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具特色的基諾族的成人禮
極具特色的達斡爾族抹黑節文化
民族的特色中有很多特色的節日,就如同傳統文化中的春節一般,是民族的標誌特色。而在達斡爾族文化中,其中極具特色的節日就是抹黑節,也是達斡爾族節日文化中有趣的節日之一。
那麼,抹黑節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節日呢?且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抹黑節的由來
在新疆錫伯族中也有類似的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是“抹黑節”。抹黑節這一天,人們起的特別早,把晚間準備的抹黑布(抹鍋底的黑灰)或氈片帶上,大家你追我趕的上街往臉上抹黑,相互觀望,笑聲不止,十分有趣。也有成群結夥挨家串戶去抹黑的;有的早上還未來得及起床,就被抹的一臉黑的。見到老年人也不放過,不過要先請安,後跪施禮,再向老人額頭上抹一小點黑,被抹上黑是吉祥的象徵,可以避免災難,得到幸福。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抹黑”已漸漸被廢除,“抹黑節”變成男女青年的一種娛樂性活動。
黎明,他們就要挨門串戶互相往臉上抹黑。傳說是古代錫伯族以漁獵為生,後來一對老夫婦救活了受傷的燕子,燕子銜來麥種作為報答。於是錫伯族人開始種麥為生。巡天神知道後,派神犬告訴大家,以後人吃麵粉,狗喂麩皮,各有所食。
但有一年新年時,一個年輕媳婦不慎將麵餅烙糊後餵狗。巡天神知道後大怒,使麥種長了黑色黴菌,播種後全部結黑籽,無法食用。於是全村人向巡天神祈禱請求恕罪,願往自己臉上抹黑,以免小麥再生黑黴。巡天神應允了,但用手在麥根處由下往上一捋,捋走了麥稈上所有的麥粒,只留下尖端處的一截麥穗,所以從此麥子的產量就沒有過去那麼多了。
以後每年正月十六,巡天神下凡巡視的日子,就成了錫伯族的“抹黑節”。年輕人在這一天的清早,手裡拿著浸透清油、沾有鍋底黑煙煤的“庫肚苦”,挨家行走,只要遇見人,不分男女,就往他們臉上抹油煙,即使沒有起床的人,也會被人闖入家門塗抹。尤其是年輕的姑娘、媳婦更被人團團圍住,抹得如同黑炭。但錫伯族普遍尊敬老人,如遇老人時,要先下跪求得老人同意,然後才半跪著給老人抹臉,或由老人自己動手抹。
據習俗,這一天如果有人未被抹黑臉,就會一年不吉利。所以錫伯族人在節日時,都會開心地相互抹黑,笑語歡聲,怪相百出,成為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抹黑節的習俗
正月十六這天,人們清晨早早起來,早上要吃“託火勒布達”,年輕人就成群結隊,手裡拿著準備好的浸了清油、沾上鍋底煙的“庫肚苦”(布或氈片),挨家挨戶走,只要一遇上人,不分男女,捉住就往臉上抹。那些還沒起床的人,也會被人掀開了被子,抹個一團漆黑。
錫伯族普遍尊敬老人。這一天如果遇見老人,必須先請安後單腿下跪,在得到老人的允許後才能半跪著象徵性地給老人抹一點點黑,或者由老人自己抹,表示尊敬。
按風俗,誰在這一天裡不往臉上抹黑,這一年他就會不吉利。據民間的傳說,抹黑節的用意是請求五穀之神免除莊稼的黑穗病,保證大豐收。錫伯族人民把這一活動作為象徵五穀豐收的節日沿革了下來。
極具特色的烏孜別克族語言文化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離不開語言。在人類的發展史上,語言是最好的表達方式,語言也是一個民族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他們都擁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語言。那麼,你知道烏孜別克族的語言特色嗎?下面的烏孜別克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其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與維吾爾語、塔塔爾語十分接近。烏孜別克文是一種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現新疆烏孜別克族基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
烏孜別克族口頭文學非常豐富。民間文學在烏孜別克族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烏孜別克族的民間文學包括諺語、格言、傳說、故事、民歌和敘事長詩等。
烏孜別克族人民善於用比喻來明辨是非,闡明事理。19世紀上半葉,烏孜別克族進步詩人穆汗默德·謝里甫(筆名吉勒哈里)以犀利的筆鋒,揭露了大量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在他創作的一系列寓言詩中,以《母駝和羔羊》、《猴子和木匠》、《烏龜和蠍子》等最為著名。
在烏孜別克族的民間故事中,阿凡提與阿爾達爾考沙是廣為傳頌的人物。在勞動人民眼裡,他們是正義和智慧的化身,是窮苦大眾的代言人。他們用幽默、詼諧、形象的語言,對統治階級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和嘲弄,揭露了統治階級的昏庸和殘暴,體現了廣大烏孜別克族勞動者不畏強暴,敢於同不平等的社會現實英勇抗爭的精神。
烏孜別克族的詩歌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兩種。敘事詩大多篇幅較長,情節完整,所敘述的故事首尾呼應,前後銜接,常常以一根主線貫串全篇,不但讀起來順暢自然,而且脈絡清晰。
烏孜別克短詩稱作“柔巴依”。篇幅短小,用字精練,側重闡述某一事理。“穆賽代詩”是短詩的一種形式,即六行詩。這種詩節數不限,每節六行,多用複韻,藝術感染力頗強。此外還有一種詩體叫“帕而且”,即片斷詩。這種詩體句子短小,常把表示相近或類似形象的詞鋪排在一起,節奏急驟,一瀉而下,常用以表現急切的情緒。
作家文學的產生,把烏孜別克文學推向了新的高峰,對形成和鞏固烏孜別克文學語言產生了巨大影響。文學作品的藝術形式,如格律詩注重輕重音、聲韻、韻腳、複韻等,詩句流暢而朗朗上口。
極具特色的基諾族的成人禮
小時候,我們都盼著天天長大,等我們長大後,便開始懷念小時候。長大意味著你要承擔更多的責任,而成人禮則意味著你已經長大。世界各地有著各種各樣的成人禮,在基諾族文化中,成人禮也非常與眾不同。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下基諾族的成人禮吧。
成人禮,就是在少男少女年齡滿18歲時舉行的象徵邁向成人階段的儀式。漢族成年禮延續數千年,至滿族入侵後才被廢止。儘管如此,成人禮的概念依舊存在與人們的意識裡。當子女成人時,父母都會為子女舉辦成人禮,宣告他們已經長大成人。現在社會正在逐漸恢復成人禮。
基諾族很重視成人禮,女孩子到了十五歲那天,她的圍裙就換成夾層的,髮式也要改變成一條獨辮,這樣才可以背筒帕(掛包)。男孩子滿十六歲的那天,必須把帽子換成包頭,父母還送他一個繡著彩色圖案的筒帕。從此,他們才正式成為村社成員,享有戀愛的權利。
舉行過成年禮的青年,必須參加一種社會性的青年組織,組織裡有一定的村社法規:要團結互助;串姑娘時對竹樓裡的老人要尊敬;在大家集中的地方不講髒話等。經過成年禮和參加組織後,青年們便取得了談戀愛和到男女聚會場所去玩的資格。
基諾族的成人禮
基諾族很重視成人禮,女孩子到了十五歲那天,她的圍裙就換成夾層的,髮式也要改變成一條獨辮,這樣才可以背筒帕(掛包)。男孩子滿十六歲的那天,必須把帽子換成包頭,父母還送他一個繡著彩色圖案的筒帕。從此,他們才正式成為村社成員,享有戀愛的權利。
舉行過成年禮的青年,必須參加一種社會性的青年組織,組織裡有一定的 ...
極具特色的仡佬族踩堂舞
仡佬族的舞蹈形式多變,動作優美協調堪稱舞蹈中的精美藝術。在仡佬族的傳統舞蹈中以踩堂舞最為具有民族特色,隨著時代的發展,踩堂舞已經漸漸失傳,將可能成為消失在我們視線中的又一文化遺產。話不多說,下面為大家介紹仡佬族文化中的特色民族舞——踩堂舞。
仡佬族踩堂舞是遵義縣仡佬族傳統喪葬儀式中帶有祭祀性質的舞蹈。 ...
極具特色的裕固族民俗風情文化
每個民族的傳承必定有著屬於他們自己的特色文化,而這些文化也都是經過時間的檢測才源遠流長。裕固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極具特色的名族文化的一個民族。對於裕固族你瞭解多少呢?想更瞭解裕固族文化嗎?那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裕固族為甘肅省三個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集中聚居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共有1.3萬人, ...
頗具民族特色的基諾族大鼓舞文化
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舞蹈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在基諾族文化中,有一種舞蹈——大鼓舞,是基諾族人民在節慶時跳的舞蹈,頗具民族特色。那麼大鼓舞是一種怎樣的舞蹈呢?隨小編來了解下吧。
大鼓舞,基諾語稱“司土鍋”,“司土”為“大鼓”,“鍋”為“跳”,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 ...
中華民族: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新中國誕生時,基諾族人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
基諾族有自已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族支。無本民族文字。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先,尊奉諸葛孔明。基諾族主要從事農業,種茶歷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習俗
基諾 ...
基諾族--簡 介
基諾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的基諾民族鄉,少部分散居在景洪縣的勐旺、勐養、橄欖壩、大渡崗和勐臘縣的象明、勐侖等地。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基諾”是民族自稱,過去漢語多音譯為“攸樂”,意為“跟在舅舅後邊”,加以引申即為“尊崇舅舅的民族”。
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 ...
基諾族的喪葬習俗
喪葬習俗
在喪葬方面,基諾族每個村寨都有一個公共墓地。這個墓地是固定的,不分等級,墳墓的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就是死者的腳一定要正對著傑卓山那方,意為讓死者爬起來就可往祖先住過的地方去。從墓地通往正路上的一段,基諾族從不刈草修路。說路好走死的人就會更多。
在基諾族中,一般死了人,除老人外,均為當天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