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景頗族“目瑙”起源的傳說

景頗族“目瑙”起源的傳說

  景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舞蹈在景頗族文化裡有著許多作用,不僅是藝術。他們的舞蹈獨具特色,其中又以目瑙縱歌的規模最大,意義最深。關於目瑙縱歌的起源還有個美麗的傳說,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目瑙縱歌意為大家跳舞,每年正月十五日在雲南省德宏州各地舉行。屆時人們身著盛裝彙集到目瑙縱歌廣場,在大鼓,鋩鑼和西洋樂器的伴奏聲中,在頭戴鳥頭羽冠的瑙雙帶領下成雙龍步入舞場,沿著目瑙示棟指引的祖先遷徙路線圖,踏著歡樂鏗鏘鼓點和音樂縱情歡跳,但見舞隊刀光閃閃,彩帕飛天,花扇翻滾,人們傳遞水酒,吼聲震天,萬人共舞而不亂陣腳。

  目瑙縱歌有個美麗而古老的傳說:在遠古時代,只有太陽的子女才會跳“目瑙縱歌”。有一次,太陽王派使者來邀請地球上萬事萬物去太陽宮參加他們的“目瑙縱歌”盛會,地球上所有的鳥雀都前往參加。

  “目瑙縱歌”結束後,鳥雀們告別了太陽王和太陽的子女們,啟程返回的途中,來到了“康星央枯”茫茫的原始森林憩息的時候,看見黃果樹上結滿了熟透的果子,鳥雀們很高興,為分享果實舉行了地球上第一次鳥類“目瑙縱歌”舞會。

  “孫瓦木都”和“幹佔肯努”聽到這個訊息,趕忙去觀賞,頓時被百鳥熱烈優美的歌舞所陶醉,與它們一起沉浸在歡樂之中。孫瓦木都和幹佔肯努決定把“目瑙縱歌”移植於人間,把寬闊平坦地作為“目瑙縱歌”場地,在正月時舉行了人間第一次“目瑙縱歌”盛會。

  這一天,人們穿上節日盛裝,打木鼓、敲鑼、竹笛、“洞巴”齊奏,彙集在舞場,排成長長的隊伍,模仿鳥雀舞步舞姿,盡情地歡歌起舞。人們學會跳“目瑙縱歌”後,大家都一天天地富裕起來,生活幸福、吉祥如意。

  以後,景頗人民為了驅惡揚善,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預祝吉祥幸福,歡慶豐收勝利,把“目瑙縱歌”與理想、願望連在一起,把每年的正月中旬作為節日之期,並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目瑙縱歌節已成為景頗人民歡慶豐收的歌舞娛樂的民俗節日。“目瑙縱歌”被稱為“萬人之舞”,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群眾性,而且集中表現了景頗族的歷史起源、宗教信仰、道德觀念、音樂、舞蹈藝術和文化藝術特點,是研究景頗族社會歷史,以及民族學、民俗學的最好的活的材料。

  景頗族是一個跨境而居的民族,在緬甸北部和印度北部居住有近百萬景頗族,國內外都舉行目瑙縱歌。而隴川縣是國內景頗族人口最多、目瑙縱歌傳承最為完整規範、最具景頗族代表性的地區。目瑙縱歌集景頗族文化為一體,涉及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集中地展現出景頗族的傳統文化,對景頗族的歷史文化研究有重要價值。

景頗族目瑙縱歌

  目瑙縱歌又稱“總戈”,意為“歡聚歌舞”,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景頗族聚居區,是景頗族最為隆重的傳統民族節日。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數萬人踩著同一個鼓點起舞,規模宏大、震撼力極強,是中國西部地區的民族狂歡節,有“天堂之舞”,“萬人狂歡舞”的美稱。 “目瑙”是景頗語,“縱歌”是載瓦語的直譯,意思是大家一起來跳舞。在德宏州景頗族聚居地,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後就是目瑙縱歌節,村村寨寨都要舉辦目瑙縱歌。

祛惡揚善的景頗族目瑙縱歌

  在有聚會慶祝的地方就會伴隨著舞蹈和音樂。尤其是我們的各個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好手。同時集體的舞蹈和音樂也有利於民族間的團結友愛。在景頗族文化裡甚至單獨拿出來一天的時間來舉辦大型歌舞,它的名字就叫做:目瑙縱歌。

  景頗族能歌善舞,他們有許多形象生動的舞蹈。在許多節日慶典活動中,景頗族都舉行歌舞活動。最主要的節日有“目腦(總戈)”節、新米節和採花節。

  “目瑙縱歌”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目瑙示棟,是為了紀念景頗族先人首創“目瑙縱歌”而設立的祭壇。示棟豎立在目瑙縱歌舞場中央,是景頗族群眾心中最神聖、最崇敬的圖騰。在歷史上,豎目瑙示棟之前要,全村寨的董薩要念村寨鬼(一種祭祀),形成祭祀高潮,連續三天的祭祀後,才能將目瑙示棟豎起,頓時,整個目瑙縱歌場歡呼雀躍,場面極其熱烈。

  “目腦”的意思是“大夥跳舞”。每逢慶祝五穀豐收,迎接貴客,紀念重大節日,男婚女嫁,親人團聚等場合,都要舉行不同規模的目腦(總戈)。傳統盛大的目腦(總戈),一般在農曆正月十五以後的幾天內舉行,時間四至五日不等。選雙日歌舞,忌單日進行。

  每逢節日,景頗族的男女老少便齊集廣場,穿著盛裝。小夥頭戴潔白的包頭鑲綴著紅穗,姑娘們穿著黑絲絨短衫,身佩彩珠,頸戴項圈下圍彩色奪目的羊毛花裙。“木腦”廣場的中心,豎立著木腦樁。木腦柱一般高約二十米左右,是用兩塊慄木板製成。

  木板兩側都畫有精美而富有象徵意義的圖。右側常常畫的是蕨菜。它在景頗族人們心目中是團結和向前的標誌;左側往往畫的是一個四方形等分的三個三角形,每個三角形又塗上一種顏色。在兩個木柱之間交叉看兩把銀光閃亮的大刀。

  在木腦柱的旁邊還樹有兩塊大木板,各高八米左右,上面也是圖案飾繪。橫匾上畫有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下面磺匾畫的是家畜,農作物,緊靠木腦柱和橫匾,是兩座仰望未來的高臺,圍繞高臺的木樁,掛有各種具有樂器,直徑一米左右的八面鋩鑼,兩個長二米的大皮鼓以及其他樂器,最外層的竹籬笆,開兩道門。?

  “木腦”開始,與會人們歡騰。先是禮樂齊奏,笙管、大鼓、鋩鑼金聲玉振,音響交雜,悅耳動聽,然後是一列景頗族婦女出場,她用頭頂著禮物花籃內裝著雞蛋、糯米、米酒,從籬笆的右門輕舉腳步,進入會場。這時禮炮驟鳴,歡聲雷動,來自各地的景頗族同胞,贈物敬酒,翩翩起舞。儀式一經揭開,要跳兩個通宵,從晚到晨,從晨到晚。


風情濃郁的縱歌節

     身著少數民族服飾的姑娘在雲南民族村參加景頗族目瑙縱歌節。      身著少數民族服飾的姑娘在雲南民族村參加景頗族目瑙縱歌節。      一位參加景頗族目瑙縱歌節的男子成為“焦點”。   5月4日,昆明景頗族目瑙縱歌節在雲南民族村舉行,風情濃郁的景頗族舞蹈吸引了各地遊客的目光。“目瑙縱歌”是景頗語,意 ...

揭秘景頗族起源與歷史

  景頗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也是是雲南地區獨有少數民族。景頗族有著屬於自己的語言文化和生活習俗,稱得上是一個民族文化十分豐富的少數民族。那麼你知道景頗族的起源嗎?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景頗族文化的歷史由來吧。   景頗族的來源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唐代,其先民以“尋傳蠻”、“高黎貢人”見諸於漢 ...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起源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 ...

春節的起源與傳說

  春節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臘祭);傳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農曆的正月是一年的開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況正好是春季的開始(少部分情況立春是在農曆臘月下旬)。節日的時間相信和農業勞作影響有關;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穀穗成熟的形象。   “ ...

星期起源與由來

  星期制的老祖宗,是在東方的古巴比倫和古猶太國一帶,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三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明朝末年,基督教傳入我國的時候,星期制也隨之傳入。   星期起源於古代巴比倫曆法,按此曆法,七天中有一天是休息日。理由是這一天是個不吉利的日子。   在公元前六世紀時,巴比倫 ...

生日的習俗起源

  生日(Birthday),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出生的日子。一般在中國比較重視老人和兒童的生日,每一年的生日都是一次家庭的聚會,所以在中國生日可以看作是一個家庭的節日。   生日其實是一個紀念日,紀念著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日子。不管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重要的紀念日,那都不重要;有一個,或者有一些人的紀念日我們一 ...

元旦是怎麼起源

  元旦古代中國的元旦日,並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曆的1月1日。從殷代定農曆十二月初一為歲首,到漢代定在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曾有多次反反覆覆的改變。到民國時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順農時”、“便統計”,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改公曆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直到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