕巧美觀,幹吃香脆可口,泡過牛奶後入口即化。
春秋戰國時期,寒食節禁火時食用的“寒具”即為饊子。那時候,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臣義士介子推,寒食節(清明節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於是人們便提前炸好一些環狀麵食,作為寒食節期間的快餐,既是為寒食節所具,就被叫做“寒具”。
2000多年前,我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楚辭·招魂》篇中,就有“粔籹蜜餌,有餦餭兮”的句子。著名宋代詞人、美食家林洪考證:“粔籹乃蜜面而少潤者”“餦餭乃寒具食,無可疑也”。
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名為《寒具》的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記載:“寒具即食饊也,以糯粉和麵,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形……入口即碎脆如凌雪。”
新中國成立後,寒食節逐步與清明節融合在一天,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也早已遺失,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喜愛,時至今日,仍然是老少皆宜的時令食品。
饊子是信仰伊斯蘭教少數民族的的風味名點之一。每逢古爾邦節和肉孜節等民族節日,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有一盤黃澄澄的多層的圓柱形的油饊子,用以招待客人,饋贈親友,俗語有“點心香,月餅回鄉饊子美,回回的饊子甜又脆”一說。
當客人來到的時候,賓主互致節日問候。客人入座後,笑容可掬的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饊子遞到客人面前,然後斟上香噴噴的奶茶或茯茶,殷勤地給客人泡上主人喜歡食用的新疆石河子產的方塊糖。客人吃著油饊子喝著茶,主人高興地連聲說:“熱合買提,熱合買提。”(漢語“謝謝”之義),感謝客人的光臨。
如今,在許多食堂和早點鋪裡,饊子也已成為常見食品,隨時可以買到,饊子也常出現在非節日場合,並且在內地也普遍存在,比如四川樂山的豆腐腦中就有饊子加入,味道也不錯。
吉林市回族小吃有樂樂小吃、順發回族小店的香酥烤羊腿、天津街良子肉串、江北的餐樂骨頭館裡餷條、金旺老媽火鍋巴蜀農人麻辣燙 。
回族飯店有利雅德飯店、阿拉伯飯店、名盛園飯店、東德順飯店、常盛居飯店等。
沙縣小吃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起源於夏商周、晉、宋中原黃河流域中華飲食文化,在民間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尤以品種繁多風味獨特和經濟實惠著稱。是中華飲食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早已享譽海內外。人們將福建省三明市沙縣譽為“小吃城”、“美食城”。
中原的飲食文化隨著中原人民的多次南遷傳播到沙縣。使沙縣成為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彙集地,這是沙縣小吃聞名全國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國小吃旅遊文化節官方定為每年公曆的12月8日。
油香是回族民間傳統食品,有普通油香、糖油香、肉油香三種,有的地方把油香叫“香香鍋”。相傳油香在元代從古波斯傳入中國,回族的油香種類和口味有多種,有發酵面的鹹味油香、淡味油香、甜味油香,還有燙麵油香,發酵面油旋子等。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都有吃油香的習俗,給孩子過滿月,過百日、割禮、結婚等,要炸油香慶賀。每逢 ...
材料:
麵粉500克、食鹽7克、、植物油1.5公斤、水250克
做法:
1、取麵粉500克,加入鹽7克、涼水250克,調製成麵糰,反覆搋揉;
2、餳一會兒,切成10小塊,再分別揉成麵糰備用;
3、鍋中放植物油1.5公斤(實耗半斤左右)燒至八成熱,取麵糰一塊,壓成圓餅,從中用手指捅一個洞 ...
愛吃小吃的小夥伴湖南長沙可不能錯過,它有著美食之城的稱號,各色各樣的美食遍佈整個長沙,作為一個吃貨來到長沙這十道小吃絕對不能錯過,好吃到你垂涎三尺,做夢都想在來吃。那麼本期的飲食文化就為大家介紹湖南長沙十大美食小吃之椒鹽饊子。
湖南長沙十大美食小吃之椒鹽饊子
椒鹽饊子是一道古老的傳統小吃。據考證, ...
絕大部分人應該都嘗過羊肉串吧,畢竟作為燒烤的必備食材,相信大家對羊肉串的味道還是很有印象的,但是羊肉串的歷史和羊肉串的起源是怎麼回事,相信絕大多數人是不知道的,那麼本期飲食文化就為大家來解析。
考古專家在魯南臨沂市內五里堡村出土的一座東漢晚期畫像石殘墓中發現兩方刻有烤肉串的畫像石,經研究發現這兩幅畫中 ...
回族是中國分部最廣的少數民族,在居住較為集中的地方都會建有清真寺。我們都知道,回族的語言以及一些節日都跟咱們中國的語言以及節日都不太一樣。那麼,大家知不知道回族的起源是如何的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了解一下吧!
回族誕生史
回族是以中亞細亞各民族為主要族源,並以移民遷徙方式 ...
元末明初,日本分裂為南北朝,西南各領主為了籌集響款,常派武士到中國沿海搶掠。南朝覆滅後,一部分不願歸順的武士下海為寇,有組織地對中國沿海實施海盜行為,倭寇成了浙江、福建沿海一帶百姓的大災難。
同年八月,戚繼光率部在福寧的橫嶼與倭寇展開激戰,戚家軍個個奮勇爭先,殺敵立功。經過三個時辰的戰鬥,全殲倭寇,斬 ...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