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多種多樣的水族剪紙藝術
歷史悠久、多種多樣的水族剪紙藝術
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水族文化就是最有力的證明,水族的剪紙藝術,是水族人們對生活的表達,在寂靜的大山裡,水族人民樸實的生活,在剪紙中栩栩如生的被展現出來,剪紙藝術不僅是水族的傳統文化,也是藝術中最動人的美。
水族剪紙都勻水族婦女剪紙是隨著服裝的裝飾需要而產生的,主要用作刺繡花的底樣,常見的有圍腰花、衣袖花、衣肩花、背扇花、小孩帽花、鞋花等。它們生活氣息濃厚,風格樸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水族剪紙的內容非常豐富,題材絕大部分取於生活。
普遍流行於水族地區的民間剪紙,主要用於刺繡底樣,裝飾花燈的燈花,也有民俗活動“記掬”用的紙花,辦喜事用的喜花以及喪事用的“動級”(紙傘)等等。
水族的刺繡底樣剪紙有揹帶花、圍腰花、帽花、鞋花、荷包花、枕頭花、鞋墊花等。剪紙題材主要有喜鵲、鷹、錦雞、蜻蜓、蝴蝶、蜜蜂、龍、魚、蝦、螃蟹、青蛙、雞、兔、牛、豬、虎、獅、鼠、人、花、藤蔓、樹葉等。造型方式有單獨的展示某種動植物形象或動物與植物相配合展示,無論哪種展示方式其中的動植物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親切可愛。
水族民間剪紙中選擇的動植物圖案,首先看它們是否能賜福於人,或具有吉祥美滿的寓意:如魚蝦表示食物豐足,蛙蟾關係著五穀收成,老虎勇猛、獅子活潑、牛力大能吃苦、貓鼠機靈、兔鹿溫順,蝴蝶美麗等等。其次是那些具有圖騰崇拜性質的、幻想中的形象。
人們幻想具有各種動物的優勢,神通廣大而不被自然所束縛,如剪紙中的人頭龍,或長著翅膀飛翔的人等,最直接地表明瞭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祝願、期望、讚賞、歌頌的含義,是美好心願的樸素表現。民間藝人以無比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浪漫主義將大自然各種美的物象與人的審美意念融為一體,創造了一片妙趣橫生、動人而又奇特的藝術天地。
您可能還會喜歡:
傣族文化:古老的傣族製陶工藝
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傣族織錦
傣族藝術中明亮的寶石:傣族壁畫
傳統醫藥寶典大放異彩的傣族醫藥
歷史悠久、古風猶存的東鄉族刺繡
古代大家閨秀以及普通人家的姑娘都要學會刺繡,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女性逐漸擯棄了舊時代的習俗。一些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技術逐漸被機器取代,刺繡的女性也變得十分稀少。但是在我國的甘肅省東鄉族女性還保留著刺繡的優良傳統。
那麼,你想知道東鄉族婦女是如何刺繡的嗎?就跟著小編了解東鄉族文化吧!
過去由於東鄉族婦女社會地位低下,日常活動的圈子狹小,再加上衡量一個女人是否有本事的標準被約定俗成地認為是“上炕裁縫下炕廚子”,因此東鄉族婦女從小就很重視學習縫紉技巧和廚藝。
刺繡作為傳統的民間工藝,主要是由農村女性來製作。一般都是女承母藝,婆媳相傳,代代沿襲,輩輩留傳,一脈相承。東鄉族婦女很早以前也縫製生活所需的衣褲鞋帽,但隨著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大多數人都是社會上流行穿什麼就買什麼,自家手縫的服裝逐漸失寵。唯獨繡花為東鄉族婦女所鍾愛。
她們除了在田間地頭幹農活,在家裡洗衣做飯餵養牲畜外,閒暇時總是三人一群,五人一堆,或在濃密的樹蔭下,或在熱乎乎的炕頭,一邊繡花,一邊聊天,同時也在暗中進行一場比賽:看誰的繡品圖案新穎別緻,手藝上乘,技高一籌。
當聽到大家的交口稱讚,禁不住滿面春風,心花怒放。她們個個心靈手巧,人人擅長刺繡,藉助小巧的繡花針和五顏六色的絲線、棉線、金銀線,在各色棉布的確良或綢緞上飛針走線,剪裁刺繡出既經濟實用又美觀大方的各種日常用品或裝飾品。
刺繡繡品種類繁多,有門簾、牆幬、枕套、炕圍子、床裙、沙發靠墊、冰箱布、桌布、鞋墊、肚兜、耳套、枕頭巾和小掛件等。在圖案上以花草為主,常見的有牡丹、菊花、玫瑰、百合、梅花、蘭花、杏花、桃杏鬧春、鴛鴦戲水、蜂飛蝶舞、孔雀嬉牡丹、鳥語花香、喜上眉梢、山花爛漫、碩果累累、含苞待放等。刺繡活根據所用工具的不同,分為“機繡”和“手工繡”。“機繡”指用縫紉機來刺繡;“手工繡”指用“繡針”、“剁針”刺繡出的繡品。
刺繡的步驟
不論機繡還是手工繡,步驟程式是一樣的。
第一步是選料剪裁。在確定刺繡的物品後,根據繡品大小和質地選擇面料進行裁剪。
第二步是畫墨樣。把裁剪後的面料對摺後平鋪在桌面上,在面料上面鋪放也對摺後的複寫紙。圖案花樣也對摺後平放在複寫紙上,並讓面料、複寫紙、圖案花樣的對摺線重疊,嚴防走樣,偏歪不居中。用鉛筆或油筆按照圖案花樣輕輕勾畫,花樣圖案可以借用他人作品,也可自己即興創作,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
第三步是上繃子。繃子是用有彈性的竹子劈成幾片後做成的可以調節大小的圓形環圈。把畫過墨樣的面料平鋪在繃子外圈上,繡的圖案應居正中間,然後再套上內圈,把面料卡在內外兩圈之間,使繡品的繡面成鼓面狀。這樣做是為了保證繡品在刺繡時順利進行不跳線,不斷線,取掉繃子後繡品平展不變形。
第四步是刺繡。機繡作品雖然操作簡便,速度快,工作效率高,但由於不能隨時調換粗細不同的機針或不同顏色的機線,圖案比較簡單,繡法也不能象手工繡那樣靈活多變,所以東鄉族婦女對能充分施展本領的手工繡情有獨鍾。
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畲族文化
畲族文化源遠流長,它在中國的文化上添了一筆色彩,對中國的文化影響深遠。畲族是個遊耕民族,它的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它擁有獨特的傳承方式。你瞭解畲族的文化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畲族的民族文化都有些什麼,而畲族文化又怎樣影響深遠。
一、宗教信仰
畲族宗教信仰富有民族特色。盤瓠傳說和祖先崇拜形成了畲族最原始、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民族宗教的神靈。盤瓠傳說在畲家世代相承,廣為流傳。傳說內容,在閩浙粵贛皖,雖有地域性的差異,但基本情節相同。
畲族稱“盤瓠”作“忠勇王”,閩東浙南畲族還稱作“龍麒”,“盤護”,“高皇”,皖南畲族還稱作“龍猛”,粵東畲族還稱作“護王”,“盤大護”,“盤古大王”等。“盤瓠”的原型構成有龍犬,魚龍,龍與麒麟等諸多說法。
這是畲族原始圖騰崇拜觀念的形象化表現形式。關於盤瓠傳說,族內最有權威的文字資料是弁於畲家諸姓譜牒之首端的《敕書》,或密藏於族內的《重建盤瓠祠鐵書》,《廣東盤皇銘志》,《開山公據》,《撫瑤券牒》等。
刊於宗譜的《歷朝封贈》,《會稽山七賢洞記》,《重修潮州鳳凰山總祠記》,《龍首師杖記》等也記載了這方面的內容。還有,畲族史詩《高皇歌》也世代傳誦著這個傳說故事。祖杖又稱“龍首杖”,“法杖”,是畲家顯示遠祖權威的象徵物。
二、服飾
畲族服飾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畲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其主要特色體現在女性服飾上,女性服飾以鳳凰形態貫穿整體,故稱“鳳凰裝”。“鳳凰裝”由服飾和頭飾組成,傳統的頭飾稱為“鳳冠”,由銀鉗欄、頭面、銀金、國錚、奇喜牌、奇喜載、銀鏈、古文錢等組成鳳凰翹首的形態。服飾有上衣、裙子、圍身裙、腳綁、鞋等組成。
三、姓氏
各地畲族都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其民族發祥地,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就葬在這裡,並認為婦女的頭飾扮成鳳凰形式,就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始祖。在畲族中,廣泛流傳著屬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性質的盤瓠傳說。
傳說他們的始祖盤瓠因為幫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為妻,婚後遷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四女姓鍾,子孫逐漸繁衍成為畲族。這個傳說不但家喻戶曉,而且載入族譜,繪成連環式畫像,稱為“祖圖”,在節日裡懸掛出來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祀奉甚虔。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龍頭,這也是畲族圖騰的主要標誌。
四、天文曆法
畲族的圖騰信仰中依然保有“星宿崇拜”痕跡,從而說明了盤瓠形象的星宿原型。所謂星宿,本是對自然天體的泛稱,同時也是先民標記方位、星空分割槽、制定曆法的依據之一。
隨著道教文化的興起,星宿逐漸被賦予具體的神的形象,並進入人們的信仰世界。從畲族“星宿崇拜”痕跡看,我們不可輕易斷定畲族對天王曆法的遵循,但畲族與漢族往來甚久,並且已基本同化。畲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文字,但精通漢語,自古遵循漢族的天文曆法,中國古代時期,漢族的科學技術成就十分輝煌。
歷史悠久的天橋摜跤藝術
自古有人的地方就由競爭,後來這形式慢慢就演變成體育競技活動,在悠久的北京文化中很早就有關於體育的專案,那就是天橋摜跤,時至今日天橋摜跤早已不在僅僅代表著體育,更是代表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根據有關史料和文物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已有摔跤運動。到了清代始稱“官跤”、“摜跤”,設有善撲營,清末中國跤 ...
歷史悠久的慶陽剪紙
剪紙是隴東地區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歷史悠久,作者大都是農村勞動婦女。他們從小跟著媽媽、奶奶以及村裡的巧手學藝,一把剪刀到老,生命終止才是藝術活動的終結。古老的剪紙藝術就這樣代代相傳,並不斷得到更新和發展。
慶陽剪紙題材廣泛,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有表達他們對勞動果實深厚感情的牛、馬、驢、羊、雞、狗、豬、 ...
剪紙藝術的起源和歷史
1、遠古時代,人類就已經發現和運用了以影像做為形象表記的藝術手法,並繼而創造了在各種材料上鏤刻、透空的藝術語言。這在諸多的原始社會彩陶巖畫、商周青銅器、漢畫像石藝術中,都體現了遠古藝匠運用這一藝術手法的完善。今天的民間剪紙與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徵極其明顯的一致,充分說明他們之間的傳承和延續關係。
2、 ...
歷史悠久的承德剪紙文化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高度文明的國度,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非常多的藝術得以儲存、傳承,是未來人類的瑰寶,也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文化藝術,剪紙在我國的藝術佔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承德剪紙你有多少了解呢?本期承德文化為你解析。
剪紙是一項在民間流傳甚廣的手藝,由來以久。承德剪紙風格細膩獨特,取材十分廣泛,內容除傳 ...
回顧曼哈頓一個歷史悠久教堂的平安夜
聖誕節是指12月25日,平安夜是指12月24日是聖誕前夕,稱為聖誕夜,也稱為平安夜。當晚,全家人會團聚在客廳中,圍繞在聖誕樹旁唱聖誕歌曲,互相交換禮物,彼此分享一年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表達內心的祝福及愛,聖誕平安夜,我們去回顧一下曼哈頓的一個歷史悠久的教堂的平安夜。
神說:所謂幸福,是有一 ...
歷史悠久的客家傀儡戲
三明市博物館即將開放的客家民俗風情館中,有一組客家人結婚拜堂的場景,所有的人物都用傀儡代替,猶如演戲一般,煞是有趣的很。何以採用傀儡身來代替人物,恐怕只有看過後方曉其中滋味。當然,如此方式布展,自然與三明客家地區歷史悠久的傀儡戲有關。
地處閩西北的三明,其地域大開發的歷史始於西晉"永嘉之亂 ...
揚州的剪紙藝術
揚州是我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隋煬帝三下揚州,廣築離宮別館,恣意遊樂。每到冬天,園苑中花樹凋零,池水結冰,湯帝遊興不減,令宮女們仿照民間剪紙,用彩錦剪為花葉,點綴枝條,掛於樹上,同時剪成荷花、菱芰、藕芡等物,去掉池中冰塊,逐一佈置水上,如同春夏之交豔麗景色,以賞心悅目。這反映了揚州剪紙的源遠流長。
...