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器為1958年陝西省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泥質紅陶,口部呈杯狀,器身橫置,上部兩端突尖,頗像一隻小船。在兩側的腹部,各用黑彩繪出一張魚網狀的圖案,魚網掛在船邊,似正撒網捕魚,又像小船剛剛捕魚回來,在晾曬魚網。陶壺上端兩肩上,橫置兩個橋形小耳,既便於提拿,又可穿繩揹負,隨身攜帶。
該器為1958年陝西省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泥質紅陶,口部呈杯狀,器身橫置,上部兩端突尖,頗像一隻小船。在兩側的腹部,各用黑彩繪出一張魚網狀的圖案,魚網掛在船邊,似正撒網捕魚,又像小船剛剛捕魚回來,在晾曬魚網。陶壺上端兩肩上,橫置兩個橋形小耳,既便於提拿,又可穿繩揹負,隨身攜帶。
1、浮具:浮具是人類最早使用的水上工具。浮具所使用的物料包括倒下的樹幹、脫落的樹枝,以及隨處可見的竹竿和蘆葦。古人一般將三、四個葫蘆串接起來,縛在腰間,入水後人半沉半浮,利用手腳划水前進,古代稱這種浮具為腰舟。
2、筏子:筏子的製作材料多為樹幹、竹竿、蘆葦等長條形的物體,利用它們橫向排列,然後用野藤、草繩、皮條捆紮起來即可。
3、獨木舟:獨木舟最遲在大約七千年前就已經出現,初時的獨木舟結構極為簡單,一般是撈取一段槽狀朽木並將其內部稍加整理,或者將一段樹幹砍挖成槽,然後削去外面的旁枝和樹杈即可。
中國的文化人不能不知道天一閣。
這處明代嘉靖年間的藏書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
位於寧波市區的天一閣佔地面積2.6萬平方米,建於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85年),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1982年3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又被公佈為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
範欽既是讀書人,又是收藏家。宦遊各地時,就開始悉心收集各類典籍,尤重地方誌、科舉錄、政書,詩文集等明朝當代典籍。辭官歸裡後,又收得甬上故家之萬卷樓、靜思齋等藏書,存書達到了7萬多卷。
天一閣之名,取義於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之說。因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禍患,寧波曾有多家藏書樓毀於禍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閣”。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詔修四庫全書,向全國各地採訪遺書。範欽八世孫範懋柱進呈天一閣藏書638種,為乾隆所重。《四庫全書》修成,乾隆特命杭州織造寅著察看天一閣,勘明丈尺,繪圖呈覽。後為庋藏《四庫全書》而建的文淵、文源、文津、文溯、文匯、文宗、文瀾七閣,均仿天一閣形制。由此,天一閣名滿天下。
天一閣藏書以明代地方誌和科舉錄最為珍貴,最多時,收藏的明代地方誌達435種,至今尚存271種,是當今全國各大藏書單位收藏明代方誌最多的一家。這些地方誌記錄了當時的天文地理、農政水利、礦產資源、政制貢賦、民情風俗等,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