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普米族傳統節日,本族人都不能錯過

普米族傳統節日,本族人都不能錯過

  對每一個民族來說,都有屬於本民族的傳統節日,這是這個民族的文化體現,展示了其獨特的民族精華和民族風貌。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普米族的傳統節日,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普米族文化中瞭解一下吧。

  大過年:

  大過年,是普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之一,一般從臘月二十九祭祖先、吃年飯到正月初七過完人的生日為止,要七八天時間。大年初一早上,老人要向宗巴拉(神臺)燒香祈禱,祭祀祖先。

  凡年滿十三週歲的男女兒童,要舉行“穿褲子”、“穿裙子”成年禮儀式。除此外,還有上山打獵、繞山放牧、玩磨秋、祭山神、跳鍋莊等活動。

  吃完除夕團圓飯後,年滿13歲的男孩子、女孩子,按性別各聚一處,通宵狂歡。待東方發白,各自回到自己家中,由家裡人為他們舉行“穿褲子”或“穿裙子”成丁儀式。

  瀾滄江畔的普米族在如果是女孩,她便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別踩在豬膘和糧食袋上,豬膘象徵財富,糧袋象徵豐收;右手拿耳環、串珠等首飾,左手拿麻紗、麻布等日用品,象徵婦女有物質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勞動的義務。接著母親把女孩的麻布長衫脫下,換上短衣,穿上百褶裙,繫上一條繡花腰帶。

  如果是男孩,他便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旁,雙腳踩在豬膘和糧食袋上,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銀元,銀元象徵財富,尖刀象徵勇敢。然後由舅父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換上短衣,穿上長褲,繫上一根腰帶。儀式過後,這些男孩、女孩才算長大成人,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社交活動。

  端陽節:

  每到農曆四月初五,普米家便開啟用新麥釀就的酒罈,咂出蘇理瑪,過嘗新節。除自家暢飲外,還分別送給親友嘗新。

  端陽節這天,孩子們穿著盛裝,到野外採來各種鮮花,插在屋裡屋外,顯得十分美麗。然後全家老少圍坐在火塘邊吃種類食品。

普米族傳統食品有什麼

  養生是一種好習慣。中國自古喜歡研究飲食,一樣食物有上百種吃法。食物流傳下來的手法和做法,鑄就了今日吃貨大國。經過了上百年風雨的洗刷,一切事物物是人非。然而普米族傳統食品依舊儲存了下來,一起來普米族文化中看看。

  普米族以玉米為主食,間食大米、小麥、青稞、蕎子、洋芋等。玉米的食用方法是先將玉米用石磨磨成粉,用篩子去玉米殼層,分成三種食用,殼層一般作家畜飼料,較粗玉米碎粒,可拌入大米一起煮吃,也可先用鍋煮成粥,再將細面拌進用鍋燒煮食用。玉米麵還可以煮甜酒、蒸粑粑,玉米還用來製作酥理瑪酒、做糌粑炒麵等熟食。

  普米族一般習慣日食三餐。早餐多吃麵食點心,喝酥油茶或鹽茶,中午和晚上為正餐,多以玉米為主食。常用煮、蒸、燒、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飯、烤餅、面片、麵條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種類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紅柿、辣椒、韭菜、蘿蔔、蔓菁、青菜、大蔥,此外還經常採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

  普米族普遍以飼養的畜禽為其肉食來源。常見的有豬、牛、羊肉,並能製作酥油、乳餅等乳製品。肉類多煮食和烤食,不習慣炒食。普米族擅長用風醃辦法把豬肉製成豬膘肉或臘肉,以琵琶肉最為馳名。其製作方法是:將宰後的生豬掏去內臟,抽去所有的骨頭,用鹽巴和花椒撒在豬腹內,然後把豬腹。

  縫合,風醃起來,就成了一頭完整的臘豬,它的外形很象琵琶,因此也叫“琵琶肉”,這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平時狩獵歸來,也經常能吃到黑熊、野豬、獐子、鹿子、岩羊、雉雞等野味,肉食多好煮吃和烤吃,不習慣炒吃。食具是別具風格的本勺、木碗和本盆。1949年後,普米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們與內地的交往日益頻繁,內地的生活用品大量輸送到普米族地區,普米族人民已經普遍使用瓷、塘瓷食具。

畲族傳統節日,畲族二月二

  畲族文化歷史悠久,無論是民族風俗還是傳統節日,都有一定的文化內涵。畲族二月二就是畲族民間文化的一個奇葩。畲族語言雖然沒有文字,但卻生動形象,二月二璀璨的文化內涵就是畲族文化的直接表現。那麼,大家就隨小編一起看看畲族二月二吧。

  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省境內,其中98%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畲族的傳統節日很多,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三月三”、“封龍節”、“六月六”、中元節、仲秋節、重陽節、冬至節、“招兵節”等。

  福鼎雙華畲族二月二“會親節”是畲族傳統節日之一,迄今己有360餘年,也是列入了第一批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會親節時,畲族同胞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訪親會友,互致問候。他們以歌會親、以歌待友、以歌抒情、以歌代言,寄託對美好生活的願望。

  由於畲族歌會習俗是畲族社會融對歌、會親、祭祀活動的重要文化形式,二月二歌會俗語的起源與福鼎佳陽鄉雙華村的民族遷徙和祖先崇拜關係密切,因此,雙華村的畲族人把“二月二”歌會,視為祭奉先祖,祈佑平安的節日。

  “二月二”,又稱會親節,是畲族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主要流行於閩東的福鼎、福安等縣。所謂“會親”,係指原由福鼎雙華、福安坂中分爐至浙南、閩東各地的畲族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舉行會親活動。福建雙華“會親節”規模最大,遐邇聞名。

  節日這一天。畲家門前都升起白底紅邊的三角形族旗和頗似古時“華蓋”的圓傘,從雙華分支出去的各地族人都盛裝打扮回到祖地會親。人群熙熙攘攘,歌聲笑聲不絕於耳,寧靜的山村頓時成歡樂的海洋。特別是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松明火照耀得如同白晝,增添了節日的熱烈氣氛,歌會進入了高潮,人們引吭高歌,嘹亮的歌聲在山野迴盪,越唱興致越濃,通宵達旦,熱鬧非凡。

  您可能還會喜歡:

  神奇的瑤族醫學文化

  白族信仰,你所不知的白族宗教信仰

  獨特的藏族飲茶文化

  領略白族文化的藝術薰陶:白族扎染文化


傳統節日是什麼 民間習俗活動

  普米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他們有著自己民族的民風民俗,並且也有著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那麼普米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呢?又有哪些民間習俗活動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普米族的傳統節日   小天地神靈的祭祀   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有的在農曆 ...

吾昔節為傳統隆重節日

  普米族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豐富多彩的普米族文化傳統而具有色彩,其中最有表現力的吾昔節就向我們展現出普米族的風土人情以及民族特色。那麼,大家就隨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普米族的傳統隆重節日,吾昔節吧。   按古規吾昔節要過九天,至今大部分普米族仍隆重過此節日,部分普米族地區則與漢族一起過春節。“ ...

中重要的節日:大年節

  “大年”節,是普米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曆臘月舉行。具體日期,各地不同,三、五天或十餘天。   節日這天,各家各戶在院內、大門外和屋頂上栽、插青松,以示四季常青,興旺發達。晚上,全家人圍坐在火塘邊吃團圓飯,夜間要留人守歲。當雄雞啼鳴時,各村寨鳴槍吹鑼螺,以示報歲。接著,各家舉行祭房頭,祈禱平安吉祥、五 ...

火塘是什麼火塘的意義

  火塘指的是我國南方亞熱帶地區的少數民眾家庭中用來取暖、做飯、祭祀神靈等活動的重要場所。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普米族的火塘,瞭解關於普米族或火塘的意義,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普米族文化中瞭解吧。   火塘簡介:   火塘,又叫“火坑”,也有的地方稱“火鋪”。是在房內用土鋪成的1米見方的土地。以前,火塘裡立有三 ...

服飾特點有什麼亮點在哪

  普米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由於長期和納西、彝、藏等民族雜居,其服飾吸收了其它民族的特點。對於普米族的服飾本身來說,由於居住分散,服飾也存在差異,但總體相同。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透過普米族文化了解其服飾特點吧。   普米族長期和納西、彝、藏等民族雜居,服裝及頭飾吸收了他民族服飾特點。   ...

盤點的重要節日

  普米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之一。普米族與中國古代的氐羌族繫有淵源關係。公元十三世紀中葉,一部分人被徵召入元軍,隨忽必烈南征,從此普米族逐漸結束遊牧狀態,開始農耕生活。那麼,在普米族文化中記載著哪些重要的節日呢?一起來看下。   大過年   大過年,是普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之一,一般從臘月二十九祭 ...

轉山會的節日風俗

  普米族轉山會又稱“繞巖洞”,當地普米族人們視獅子山為女神且保護她。認為她可主宰繁殖和生育,給於人間幸福與平安。每年農曆七月十五,人們都去獅子山祭祀。那麼,普米族轉山會有哪些的習俗呢?一起來普米族文化中看看。   在普米族的傳說中,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各地的山神都要集中到一個叫“甲雙巴拉”的山神那兒去打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