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撤拉族概況

撤拉族概況

  民族概況

  撤拉族生活在我國的青藏高原邊緣,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及其毗鄰的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鄲鄉和甘肅省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一些鄉村。還有少數散居在青海省西寧市及其它州縣,在甘肅省夏河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縣、烏魯木齊市等地,也有少量分佈。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撒拉族人口數為104503。撒拉族使用撒拉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奴語支。不少撤拉族人民會講漢語和藏語。沒有本民族文字汀一般使用漢文。

  撒拉族人民自稱“撒拉爾”,簡稱“撤拉”而得名。有人認為,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烏古斯部撒魯爾的後裔。傳說撤魯爾即烏古斯汗之孫,塔黑汗之長子。“撤魯爾”意為“到處揮動劍和錘矛者”,原住唐代中國境內,後西遷中亞。元代取道撒馬爾罕,東返中國,行至西寧附近定居。

  撒拉族傳說,其祖先尕勒莽與國王有隙,遂率其部眾,牽了一峰白駱駝,馱著水、土和《古蘭經》離開撒馬爾罕,向東遷徙,輾轉到達循化,見地平水好,草場廣袤,森林莽莽,遂定居了下來。後來吸收當地藏、回、漢等民族成份,逐漸形成單一民族,迄今已有約700年的歷史。

  元末,撒拉人首領已被中央王朝封為世襲達魯花赤(長官)。明初,受任為世襲“百戶”。“副千戶”,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視。到清朝一改過去的“羈縻政策”,加強了對撒拉族人民的統治。實行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撒拉族人民曾多次發起反清起義,都被清朝統治者所鎮壓。撒拉族人民的人口發展十分緩慢。

拉祜族概況

  人口為453705人。

  民族概況

  拉祜族是我國雲南省西南部的一個山區少數民族,自稱“拉祜”,他稱有“倮黑”、“哥搓”、“緬”、“目舍”、“苦聰”等。主要分佈在瀾滄江流域的思茅、臨滄兩地區,相鄰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區也有分佈。約80%的拉祜族聚居在瀾滄江以西地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拉祜族人口數為453705。使用拉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拉祜族人民長期與漢族、傣族密切交往,多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過西方傳教士創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字母的基礎上創制了拼音文字。

  拉祜族淵源於甘、青地區的古羌人,歷史上,曾有古羌人的部分支系向南遷徙,進入今雲南境內,分佈在金沙江南岸地帶,秦漢時期,活動於洱海地區的彝語支各族體被泛稱為“昆明夷”,其中便含有拉祜族的先民。自唐代起,拉祜族先民自金沙江南岸地帶分東西兩路陸續南遷。其中西路一支,經今彌渡、巍山,渡瀾滄江,到達臨滄,分佈在瀾滄江以西地區,是為“拉祜納”。東路一支,順今哀牢山西側和無量山東側南下,分佈在瀾滄江以東地區,是為“拉祜西”。與拉枯族在歷史上有密切關係的彝族,稱拉祜納為“大倮黑”,拉祜西為“小倮黑”,稱拉祜族寨子為“倮黑加”。元、明兩代,拉祜族人民多處於傣族土司統治之下,清末在今瀾滄縣設鎮邊廳。

烏孜別克族概況

  民族概況

  烏孜別克族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塔城、喀什、烏魯木齊、莎車、葉城等地。其餘散居在各地城市。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烏茲別克族人口數為12370。使用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奴語支。通用維吾爾文。

  公元14世紀上半期,原屬於蒙古帝國的欽察汗國。欽察汗國的烏孜別克汗(公元1312——1341年)信奉伊斯蘭教,統一了分散在中亞廣大地區的各個部落,其汗國被稱為烏孜別克汗國,其國人被稱為“烏孜別克人”。《元史》記為“月即別”,“月祖伯”等。後成為族稱。沿襲到今。15世紀時,欽察汗國瓦解,原來作為它的組成部分的白察汗國逐步強大起來·佔據著今西伯利亞西和哈薩克的廣大地區,居民主要是各種不同來源的突厥——蒙古遊牧民,他們都籠統地被稱作烏孜別克人。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白察汗國的一部分烏孜別克遊牧民在昔班尼汗的率領下,南下進入中亞農業區。先後佔領布哈拉、撒馬爾罕、希瓦、烏爾根奇、塔什干等城市,推翻了帖木兒王朝,與當地使用突厥語、從事農業的居民融合,形成了中亞的烏茲別克人。

  18世紀50年代,清朝統一新疆,在西北地區與浩罕等汗國為鄰,中亞烏孜別克人、特別是商人來中國新疆的日益增多,當時被稱為“安集延人”、“浩罕人”、“布哈拉人”等。起初,他們主要在喀什噶爾、葉爾羌、阿克蘇等城市活動,後來逐漸發展到南疆其他城市和北疆伊寧等地,其中有些人就在當地定居下來。19世紀60~70年代,英國扶植的浩罕國反動軍官阿古柏入侵新疆時,也有一部分中亞烏孜別克人隨著進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遷入新疆的中亞烏孜別克人為數也不少。


柯爾克孜概況

  民族概況   “柯爾克孜”,突厥語,系本民族自稱,意為“四十個姑娘”,也有認為是“四十個部落”、“山裡遊牧人”、“赤紅色”等含義。但一般解釋為“四十個姑娘”。柯爾克孜族主要分佈於新疆西部地區,絕大部分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分佈在伊犁、塔城、阿克蘇和喀什等地區。另外,在黑龍江省富裕縣也有零星分佈。根 ...

仫佬概況

  民族概況   仫佬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一個山地民族。他們自稱“伶”、“謹”。壯族稱之為“布謹”,漢族稱之為“姆佬”。建國後統稱仫佬族。絕大多數居住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環江、河池等縣境內,與壯、漢、瑤、苗、侗、毛南、水等族雜居。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仫佬族 ...

普米概況

  民族概況   我國的普米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的蘭坪、麗江、維西、永勝等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還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縣和鹽源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普米族人口數為33600。使用普米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木裡和寧蒗的普米族曾使用過一種用藏文拼寫的文字,但流行不廣。現在通用漢文。 ...

裕固概況

  民族概況   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的康樂、大河、明花、皇城區及馬蹄區的友愛鄉,其餘居住在酒泉市的黃泥堡裕固族鄉。裕固族自稱“堯呼爾”。元、明時稱“撒裡畏兀”、“撤裡畏兀兒”,現代稱“錫喇偉古爾”、“西喇古兒黃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曾稱“撒裡維吾爾”。1953年經本族代表 ...

德昂概況

  民族概況   我國的德昂族主要分散居住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鎮康、耿馬、永德、保山、瀾滄等縣,分佈面積達3萬多平方公里,是一個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絕大多數的村寨都是和景頗、佤、漢等族分寨雜居。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德昂族人口數為17935。德昂族的語言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 ...

保安概況

  民族概況   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省的循化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保安族人口數為16505。聚居區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保安”系本族自稱。舊時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 ...

鄂倫春概況

  民族概況   “鄂倫春”這一名稱於清初始見文獻記載。《清太祖實錄》卷五十一在一份奏報中首次提到“俄爾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諭中稱之為“俄羅春”。此後才比較統一地以鄂倫春這名稱來稱呼他們。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一為使用訓鹿的人,一為山嶺上的人。根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鄂倫春族人口數為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